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60年来,盟誓及其民族团结的相关话语不仅是历史记忆,它已成为边疆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精神力量、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更是普洱各民族宝贵的地方性知识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回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历史,梳理其研究现状,深入探究其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方面的价值援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神话学的角度,探讨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产生的文化内因。在葫芦神话中穿插进民族起源说,融入各种民族同出一源、本是兄弟的观念,是普洱民族神话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普洱民族起源神话,突出地反映了普洱民族文化的亲和性和崇尚团结的价值取向,并由此形成了以团结和谐为特质的普洱民族文化。认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深植于普洱各民族文化心理中的同源共祖、民族认同的传统观念则是其产生的文化内因。  相似文献   

3.
"民族团结誓词碑"被称为新中国的第一碑。它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族团结政策,离不开民族和睦的社会环境,更离不开直接参与立碑的13个民族代表。佤族作为立碑的签字民族之一,在立碑的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影响力,使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仪式能够顺利进行,并将民族团结的精神雕刻在民众的心中。  相似文献   

4.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民民族地区灵活运用的成功典范和历史丰碑,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探索和实践中的伟大创举,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建国60年来,普洱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呈现给世界的是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和谐、经济腾飞、边疆稳定的奇迹。适逢建党90周年之际,结合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年纪念,思茅师专精心策划并用心举办"普洱民族团结学术文化教育年"活动,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为主题,旨在追述历史记忆、总结宝贵经验、弘扬优秀传统,展示今天普洱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边疆景象。  相似文献   

6.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酱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以建国初期云南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为具体案例,进而研究西南民族在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的历史和现实定位,这是理解多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意识最为重要的前提。中国传统的文化穿越了民族界线,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想象基础,而近代民族国家的危机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国家认同。正如普洱民族团结盟誓,以剽牛、盟誓、立碑这一近似原始的仪式,反映了中国西南边疆各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多元性和民族性,这正是现代中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一个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18日—20日,"誓言不朽,同心永结"——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 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大  相似文献   

10.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F0002-F0002,F0003
2011年7月18日-20日,“誓言不朽,同心永结”一一纪念“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厦门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8位省内外知名学者与我校部分学者围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认同”展开深入、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由领导革命的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双重探索。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执行和处理民族关系是我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普洱各民族以民族的特有方式进行团结盟誓。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上尝试和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2.
《大观圣作之碑》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其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宋代徽宗皇帝给当时学子们制定的"八行八刑"十六条行为准则,所以,《大观碑》又被称为《御制学校八行八刑碑》,它反映了宋代的皇权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滇南碑传集》是一部以搜集明清时期云南历史人物碑传文为主体、兼及民国初期人物的碑传类历史文献,由云南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方树梅在20世纪30年代纂集。本文在简介作者撰述经过、本书编辑体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析了其对研究云南地方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云南与内地关系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代碑刻既是保存历史资料的重要文物,也是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陕西关中历代名家名碑,从《石台孝经》到《孔子庙堂碑》,从欧阳询《黄甫诞碑》到高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从篆书《美原神泉诗序》到行书《慧坚禅师碑》等,不仅完整再现了中国古代文字篆、隶、楷、行、草的发展轨迹,记录了中国汉字的书写史和风格演变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天中山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降李希烈时被囚此地,因钟情于这个具有象征和特殊意义的"天中"之地,在就义前书写了"天中山",并刻石立碑,即<天中山碑>.后来<天中山碑>被毁,现存竖碑是明嘉靖年间重刻,横碑乃清中叶镌刻.  相似文献   

16.
6世纪中国佛教忏仪流行甚广,以张荣迁碑和陈海龙碑为代表的造像碑就是最好的例证。考察发现,二碑所刻佛名分别来自《金光明经》、《法华经》和《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此文在铭文考释的基础上探讨了佛名与忏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慰喻契丹使韩贞等造窟题记》(以下简称《韩贞碑》)作为研究我国地方民族历史及分析此魏太和年间碑刻书法的重要文物,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因其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损毁使得对其碑文内容和碑体风格的研究有着颇多的争议.本文立足大量文献资料,对碑刻内容、造碑原因、碑体风格及价值等加以分析论证,以期对《韩贞碑》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作为考证古代基督教东渐历史及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文化历史价值早已被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研究该碑文历史叙事的文学特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个人传奇为基础,凭借中国传统文学的用典与对仗等修辞手法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把景教教义、景教在唐朝的传播历史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很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实现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汉语创建.  相似文献   

19.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是一份较为重要的早期拓本,价值颇大。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对拓本进行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研究成果《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现将此拓本的状况和初步研究情况,以及拓本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兹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  相似文献   

20.
敦煌莫高窟现存碑刻中,唐代李氏三碑最为著名,近一个世纪来,不少学者对此三碑进行过研究。本文从莫高窟建窟史、唐代河西归义军史、中国李氏之源、敦煌李氏兴衰史等方面,对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以便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