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二册《周处》“为乡里所患”一句,课文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害。”《教学参考书》在“课文说明”中将“为”释为“被”,“患”释为“祸害”;在“关于思考和练习”中又将“为”解释成“被……看作”。我认为,课文注释在意思上虽说得过去,但不够准确,不能逐词落实。教参的解释则更有问题。第一、“为乡里所患”是个充当谓语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3.
〔为乡里所患〕(初语二册《周处》)课本注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害”,欠当。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为……所”表被动的句式,“为”引进主动者,“所”字后面是动词,这种例子在古文中常见,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剖。”(《史记·项羽本纪》)“囚犯卤簿,为前马所执。”(《聊斋志异·席方平》)“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梦溪笔谈·活板》)  相似文献   

4.
《周处》(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思考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的: “为”字在古汉语里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下边句子里的“为”字,各表示什么意义? 1.为乡里所患 2.义兴人谓为三横 3.始知为人情所患 4.终为忠臣 根据题意,以上四个“为”字,只能是“认为”或者“当作、作为”的意思。然而,实际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5.
数学《周处》一课,大家虽有共同的数学目的,但讲解却不尽相同,其疑点很有几处。现举其要者三端,谈谈粗浅的见解。一文章首句“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是展开全文的基础,其中“凶强侠气”又是关键词语,它既概括了周处“年少时”的表现,又勾勒了周处转变前“为乡里所患”的形象。但在教学中,要落实“凶强侠气”的意义,却相当棘手。我曾把“凶强侠气”缩成“凶侠”一词,援引了苏轼的自述:“轼在徐州时,见诸郡窃贼为患,察其人多凶侠不逊之徒”,加以说明。《辞源》注“凶侠”,“谓指凶暴任侠之人也”,又注“任侠”的意思,是“以抑强扶弱为己任”,或“任使其气力”。从以上解释,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凶强”是“凶恶强暴”无疑,而“侠气”是毁是誉的分歧自古有之。“凶强”与“侠气”连成一句,到底是近义词语的同性结合,还是对立词语的矛盾统一呢?教学中,由于莫衷一是,最初,我把“侠气”讲成“以力欺人,霸道”,或者“喜欢与人争斗”。既将“侠气”释为贬义,便顺理成章地把“为乡里所患”讲作周处“被地方上的人看成祸害”。但讲后总觉有不妥之处。近来,我方悟出应将“侠气”释为“抑强扶弱,仗义勇为,好打不平”;在色彩上“侠气”应是褒义。视“侠气”为积极因素,意在说明周处年少时既“凶强”又“侠气”,但以“凶强”为主,故“暴犯百姓”;“侠气”居次,地方上的人对他则怕多于敬。可以设想:周处如无“侠气”,地方上的人何以鼓动他去杀虎斩蛟,即使鼓动,周处也不会欣然而往的。后来,他能“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也正是他年少时那股“侠气”的表现和发展。“侠气”为下文安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最近讲到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有一个句子“戍卒叫,函谷举”,这个句子一般都看成被动句,翻译成“戍边士卒一声叫喊,函谷关就被攻占了”。这里虽然没有任何词语能够翻译成“被”的意义,但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这个句子必须翻译成被动,这种被动句可以叫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或“意义上的被动句”,也就是说“被”字是翻译句子时根据文意加的,而其中的“举”字应该翻译成“攻占、攻取”等义。但是,跟随课本的非常权威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文言文必读(必修3—5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设计的习题却把“举”翻译成“被攻占…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常用介语“被”字去表示。被动句的主语是受事,即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这个“被”的宾语是施事。“被”字强调被动性,说明主语受到什么遭遇,并用它表示某种不如意的事,这是汉语里被动句的特点。只不过古汉语里极少用“被”字去明显的表示被动。本文所说的被动表示法是指借助一定的表示被动的字而造成的句法。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表示法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有形式标志和无形式标志两种。具体内容如下: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①是孔丘逐放鲁君,曾不用于世也。——(《盐铁论·利议》)②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于臣。——(《韩非子·喻老》)  相似文献   

8.
“为”表被动肇始于春秋,在二千多年的语言演变中,它虽然行“为……所”的常式,但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变式。这些变式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是历千年而不衰。笔者搜集并分析了下列几种变式: 1.“为……于”式 这种被动句是由“为”字式和“于”字式两种被动式组合而成。我们知道,“于”表被动时,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较难,因为“于”既可引进主动者,也可引进被动者,所以需要从句意上考虑才能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而“为”表被动很易分辨,这样,“于”字式需引进“为”字式来帮助表达,这就形成了“为……于”式,如:  相似文献   

