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最有影响的原型理论和基本范畴理论角度论证了基本等级范畴词汇的重要性,并因此提出要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认为词汇意义的讲解应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重视词语多义、多用之间的深层联系——词语隐喻和转喻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90):73-74
多义词一直是词汇学习的难点,本文对多义词现象的形成原因及扩展手段进行了介绍分析,通过原型范畴理论论证了多义词的各义项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其中一个义项为词语的核心义项,通过核心义项的辐射和连锁衍生边缘义项。同时多义化的过程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手段完成的。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转喻认知手段的分析,得出了该认知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即掌握词语的核心意义;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本文借英汉语料库中“心”类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转喻的强大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装饰性的辞藻.本文借英汉语料库中"心"类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隐喻转喻的强大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语言修辞手法,即语言使用现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方式。F.Ungerer和H.J.Shmid认为它们是基于概念结构的相似性、相关性,从一个认知范畴向另一个认知范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理解、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主要依照Lakoff的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的映射分类,试图对李清照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类和解读,以揭示出那些超人想象的诗词意象其实源于人类普通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度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对新生群体进行范畴化形成词汇的过程中,会运用到隐喻、转喻、连续转喻、隐转喻和类比等多种认知机制。其中转喻占70%,发挥着最重要的功能。在这些认知机制的综合作用下,语义原型范畴得到了扩展,不同范畴之间产生了互动,有些词汇还需经历再范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释隐喻、转喻是从认知方式的层面上解读的。图形—背景理论的突显原则与分离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隐喻、转喻的心理机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模式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转喻与隐喻表达。汉语、英语中情感范畴"喜悦"的表达,表明两种语言对"喜悦"的认知都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转喻和隐喻方式都建立在人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词义变化是隐喻、转喻认知的产物,多义词是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投射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在不同城间进行;转喻在同一认知域内映射,凸显事物间相关性.本文以"头"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和转喻投射机制及其引起的派生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洗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问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拟声构词的隐喻机制和拟声词语义转移中的转喻方式,并探讨了拟声词的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关系。研究发现:1.拟声构词是在依据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度的基础上通过语音隐喻进行的。2.拟声词语义转移的原因是发生了邻近性的认知转喻。3.语音的范畴化感知是拟声词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界面。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比隐喻更基本,往往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为隐喻提供基础。从概念转喻到语法转喻无不体现在语言结构中。透过语言结构分析其转喻的认知理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人类是通过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认识相对陌生的对象,而身体是人们最为亲密和熟悉的,所以在命名或描述事物时用到了很多关于身体的名词。成语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之一,其中隐喻、转喻特别丰富。本文主要对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四字成语的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和其他词的搭配产生新的词汇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广泛渗透到语言使用当中。进一步说明它们是成语的认知机制,也是人们创造新范畴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义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工具,对人类情感范畴的概念化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经验主义认知观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的情感体验,认为隐喻和转喻对喜悦、愤怒和恐惧三种情感范畴的概念化起着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同样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本丈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的认知手段及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的多义现象进行了语义认知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英语言语行为动词的多义结构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或辐射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