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勾芡是烹调基础技术之一,是中式烹调中的主要烹调技术措施。许多莱肴在烹制过程中,都要经过勾芡来完成烹饪效果和烹饪要求,芡汁还是评定菜肴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勾芡在食物烹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方式分析,探讨其烹饪要领和烹饪依据。  相似文献   

2.
勾芡是中式烹调中较为重要的工序,其可以增加菜肴汤汁的粘稠度,使菜肴的味道更加醇厚。这道工序一般是菜肴出锅前的最后工序,因为勾芡的质量与温度有很大关系,如果芡汁在锅中的时间过长,会影响菜品的香脆程度。烹调师勾芡的技术也是考验其烹调水平的重要标准,勾芡需要掌握好时机,其对菜品的质量与口味有着很大影响。芡汁是由芡粉与水构成的,两者的比例也有一定讲究,在加热后芡汁会出现糊化现象,不同的稳定,其糊化程度不同,而且粘稠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勾芡是菜肴烹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所谓的勾芡就是指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状态下,而勾芡具有吸水和粘附以及光滑润洁等众多优点。通常情况下,在菜肴的烹饪过程中为了使菜肴的色香味能够达到最好,一般都会在菜肴接近成熟的情况下,将勾兑好的芡汁淋入锅内,使卤汁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由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也非常多,虽然这些勾芡技术都大同小异,但是要想掌握菜肴烹饪中勾芡的技术要领,加大对菜肴烹饪中勾芡技术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从而才能够提高勾芡技术的水平。本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勾芡技术的深入分析,然后对菜肴烹饪中勾芡技术的要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勾芡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中增加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使汤汁稠浓的一种方法。勾芡是烹制菜肴的基本功之一,掌握好芡汁的浓度、用量、入锅时机等,将对菜肴的色、香、味、形、口感等影响很大,是决定菜肴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菜肴烹饪中,勾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中国做菜方法中被经常使用。勾芡能增加的菜的浓度还可以改善菜的色泽,主要是经过勾芡的菜在味道上也变得很美味。一道菜的好坏也可以用勾芡的手法来评定。勾芡是在菜肴快要结束出锅时进行的最后一步,将兑好的芡汁用不同的方法与原料进行融合。芡汁的类型不同决定了一道菜的口感也不同,所以说勾芡十分考验做菜人的手艺,也对一道菜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勾芡的操作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技术要求却非常高,包含了很多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宋政清 《科协论坛》2007,(12):74-74
烹调实用美术,主要是指烹饪菜肴造型,菜点装饰围边,雕刻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虫、盆景人物等,用以装点菜肴,美化宴席。这里讲的烹调实用美术是狭义的,"实用美术"它只涉及烹调美术。  相似文献   

7.
香草的天空     
《科学生活》2008,(11):68-69
在中国人的厨房里,葱、蒜、花椒、大料是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厨房里,罗勒、迷迭香、马郁兰、百里香等香草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和中国人常用的调味料一样,能够遮避或去除食物的不良气味,让食物释放出鲜美的味道。新鲜的香草还有着很好的装饰性,令菜肴看上去更为丰富、诱人,为菜肴增色添香。以香草入菜,无论从视觉、嗅觉还是味觉角度,都会使烹调效果截然不同,香草在烹调中可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香草,西餐菜肴一定会魅力大减——少了香草摇曳的枝叶,视觉上会平庸很多;没有了香草芬芳的回味,口味上会平淡很多;不能心所欲地搭配调味,烹调的乐趣会减少很多……  相似文献   

8.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09,(23):57-58
古今的饮食习俗差异很大。其中不仅表现在菜肴的烹调方法上,也体现在食用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9.
<正>在烹制菜肴时放盐,不仅可起调味作用,还能刺激人的味觉,对增进食欲大有好处。但何时放盐,却有讲究:烹调的菜肴不同,放盐的先后也不同。1烹制前先放盐的菜肴烹制块状蒸肉等时,因为物体厚大和在蒸的过程中不能放调味品,故宜在蒸前先把盐和其他调味品一次放入。这样既能去除腥膻,更能使调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花样繁多、各种形状复杂、技术精湛的菜肴体系。在中式菜肴中,其中很大一部分程度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热菜的烹饪和制作中。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菜品形式逐步的涌现而出,形成丰富多彩的风格形式,在当前的菜肴结构中是数以千计的精巧制作方式,各种模式栩栩如生,并且富有营养和外表成为当前菜肴制作和烹饪中的主要探究和探索模式。这些千姿百态、外形雅致的"厨艺杰作",在中高档宴会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构成了一种完美而又富有中国特色的烹调技术体系。本文就重视烹调师在菜品制作中的创新模式进行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你问我答     
《知识窗》2010,(4):61-61
铁锅烹调会帮人补铁吗? 铁锅烹调的确能提高菜肴当中的铁含量.不过这种来源.通常叫做烹调器具带来的金属污染。它的原理很简单.锅壁上的铁在铲子的刮蹭之下.有微量碎屑掉下来.接触到食物中的酸性物质之后.会变成铁离子混入到食品当中.增加食物中铁的含量。如果用铁质平锅来炒蛋.炒蛋中的铁含量竟能增加两倍。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14,(3):55-55
酱油是烹调中的必备之品,我们在炒、煎、蒸、煮或凉拌时,按照需要加入适量的酱油,就会使菜肴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味道鲜美。这是因为酱油是一种色、香、味俱佳而又营养丰富的调料。  相似文献   

