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辨析名词用如动词北京80中沙凤军名词活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规象。这种语法现象主要取决于名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和它结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据此,便可较为容易地辨别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了。一、两个...  相似文献   

2.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些语法功能 ,当然也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辨别实词是否活用 ,主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 ,如果句中的某一实词用它原来的词性的意义解释不通 ,就可能活用为另一类词了。如“一狼洞其中”的“洞” ,原作“窟窿”讲 ,名词 ,但在这里解释不通。该句的主语是名词“狼” ,“洞”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 ,陈述“狼”的动作 ,“洞”显然地活用作动词了 ,作“打洞”讲 ,这样就讲通了。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在句…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名词活用”则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现象。“活用”是指某类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基本智能以外的智能,懂得词类活用将在文言阅读及训练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将“名词活用”的特点分类陈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关于名词,汉语语法界普遍认为:“一般不能重叠”,只有少数兼属名词和量词的能重叠。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提出修正意见: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是有两种情况是可以重叠的:1.少数兼有量词性的单音节名词,重叠后,一类有“每一”的意思,另一类词意有明显变化,有借代或夸张作用;2.有些单音节名词重叠后有明显的“喜爱”、“亲切”或“细小”色彩,多见于儿童语言、儿歌及民歌中。  相似文献   

6.
一 广州人生活中使用“鸣”频率很高,分类如下:(一)根据分布位置、语法功能和语法特点划分1.名词类这些词语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不作补语,不受“不”的修饰,并且受数量成分修饰,符合名词的语法特点,所以归入名词一类。  相似文献   

7.
在《诗经》中,“言”字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带用字。穷尽其中所有“言”字并归纳分析后可以看出,其词性除公认的属动词,名词外,尤其是引起注意的,是其明显具有连词(相当于“而”)和语气助语在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些词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先看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子:①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迭用,其中一个用作动词.句中前一个“事”用作动词,“做”的意思.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后面用代词“之”做宾语,这个“蹄”就用作动词,“踢”的意思.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相似文献   

9.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我们应该苦心探索,非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我们精心选择词语,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无不在词语的锤炼方面下过功夫。宋代的苏小妹曾写出这样两句待:“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让苏东坡和黄庭坚  相似文献   

10.
有一本《中学语文复习资料》,在《周亚夫军细柳》的注释中,将“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中的“无何”说成是“无可奈何”。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无何”并不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与有顷、顷之、少顷等的意思略同。“无何”象“有顷”、“顷之”等一样,经常放在“居”的后面,共同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一文有“沛公军霸上”一句。与此配套使用的教案及其他有关资料都把此句中的“军”作词类活用解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理由如下:首先看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其中有两个关键的字“临时”。也就是说在该词的固定意项里找不到此意,而是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具有了此意。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此句中的“东”有三个意项:①东方②主人役姓。哪一项代入句中都解释不通。只有解释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实词人句以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性的运用,也就是说它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而灵活运用,一旦离开了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适用。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下两个句中的“军”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沛公军霸上不难看出①句中的“军”字是名词,其意义为“军队”,在句中作宾语。而同样是“军”字在②句中却是动词,可译为“驻军”或“驻扎”,在句中作谓语。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实词是不是被“活用”,除了根据这个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中,由于词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大量的兼类词,即一个词兼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如: 《说文》:“军,圜围也。”即古代军队作战,在临时驻地用战车围成圜形的军营,这是本义,后引申为驻扎,再引申为指军队。于是,“军”便兼有名词与动词两种语法功能。甲骨文中有(吉丷一)()字与鼓()字。前者为名词,是钟鼓的“鼓”的古字,后者是动词,击鼓的“鼓”字。后来,“”字废除,“鼓”作为“”的分化字,兼有名词和动词的两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4.
“领主属宾句”指“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这样的句子。这类句子在推导派生过程中都运用了“领有名词提升移位”这一语法规则。本文尝试在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下,分析对此项研究的优缺点,并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方案——默认格解释。  相似文献   

15.
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句子可以归纳为若干结构类型,简称句型,句型下面又可分为若干中句式。过去的语法研究只在孤立的状态研究个别的句式,例如汉语中的“把子句”、“被子句”各有什么特点,这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常常发现:有些意思既可以用这种句式表现,也  相似文献   

16.
罗伯文 《湖南教育》2002,(18):39-39
一、分析字的形体结构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的形体与字义密切相关。运用“六书”析字法,是突破汉字词义解释的途径之一。例如,《鸿门宴》“沛公军霸上”的“军”字,课本上注为“动词,驻扎”的意思,而学生熟悉的是作名词。如果从“军“的形体结构上分析,字义就不难理解了。“军”结构从“车”从“勹”(音bao,包裹的意思),会意字,合起来表示用战车围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的意思。古代战争是车战,军队驻扎下来就用战车在四周围起来作为营垒,把两部大车竖起来,车辕指天成为辕门,所以,“军”就有“驻扎”的意思。运用这种…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的词性活用是比较复杂的,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依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位和上下文意思。就初中第一册的文言文而言,我们认为主要应该掌握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兹从语法结构方面分类举例说明如下: 1、两个名词连用,从上下文意看,如果按并列、修饰、动补、主谓等四种关系讲不通,那么前边的名词就用作动词,后边的名词则充当其宾语。例如:“即书诗四句”(《伤  相似文献   

18.
周翠英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0-11,37
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中,发生向形容词转变的“名词”在语法特征上表现为:一般和它前面的强制该“名词”发生转变的词语(大多是副词)共同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这些句法成分述谓性强弱上具有一定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9.
任何语法规则都是从许多个别的,具体的词的组合和句的组合中分析抽象出来的,因此每一条规则往往涉及一整类词,短语或句子的结构。例如汉语语法中“名词不能用‘不’否定”这么一条规则,这条规则几乎可以管住所有的名词,如“书,笔,衣服,电灯,道路,语言,文化,办公桌,乒乓球”等等,前面都不能出现“不”。抽象的语法规则表现在人们说写的话语中,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它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现在,研究语法的同志中有这么一种意见:“为了”兼属介词与连词。认为:如果“为了”后面跟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它就是介词,这个句子便是单句;如果“为了”后面跟的是动宾词组或主谓词组,全句就成了复句,“为了”就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