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蔡元培先生论新闻与历史的关系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社会之新闻记某某谈话行动乎。”说明后人所谓史者,原本是古人记录下来的当时的新闻。唐朝的史学家刘知己说:“史者,当时之文也”;“史书者……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每次接待宾客,酣饮高谈,屏风后面常有侍史专门记录他们的谈笑。后来专为皇帝写“起居注”的史官们也是“人主有命,则逼阶(靠近  相似文献   

2.
起居注,或称记注、注记、著记,是中国古代由专职官员逐日记录帝王起居及国家要事的帝王言行录和政府大事记,是历代封建王朝中央的重要档案之一,是古代编修国史所凭依的主要原始材料。本文试图根据各代的片断记载,对历代起居注制度及撰录情况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3.
温大雅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部记载唐朝创建过程中,唐高祖李渊与其臣下言行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弥补了传统史料的不足,突出了李渊与李建成的功绩与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代《起居注册》,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之一,早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现该馆已组织了编辑力量,先将康熙朝的《起居注册》标校整理出版。 《起居注册》也简称《起居注》,它是我国封建时代所特有的一种专门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由专职官员逐日记注,按月成册。其内容不是直接摘引当时的官文书,就是来源于侍值  相似文献   

5.
张同利 《兰台世界》2016,(10):107-109
最近获见新出土的北齐李礼之和李倩之兄弟墓志、墓记计三方。三方墓志有力地验证和补充了北齐朝陇西李氏的世系、婚姻、职官等情况,并能验证、补充及订正史书的相关记载。  相似文献   

6.
清沿前制,新皇帝嗣位,即开设实录馆,为前任皇帝纂修实录。每朝实录告成后,例须缮写正副本5份。依装潢及开本大小,可分为大红绫本2份,小红绫本2份,小黄绫本1份。东北乃满族龙兴之地,为示尊祖,乾隆以降,例将一份用满汉两种文字誊录的大红绫本《清实录》送至盛京①庋藏。实录作为专门记载皇帝言行与朝章国故的官修史书,地位十分尊崇,  相似文献   

7.
(三)纪事本末体 1.纪事本末体的创立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记载史事的史书体裁。它把记载的内容,分门别类,排比组合,条贯归纳为一个或若干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事件独自成篇,标以相应的题目,按时间顺序记其始末。  相似文献   

8.
崔军伟 《历史档案》2012,(3):134-135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但"三朝国史"馆究竟存续了多长时间?"三朝国史"的纂修成果如何?《会典》、"三通"、《实录》等官书中均未详细记载。  相似文献   

9.
《文献》1996年第一期发表程章灿《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尚有失考及漏略,兹为补正如下。(1)注□所阙四百余卷原按:稹,不见于两《唐书》,此书书名待考。补正:稹为裴光庭之子,《新唐书》卷一○八有附传近百言。所脱一字当为"记"字。盖指任起居郎时预撰起居注也。常衮撰《常无名墓志》云:"拜起居舍人,搜遗求实,典册大备,撰《开元注记》三十卷",可作旁证。武德先天之际,起居注失修,故"玄宗留心起居注,选当时名儒执笔"(《松窗  相似文献   

10.
自明代万历年间冷宗元创修《长芦鹾志》至民国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长芦盐法志的纂修活动有十次之多。本文将明清以来长芦盐法志书的纂修情况逐一描述,以呈现出长芦盐法志书自明代纂修以来的大致脉络。  相似文献   

11.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主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游历日记,是研究宋史及十一世纪中日关系史的珍贵史料。其中许多内容为现存宋人著述失载或记述不详,或可补文献之不足,或堪纠史籍之失当。此处试举二例。关于宋代驿传制度,现存宋人著述中有关记载均不够详备,致使一些史实问题长期给人以困扰和迷惑。如宋代驿递分立问题,一般史书如《宋会要辑稿》、《玉海》等只记载馆驿和递铺的各自间  相似文献   