13.
说海参味美,那是很不客观的。其实,海参的吃口很平淡。之所以把海参称为美味佳肴,那是经过厨师加料烹调而成的,加入不同的调料,就烹调成不同口味的海参菜肴。然而,海参的确是一种营养保健、药食俱佳的上等海味。但是,不同产地、不同种属的海参,其品质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凉菜中的象形拼摆是我国烹调技艺中一朵瑰丽的鲜花,它以首菜上桌,先为食者所瞩目,被誉为"厨艺杰作"、"餐桌上的艺术珍品",为驰名中外的中国菜肴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象形拼摆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才应运而生的。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往频繁,制作宴席菜肴的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象形拼摆的应用则越来越广泛。所以,高水平的拼摆应用是摆在烹饪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题目。  相似文献   

15.
宋文杰 《百科知识》1994,(11):27-28
大家知道,烹调食品、菜肴需配用油、盐、酱、醋等作料才能使菜肴色、香、味俱佳。可谁也没有听说过“稀土”这种作料,当然更不知道它还是万能作料了。其实,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说明稀土的独特作用作了一个比喻。农业上使用的稀土微肥,一亩地仅使用几十克,就能使大豆、小麦、水稻、棉花等农  相似文献   

16.
《科学生活》2010,(2):29-31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东有选料考究、制作精良的菜肴;西有香辣扑鼻、令人垂涎的火锅;南有食材讲究、慢火煨成的浓汤;北有品种繁多、百吃不厌的面点……可是,在打造美味的同时,哪些营养又被不小心夺走了呢?怎样改进烹调方法,才可以留住这些营养呢?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与东坡肉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979年),有人将苏轼平时写的部分诗文中一些带有讽刺性的句子摘出来给皇帝看,弹劾他诽谤朝政,于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官职由湖州知府降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闲暇无事,便亲自下厨,烹调菜肴。有一天,家中来了客人,他切了几大块猪肉,放入锅中,加进佐料,点火烹煮,水很快  相似文献   

18.
烹饪是我们日常生活或者餐厅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烹饪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条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烹饪的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就中式烹饪而言,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并且经过岁月的积淀从而形成了独到的中国饮食文化。我国的饮食文化中,讲求的是一个色香味俱全,因此,一道成功的菜肴除了要从色泽上吸引人们的目光之外,还应该香气十足让人更有食欲。正因如此,所以如何让菜肴能够更加更香就成为了烹饪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得菜肴烹调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为我国餐饮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式烹饪水平,加大对香味形成机理的探析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中式烹饪的深入分析研究,然后对中式烹饪香味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泌油树 陕西省有一种白乳树,只要撕破它的叶子或扭断其枝条,破损处就会流出白色的油液。这种油既可食用,又可点灯。 味精树 云南贡山的青拉筒山寨中,有一颗高约八丈的大树。烹调时只要摘一片树叶或刮一点树皮入锅,菜肴味道便格外鲜美。 木盐树 黑龙江和吉林省交界处,有一种木盐树,每到夏季,树干上凝结一层雪花似的上  相似文献   

20.
一道菜的好坏不仅仅是味道决定的,配菜技术的运用也能起到加分的作用,在中式烹调的过程中,讲究色香味俱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厨师不但要重视菜品的味道,还要加强配菜技术的运用,这样才能达到让人们吃得放心,看得舒心的效果。同时,加强配菜的技术的运用还能提高菜品的营养,如果一道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那么说明厨师的工作是不到位的。主要论述了如何在中式菜肴中运用配菜技术,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不断提升厨师的烹饪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