9.
“为”字被动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之一,格式众多,“为……所…”式是其代表句式。本文以《史记》作为我们考察的对象,探求“为……所…”式在该时期的结构特点,以及“为”、“所”的词性,并对该式的演变与发展情况做了粗略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正>南朝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周处”条开头说:“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现行部编通用教材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注:“〔并〕两者(蛟和虎)。”愚以为此注大误,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1.
在殷代的甲骨卜辞中,有些“唯”字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它的意义不实在。还有一个“惠”字也常出现于句首或句中,其含义也比较空虚。关于这种“唯”与“惠”字,前人说法很多,唐兰先生认为这种“唯”与“惠”字都是语气词(唐兰《天壤阁甲骨文考释》三○至三四)。唐先生这种说法,已经被语言学界所承认。  相似文献   

12.
一、板书设计的原则板书具有高度的根据性,在简化内容的同时要抓住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的线索,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要宜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讲解,在教学中能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板书设计的方法共有三种板书设计方法:文字归纳法、线条标示法、列表法。三、板书设计示例(一)五柳先生传甚解常得去留求能吝荣利慕蔽风雨姓氏详戚戚贫贱哪人知汲汲富贵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板书说明:《五柳先生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篇目,其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眼目。板书设计紧紧围绕“不”字,采用文字归纳和线条标示相结合的方法,既突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结出了文章的要点,也使五柳先生的形象一目了然。(二)周处三害之首忠臣孝子恨劝勇于改过自新板书说明:周处年少时,粗暴强悍,被同乡人认为是“三害”之首。当他知道自己“为人所患”时,“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具以情告”,陆云的一番话,使他痛改前非,自勉自励,“终为忠臣孝子”。这一板书设计从“变”字入手,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思路,点明了周处的可贵品质,简洁明了。不变山多高形水疾夏水树山草清荣峻茂春冬凄秋三峡(三)三峡板书说明:《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这个板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形式较为丰富;从数量上看,"于"字式、"为"字式数量最多,"见"字式其次,"为……所……"式较少,"被"字式最少。其中的动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词,复音词非常少,这与汉语音律节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 《水浒》中的被动句,主要是“被”字句和“吃”字句,这些向熹先生已有专门论述(《语言学论丛》第二辑)。这些“被”字句和“吃”字句一般都是表示主语受到损害,动词对主语来说。是不愉快的,不好的(当然并非全是如此)。这种被动句我们称之为消极被动句。《水浒》中,表示被动的还有另外一种句式——“蒙”字句。这种句式,至今尚无人论及,这也许是由于人门笼统地认为“蒙”是一个表敬副词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一般常用介词“于”、“为”、“被”或动词前加“见”,谓语前加“所”,用“为……所…”作标志表被动。那么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标志,主语受动”的句子就叫做无标志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需仔细辨认。现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无标志被动句为例,谈谈辨认无标志被动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搜神记》里的被动句共83例,分为六种形式:见字句、为字句、于字句、被字句、“为……所”式、受字句,其中“为……所”式最多,有36例。该书被动句有三个特点:用含有同一个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有的谓语动词带宾语,谓语动词有的是不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17.
一、下刊加点的字注音不瓮全正确的一组置 【A.蛟(jiOo) 蹉跎(cu6 tu6)B。三横(h吉ngl) 或说(shul)C。彰(zh西ng) 邪(V台)希冀㈨)复桐庆(g奄ng)二、解释下列备匀中加点的词。(1)周处年少时(2)为乡里所患(3)并皆暴犯百姓(4)义兴人谓为三横(5)而处尤剧(6)实冀三横唯余其一(7)行‘数十里(8)乡里皆谓己死,更相庆..~一(9)具以情告 ● ~一’——。—— ~(10)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a ● ’j。 ~(11)古人贵朝闻夕死 三、下列句子不能体现周处“始知为人情所患”的甸子是【 】 A.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B.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  相似文献   

18.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耳。“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重言积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为’……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第四卷第一二二八至一二二九页)“不”字句全是否定之句。和《五柳先生传》相反的一篇文章,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假如以“也”作结的作为一句,全文共计二十句。这二十个“也”字句全都是肯定之句。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种被动式的叙述句,我们称之谓被动句.例如:(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例(1)“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便是被动句.例(2)有“为”作被动的标志,“父母宗族”成为被戮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也是被动句.  相似文献   

20.
马汉麟先生《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一文公开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关于“唯弈秋之为听”这种句型,马先生既不同意清人吴昌莹“‘为’犹‘是’也”的观点,也不同意近人杨树达“为”字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的看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认为“为”字“很可能是用来加强后面主要动词语意的,是一种‘强意词’,从词类上说是助动词。”徐仁甫先生在《对<古汉语三种被淘汰的句型>再分析》一文中,既不同意马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