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北上》是“70后”作家徐则臣的代表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评论界对《北上》解读一直相对匮乏。《北上》是一部系统考察运河文化衰落变迁的作品,这在徐则臣以往的写作中,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它的意义必须被放置到“70后”作家群体中才能进行理解。一直以来,“70后”作家的文化反思力度比较弱,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解释力。《北上》展现了这个群体一种不断突破的意愿和能力,也在潜在层面上触及了“70后”作家的书写和思维问题,表明了以徐则臣为代表的“70后”作家要突破自己的认识障碍,关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地。  相似文献   

2.
作品信息     
正徐则臣首次创作儿童文学《青云谷童话》徐则臣首部儿童文学作品《青云谷童话》近日在天津首发。徐则臣是"七零后"代表作家之一,长期以故乡和北京为创作支点,书写当下现实,代表作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午夜之门》《夜火车》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文学界重要奖项。由新蕾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青云谷童话》,是徐则臣为儿童创作的首部跨界童话,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青云谷的奇幻故事。在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并存、发展的主  相似文献   

3.
正如此题目,并不是说徐则臣将"身份认同"当作了形而上追索的内容,而是说,在他持之以恒的"北漂"书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元素。这种元素从丰厚的现实土壤里长出来,又超越其上,以"身份认同"的形式开出了朝向精神层面的花朵。一直在不断沉淀和精进的徐则臣,或许又将迎来新的创作嬗变。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说起来,一切还是要回到《耶路撒冷》,回到作家对于叙事艺术孜孜  相似文献   

4.
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运用"归乡模式",通过"70后"初平阳们的回忆,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一套"70后"成长史的话语体系。在这套话语体系中,他嵌入了诸多"70后"作家写作的关键词:"时代与自我""漂泊与寻找""反思与重建"。这一切使得《耶路撒冷》成为一本极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毕飞宇曾经把自己的短篇小说文集之一命名为《轮子是圆的》,他在自序中反省了过去的创作之后非常认真地提醒自己和读者:"我们常常在出奇制胜面前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好奇心,同时表现出争先恐后的功利心,恰恰忽视了最基础、最根本、最恒常、最原始的那个部分。"巧合的是,几年之后,"轮子是圆的"被同是江苏籍的青年作家徐则臣演绎成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毕作家自审式的思辨短文精粹深沉,小徐洋  相似文献   

6.
《当代学生》2012,(24):13-18
风靡英美的百万畅销小说《云图》(Cloud At-las),是大卫.米切尔(DavidMitchel)l最负盛名、最挑战读者想象力的一部作品。小说的电影版权被《黑客帝国》系列的导演沃卓斯基姐弟以天价购买,并改编成同名史诗大片。这部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好莱坞科幻大制作,由沃卓斯基姐弟与《香水》  相似文献   

7.
大卫·米切尔是目前英国作家中的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作为一个年轻的小说家,他已经完成了五部成功的小说,并在严格的评论家和普通读者中都赢得了声誉。《云图》是他第三部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他将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生动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完美融合在一起。该小说"将科幻小说、惊悚小说和古典文学中的艺术感完美糅合起来,并辅以音乐般的韵味与生机勃勃的语言"(《卫报》),在这部小说中,米切尔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天赋来编排叙事时间、叙事层次构出一个人类文明的云图。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叙事研究,我们可以在这部小说中看出叙事技巧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理解它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作者:[德]米切尔·恩德译者:李士勋出版:21世纪出版社定价:25.00元推荐星级:★★★★★《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德国就像中国的《西游记》那样家喻户晓,是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巅峰之作。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巴斯蒂安的男孩,他胖胖的、有点笨拙,但他很善于讲故事。一天早晨,他在上学的路上鬼使神差地进了一家旧书店。在那里,他意外地发现一本奇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吸引着他。幻想王国正在毁灭,天真女皇生命垂危,只有一个人间的小孩为她起一个新的名字,她和幻想王国方能得救。于是巴斯蒂安被拉进故…  相似文献   

