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17年夏,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归来的胡适担任了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有一篇作文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一边读一边叫好,毫不犹豫地给了满分,然而,当他查看这名考生的其他各科成绩时,不禁大失所望,原来,这名考生除了国文考得好之外,其它几科成绩特别差,尤其是数学,竟然考了零分.按照当时北大的规定,有一科考试成绩为零分就不予录取,但胡适爱才心切,决定力荐这名考生入北大.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11,(12):38-39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胡适写这首名叫《希望》的诗歌时,正是1921年,他那时的身份是海归,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作者。同时,他是一个婚龄四年,育有二子,年届三十、风度翩翩的儒雅学者。  相似文献   

3.
《出版史料》2008,(1):62-62
胡适在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时,曾聘请沈从文任北大教授。抗战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书,一次在课堂上对学生说:“适之先生的最大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个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历史名人,胡适留给后人太多谈资。如他的学问、他的家庭、他的爱情等等。除此之外胡适身上还有太多的光环,让人艳羡: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自由主义的先驱、北大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还有为人称道的30多个博士头衔,恐怕也是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1920年7月19日,胡适在北大新学年开学典礼上演讲,对北大因新文化运动而名声在外却实在拿不出多少学术方面的货色而感到担心。他说:"我以为我们现在哪里有什么文化,我们北京大学,不是人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吗?……我们大学里四百多个教职员,三千来个学生,共同办一个月刊,两年之久,只出了五本……《大学丛书》出了两年,到现在也只出了五大本。后来我们想,著书的人没有,勉强找几个翻译人,总该还有。所以我们上半年,弄了一个《世界丛书》,不想五个月的经验结果,各处寄来的稿子虽有一百多种,至今却只有一种真值得出版。像这样学术界大破产的现象,还有什么颜面讲文化运动。"胡适或许没有去考虑,文化是不能够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建设的,而北大一开始就区分新文化和旧文化,已偏离学术的正轨。五年后,一直低调内敛的清华开办了国学研究院,请来几位对运动不感兴趣且不分新旧中西有用无用之学的学者("清华四导师"),边研究,边传道授业,倒奇特地实现了北大的蔡校长当初曾期望于北大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办学理念。本期两篇文章,第一篇有关钱钟书的治学方法,虽于清华岁月着墨不多,亦可见当日清华之风貌。第二篇则有关北大处于新文化运动颠峰之时的一段很少为人所知的往事,亦可见北大当年之新旧之战。程巍  相似文献   

6.
正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其间,他推行一系列复兴北大的计划,尤其是增设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希冀将北大办成一所涵盖文、理、法、工、农、医等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在筹建工学院时,胡适拟聘请钱学森担任院长。当时,钱学森是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得到邀请后,钱积极回应,为北大草拟《工程科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2010,(6):17-17
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字恭三,著名历史学家。山东省临邑人。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在北大求学期间,邓广铭遇到了对他此生学术道路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一位是胡适,另一位是傅  相似文献   

8.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1948年1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又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  相似文献   

9.
高宏 《新闻爱好者》2008,(12):146-147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1949年再度赴美,1952年去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学术史上的胡适不仅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兼受西方文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史飞翔 《湖北档案》2013,(12):40-40
1919年夏,当时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但是他只申请到"半个奖学金",即全额资助的一半———每月40美元。胡适听说此事后,主动找到林语堂,对他说:"如果你回国后肯到北大教书,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  相似文献   

11.
我和范长江都是1932年进入北大的。他作为新生进入哲学系一年级,我则是由于搞学生运动,在辅仁大学待不下去而转入北大教育系二年级的。他虽然是新生,但入学不久就成了北大赫赫有名的人物。大约在1933年春,他和少数北大同学发起成立了一个叫做“一九三六年学会”。发起声明中指出,世界局势风云日亟,第二次世界大战必不可免,大战的爆发据估计当在1936年。因此,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来研究1936  相似文献   

12.
一 1936年北大招生考试国文考卷文法改错题下有一小题:"方姚卒不之踣."若考生知道此句背后的掌故,知道它出自林琴南1917年2月发表的《论古文之不当废》,知道胡适曾拿它让林琴南名声扫地和刘半农在《复王敬轩书》中揪住它不放,那他就会按胡适的方式来批改它:此句不通,"踣"为自动词,前面不当有止词"之";可以说"方姚卒不踣",亦可以说"方姚卒不因之而踣",但不可说"方姚卒不之踣".此乃满分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和胡适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本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关于论“墨学”的论著,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书,“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正如《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作者罗志所指出的:“胡适治学极受此文的影响是无疑的。” 1918年11月,经友人介绍,梁启超和胡适在天津首次相会,相会的机缘不  相似文献   

14.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1891年,卒于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任北大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是该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1949年再度赴美,1952年去台湾,1958年4月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等.学术史上的胡适不仅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兼受西方文明的熏陶.胡适的文献编纂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文献收集、整理、史料鉴辨、目录及编纂方法,对目前文献编纂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于文 《出版科学》2016,24(4):127-128
我的导师肖东发先生于2016年4月15日因突发疾病溘然长逝,留给我无尽的哀痛与思念。毫无防备的诀别让这份哀痛格外刺心,先师生前的谆谆教导令这份思念分外悠长。历史学家罗尔纲曾在感念恩师胡适的教诲时,谓之“煦煦春阳的师教”。先生生前极爱此言,常以之论北大的师德传统,说“北大人的风骨和精神得以代代相传靠的正是这‘煦煦春阳的师教’”。在我心中,先生之教正如这“煦煦春阳”。  相似文献   

16.
1928年胡适就任中国公学校长。1929年秋,经徐志摩推荐,胡适聘沈从文教授“小说习作”等课。选修他课的学生中有张兆和先生。一天张兆和忽然接到沈从文的求爱信,此时张兆和除了对沈从文上第一节课一开始说不出话的印象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而没有反应。沈从文仍在写着信,张兆和一时无法接受,只好去找胡适,并坦言:“我顽固地不爱他。”而且还传出一则笑话,张兆和拎着一盒蛋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出版参考》2006,(17):19-20,39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同时,胡适还力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不走,胡适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留在亲戚家.当时胡适想小飞机也带不走多少人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18.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尤其在诗歌的翻译上,他"以质取胜"的翻译宗旨,更是让他走上诗歌翻译高峰。梁宗岱的英文翻译作品并不是十分丰富,但却奠定了中国英文诗歌翻译求"精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