12.
留下信史     
唐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过:“史者,当时之文也”,“皆记即日当时之事”。古代的史官,颇像今天的新闻记者,为皇帝编写“起居注”的左史、右史,“人主有命,则逼阶(靠近台阶)延首(伸着脑袋)而听之,退而编录,以为起居注”。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史记》中说他专门养有侍史。他每次接待客人,酣饮谈论,就让侍史躲在屏风后面,将他和客人们谈论的话随时记下来,作为史料保存。这么说来,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书籍,不过是昨天的新闻罢了。  相似文献   

13.
《明实录》是以记载明代帝王历史为中心的编年体史书,其中不乏对大臣个人事迹的描写。然观宪、孝两朝实录,其对大臣刘翊的书写却大相径庭。《明宪宗实录》所记之刘翊事迹多有缺失且不乏曲笔,《明孝宗实录》所载之刘翊小传基本符合史事却多溢美之言。这不仅关系到史官史德的问题,也与《明实录》凡例之失密切相关。因此,辨别《明实录》之失,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刘珝,有利于在纷繁的史料中揭示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官修国史成果卓越,国史馆史臣在对诸帝本纪的纂修过程中,采撷史料并非仅仅限于《实录》,各部院、衙门提供的原始材料亦是国史本纪的重要史料来源。国史纂修不单单是国史馆一个部门的个体行为,而且始终是由朝廷统筹安排、各部门协同合作,史料征集是多方面的,体现了官修史书的中央集权意志。  相似文献   

15.
清国史本纪史事探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清代官修国史成果卓越,国史馆史臣在对诸帝本纪的纂修过程中,采撷史料并非仅仅限于《实录》,各部院、衙门提供的原始材料亦是国史本纪的重要史料来源。国史纂修不单单是国史馆一个部门的个体行为,而且始终是由朝廷统筹安排、各部门协同合作,史料征集是多方面的,体现了官修史书的中央集权意志。  相似文献   

16.
清代及民国初年纂修的闽台方志中,记载了一些八闽之地及台岛民间演剧的情况,对研究中国民间戏剧文化以及闽台地区民间宗教与演剧活动的关系,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选出部分材料,并从两个方面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7.
《清实录》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记,它是由实录馆的编撰官从宫中的上谕、硃批奏折、内阁的起居注及其他原始档案中取材,按年月日顺序编排而成的。书中详尽地记载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政,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有关方面的重要文献。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先生曾说过,翔实而有系统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方略馆主要负责编纂"方略"史书,是清代特开的官修史书机构。始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编纂《平定三逆方略》时,置于内阁,有撰事则设,书成即撤。乾隆朝成为常设史馆,隶属军机处。晚清以降,逐渐衰落。方略馆机构职掌明确,人员管理制度严格,不仅纂修方略,而且参与纂修诸如《皇舆全图》《皇舆西域图志》《大清一统志》《满洲源流考》《明纪纲目》等书籍。方略馆编纂活动见证了清代由大乱走向大治、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在不同时期扮演着构建清帝"大一统"之主地位、昭示国家疆域"大一统"之盛、维护统治秩序、重塑清廷统治权威等多面相的角色。本文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其它文献史料,拟对方略馆沿置始末、机构职掌与人员管理、方略编纂活动及特色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探析。  相似文献   

19.
(一)琉璃厂书肆北京琉璃厂书肆,当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纂修《四库全书》的开馆为始。“戊戌变法”后提倡新学,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又由于废除科举制度,为适应世界潮流,就有公共图书馆的兴起,引起琉璃厂书肆的变化。琉璃厂书肆的盛衰兴亡的变迁史,可见有关琉璃厂的“四记”: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作者大概记载从乾隆已丑(1769年)到京后的情况;缪荃孙1914年作《后记》,始于同治丁卯(1867年)到宣统庚戌(1910年)任京师图书馆监督时;孙殿起继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发展,为古代文化学术的繁荣,特别是史书的编修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史馆作为编修史书的重要场所,自然与档案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史馆及史馆制度的完善对档案工作影响深远,不仅加强了各类史料的征集、保管和整理,特别是加强了宫廷和官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如实录、会典、大型舆地志、起居注的修撰,而且使档案编纂工作更加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