9.
正徐则臣将自己归入"理性作家"之列,他说写作时"一定要先解决‘我写这个意义在哪里’的问题"。其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也都以不同方式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出现,"他们的理想主义不以道德论,不以法律论,只是骨子里头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在《耶路撒冷》中,徐则臣试图大规模、全景式地梳理和表达一代人的经验。书中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救赎,而在谈及信仰时,徐则臣说:"在我看来,信仰是一种坚持,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这个时代的人变得特别脆弱,特别容易放弃……我们整天抱怨外界的东西改变了生活,如果你有坚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徐则臣认为乡村和城市是世界的两侧,乡村生活让他感知着生命的爱与怜惜,进而潜在影响其写作。何平对乡村的情感是复杂的,既迷恋又想逃离乡村。李徽昭则在世界视野中比较和阐释乡村的独特性,呼吁关注乡村。有关城市,徐则臣指出,文学应该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不断穿越,正确认识当下城市。何平认为,中国城市是马赛克一般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李徽昭提出,不能从表层或概念去理解城市,应强化个人感受,从主体性出发去认知和解读城市。他们共同认为,中国城市文化有其复杂性,城市书写还没有充分文学化,作家需要建构新的城市审美数据库。李徽昭认为《耶路撒冷》是一代人的心灵史,弱化故事情节的同时,强化了小说的思想力。徐则臣则指出“耶路撒冷”关切着精神层面,当信仰缺失、妥协成为常态时,应找回初心。  相似文献   

11.
《北上》是"70后"杰出作家徐则臣的最新力作,在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它被称作是"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描写纷繁的历史,展现宏伟的气派。"焰火"结构统领全局、人称视角巧妙变换、历史现实双线交织,这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的别出心裁,使得它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窥探这部佳作的奥妙。徐则臣逆流而上,敢于挑战具有世界格局的历史题材故事;打破范式,在叙事方面进行多次探索。他的"野心"与创新对长篇小说进一步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使我们对于创作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和世界戏剧的理想建构,这是魏明伦剧作的重要价值。"中国化"改编与"世界性"眼光,是他在改编过程中的基本立场。《潘金莲》从创作技巧上自觉与世界戏剧潮流接近,但又不失中国味儿;《中国公主杜兰朵》通过对西方文化霸权的还击,表达了作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知;《好女人·坏女人》是在现代派技巧非常娴熟地操作下对人类共同本质的自如应答。魏明伦以其创作实绩达到了与世界的对话,显示了他对民族戏剧的自信。  相似文献   

13.
"70后"徐则臣的小说写作在两个层面体现了其"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交织杂糅的特征:在文学史脉络上,"80年代"文学的"理想主义"和"90年代"以来社会语境的"现实主义"的繁复纠结;在作家自身的写作序列里,"理想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笔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北京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资源,为作家提供了充分的书写内容与空间.与此相对,作为一个承载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大变局的新兴城市,北京的气质中也同时涵容了从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转型而生成的混杂经验.徐则臣以平视的角度记录着北京的光鲜与混乱,讲述着漂泊者在前现代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从希望到失望的生命体验,以及在奔跑中感受到的生命依托.徐则臣的"京漂小说"重构了北京的"城与人",展示了迥异的北京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隐秀》是《文心雕龙》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即使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中,隐秀篇也可占一席之地。从文本出发,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隐"与"秀"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复杂的,文章通过分析欧阳修的《秋声赋》,剖析"隐秀"带给读者的艺术美感,以及透过流利而酣畅的语言表面所表现的作家深沉而隐晦的文思。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日本作家的中国体验研究,主要是围绕大正作家的中国游记进行展开,而战时日本作家的中国体验研究则相对冷清。论文从"中国趣味"盛行的大正时代的谷崎润一郎及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体验研究的繁荣状况,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教授的著作《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中得到启发,以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作家的中国体验为课题进行考察与研究,通过与大正作家的"中国趣味"相比较,来探讨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的特殊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在《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部小说集里塑造了"跳舞场"与"后花园"两大意象。这两重意象代表了"都市/现代"与"田园/传统",纷杂交错地出现在小说文本中,体现了穆时英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奇异碰撞:一方面,作家展示都市人在"跳舞场"中的狂欢与孤独。另一方面,作家无法为人物在以舞场为代表的都市找到精神出路,只得转而建立一个与世无争的"后花园"。除此之外,现代派种种技巧的自如挥洒与古典意象的时时闪现,也显示出作家现代意识与古典情怀的交锋。  相似文献   

18.
徐则臣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书写总是连接着当前社会的精神血缘,以故事中的人物镜像坦诚剖析自我灵魂。徐则臣的作品大多于故乡"花街"和都市"北京"这两个空间展开,在独特的时空形式中形成了"花街叙事"和"京漂叙事"两大系列。他用一代人成长和漂泊的文学母题叩问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拒绝失语的"70后"作家群体依附于个人成长经验和对当下生活的现实感受,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世界,完成着对后中国经验的症候式表达。对徐则臣的创作范式进行剖析,恰也可以触及"70后"作家群体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19.
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和省内十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齐聚淮安,对于徐则臣的作品和创作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