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中国古代史馆修史制度从私人修史向政府修史的转折点在唐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和评价史学在国家治理、政权巩固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监修国史制度和史书编纂中的专制统治意识、健全史馆修史制度、完善史官设置、以政令形式确定史馆史料来源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史馆设置正规化、规范化,有固定的职守、隶属和专门的官员。史馆修史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发展,成为封建政权得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2.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史官的出现可追溯到黄帝时期。自唐确立史馆制度以来,史馆就成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史馆的出现对史学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流弊不可忽视。设馆修史开始了统治者参与修史工程的先例,严重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史馆成为封建政权下的一个附属机构。  相似文献   

3.
清代史馆与清代中央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清代中枢机构的内阁兼管史馆,为史馆提供印信,收存成稿及修史资料。内阁官员在史馆中担任总裁,参与修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阁还负责督察各馆修书进度。翰林院与吏馆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兼管部分史馆,并派员参与史书纂修。军机处、宗人府等机构也与史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节制着部分史馆的修史活动。清代史馆与中央机关的密切联系反映出史馆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通过对史馆的掌控,把修史事业纳入到清廷整个官僚体制的运作之中,将政治和学术双重压力施加到史馆身上,把修史这样的文化事业变成了一种政治活动,在修史的学术外衣下,表达统治者的政治意愿。  相似文献   

4.
史馆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国家垄断的修史机构,使史书修撰有了政治上的保证,史料的来源更加全面、系统、连贯、有保障,可全面综合各种观点,摒弃一家之言,所修之书整体质量比较高,出版迅速,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史馆修史也表现出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屈从权贵,材料缺略,人浮于事,史料利用范围狭窄,禁锢了学术争鸣,限制了史家发挥,对中国史学的自由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代史馆略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著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修史机构,史馆是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才设立的.唐代史馆的撰述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修撰国史,一是修撰实录.国史的修撰,始于太宗贞观初年,断断续续进行过多次,至德宗时方告结束;实录的修撰,也始于贞观时期,太宗之后,遂形成传统,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组织人力为自己或前任修撰实录,即使颓运季世亦不例外.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间,唐代史馆形成了一套以监修国史为主导、史馆史官为主体和政府支持为后盾的独特的修史制度,它不但对当时史学有很大影响,对后世史学亦影响颇巨,五代十国基本上是一仍唐旧,宋、辽、金、元、明、清也不过是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相似文献   

6.
史馆之称,北齐时已经出现,但那仅是指负有修史之责的秘书省下属机构作省。作为一个独立的修史机构,史馆是唐朝贞观三年(629年)才设立的。唐代史馆的撰述活动主要有两项,一是修撰国史,一是修撰实录。国史的修撰,始于太宗贞观初年,断断续续进行过多次,至德宗时方告结束;实录的修撰,也始于贞观时期,太宗之后,遂形成传统,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组织人力为自己或前任修撰实录,即使颓运季世亦不例外。在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问,唐代史馆形成了一套以监修国史为主导、史馆史官为主体和政府支持为后盾的独特的修史制度,它不但对当时史学有很大影响,对后世史学亦影响颇巨,五代十国基本上是一仍唐旧,宋、辽、金、元、明、清也不过是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相似文献   

7.
古代史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史学特别发达,典籍宏富,史著浩翰,数量之巨堪称世界之首,史籍所涉内容也相当广泛,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等等,无所不包,几乎达到史外无学之程度。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修史,设置专门史馆负责修史工作。到唐代更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此后,为宋、元、明、清诸代所踵承沿袭。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史学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一史馆的设立及其沿革史馆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国家垄断修史的机构,它的出现加强了封建王朝对史学的控制,使我国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官修史书是我国古代史学和社会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在唐朝以前私家修史比较多,大规模的官修史书开始于唐朝,大量的唐代官方编修的史书也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唐朝官修史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政府设立史馆,选拔优秀的史官并且给他们丰厚的俸禄,使得唐朝的官方修史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官修史书也是弊端丛生,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论述到官修史书使得史书的编纂程式化,导致了正史的编写千篇一律,效率低下,史实失真,同时也限制私家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盛达 《考试周刊》2010,(27):43-45
隋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割据分裂混战后,各民族终于走向融合,大一统局面再一次出现。而史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臻于成熟的阶段。隋唐时期史学最重要最令人瞩目的变革就是史馆修史制度的设立,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原因何在?其设立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利与弊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初唐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因为唐初对前代修史政策作了调整,强调“以史为鉴”的辅治特色;确立史馆修史制度,突出正史地位;此外,佛教对唐初史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贞观年间设立史馆,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编撰了一批高质量的史学著作。其中重要的经验就是在宏观上和每部史书的具体编撰上都注意安排恰当的人选,使人才济济,各展所长。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文治总是与官方修史事业联系在一起,清高宗乾隆充分发挥史馆修史的政治功能,通过修纂史书、阐释历史来配合现实统治,达到转移人心、扶植纲常的目的。他设馆编纂《历代通鉴辑览》,宣扬自己的历史观念,借历史事实驳斥“夷夏大防”的正统理论,既确立南明的正统地位,又论证清朝承继天统,通过标榜“大中至正”之道,实现敦化风气、服务现实的目的。他谕令史馆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贰臣传》,通过褒奖明末殉节之士,贬斥降清失义之臣,倡导忠义,风励臣节,借助明末清初历史来阐发自己的君臣关系论,适时转换道德角色,重新审论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和人物,并作出符合清廷根本利益的理论解释,巧妙地把历史与现实统治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作为记述唐太宗君臣"贞观之治"政治得失的历史典籍——《贞观政要》,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统治者高度重视《贞观政要》,学习其治国之道,亦在史籍编纂中频加效仿.  相似文献   

14.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面向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了如何设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介绍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面向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了如何设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介绍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制度史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又形成了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制度史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逐渐赋予了“制度化”在历史过程中的动力学意义。考察制度史和制度经济学有关研究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观由进化的直线发展观向非线性发展观的变迁。比较人类曾经有过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和倒退史观,可发现只有进步史观是历史过程本质的反映。围绕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先后形成过进化论的单线发展观和多线发展观的理论模式,但根据当代科学的发展,非线性才是对进步史观的最佳解释。在非线性历史发展观中,“制度化”有着特殊的态义。从非线性的角度说,“制度化”乃是历史发展道路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孔超 《考试研究》2012,(2):33-40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革新统一高考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单一的局面,增加有利于考核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要素,着力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同时,针对这种评价标准的改变,构建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招生、社会全程参与的高校招生公共治理结构,以及“一档多投、双向选择”的新型投档录取方式。这就是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目标模式的基本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史学属于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总结期,同时也是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有利于加强对传统史学的认识。清代史学的发展状况主要从明清鼎革之际私人历史的撰述,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史馆制度的完善,历史考证学的兴起与繁荣,对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逐步迈向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学从思想和研究方法上也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生变化,史学发展的每个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都呈现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清代史学的发展原因一定要在对各个方面的状况有了了解后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朱熹和吕祖谦2人都是兼具理学家和史学家双重身份的学者,也都以自己的理论为基点创建了各自的史学体系。他们的史学思想内涵丰富,其不同之处主要有:对史学的认识;对治史的态度;求史致用的理解。此3点环环相扣,构成了2人史学思想分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史学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史学在其生成的早期,有一个史官制度的源头。中华文明早期史官制度及其文化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历史编纂学的后来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中的致用传统的构成,就是积极影响的一个方面。早期史官与国家军政、宗教事务的天然联系,使得后来历史编纂学具有鲜明的致用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