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当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网络语言具有传播内容独特和具有时代气息的特点。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时代特点,可以丰富汉语词库、增加语言使用修辞;另一方面,过多使用网络语言会对现代汉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所以,新闻媒体在使用网络用语的时候,一方面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对待大量出现的网络新词;另一方面要对网络新词进行慎重的取舍,使新闻媒体主持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更加丰富和规范,成为新闻传播语言用词的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2.
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变化,语言是时代的印记。新闻作为记录历史的功能,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也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烙印。网络发达的今天,网络语言甚为流行,新闻报道中,尤其是白纸黑字的传统媒体——报纸,该如何对待这类语言呢?反观之,有新就有旧,细看我们的新闻语言,又有多少老套、陈旧的呢?  相似文献   

3.
郭爱莲 《新闻爱好者》2010,(11):136-137
网络语言文化对网络新闻的选题、新闻语言、新闻标题及新闻风格等都有影响,网络新闻对网络语言文化的接受遵循一定的原则,反过来,网络新闻可以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能够促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时代主持人在节目创作和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积极因素是网络语言丰富和生动了主持人的有声表达,迎合了网民的喜好兼具时代感;消极因素则是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的冲击和混杂其中的"三俗"内容。因此,本文从网络语言的特点出发,研究全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主持人语言的影响,并对主持人准确把握网络语言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是语言滞后现象。语言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媒体在写新闻、播新闻时常用一些过时的语言、词汇来反映当前的生活。二是网络语言及外来词汇现象。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多,一些网络语言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人运用。对网络语言除了出于规范目的采取“堵”的办法外.更应考虑采取疏导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新闻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语境中应运而生的,它出现的过程经历了语法的改造,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累积逐渐走向成熟。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在短时间内突然拔地而起。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评说,我们应该从它的发展、特征入手,从根源上考察它对新闻语言的影响,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新闻写作的实践已经无法离开网络资料的影响,然而网络用语作为一种语言新形式则更容易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网络语言在新闻写作中应用无所谓好与坏、利与弊,因此,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往往应该秉承的态度就是能够接受新语言又不过分地应用。一、传统新闻写作的弊端众所周知,传统的新闻写作形式往往都会过于死板,  相似文献   

8.
吕汀 《新闻知识》2013,(1):90-92
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出一种新型语言表达方式——网络语言,这是现代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主导变化,也为网络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由于新闻的要素不变,故而网络新闻语言的语境因素就成为了决定新闻形式和未来新闻发展方向的第一要素,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各种语境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平台的强势崛起冲击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生态。网络流行语进入了广大年轻受众的交流日常。智能技术时代,传播语境的变迁以及受众角色的转变使得传统媒体的新闻语言变革成为必然。新媒体语言在具有大众化、多元化、简易化等特征的同时,也呈现了粗俗化、同质化、易变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传统媒体新闻语言的发展路径:对网络语言进行批判地吸收,避免一味地追随网络流行趋势,明确传统媒体自身定位,做到趣味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刘斐  雷云 《新闻前哨》2010,(8):68-70
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解读现实社会的重要“索引”。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语言在网络应用中呈现出口语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并演变成独特的网络语言。本文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传播形式进行初步的分类与梳理。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使用与传播人群实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因此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及传播学领域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网络语言本身的研究,却忽略了对其使用者的研究.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调查方法对青年网民就网络语言的熟悉度、喜欢度、流行原因、认知及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网络语言使用者在以上几个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年龄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凭借其新颖独特的特点及趣味性,赋予传统词汇以崭新的意义,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应用日益普遍.但是随着新的网络语言的不断涌现,网络语言在丰富人们交际的同时,也给当下社会带来一系列语言障碍,并不断冲击着现代社会既有的语言体系.为了能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聚焦网络语言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探寻推动网络语言良性发展的方法,以期提高网络语言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报纸新闻语言一直在变化与革新,呈现了差异化的语言特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报纸新闻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严肃、严谨的报纸新闻语言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注重语言的平民化、趣味性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在语言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报纸新闻语言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因此,相关报纸工作人员要把握语言变化,强化语言规范,保障报纸新闻语言的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一点也不过分。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媒体。也可以这样说,今天是网络的时代,网络引导了媒体的未来,网络语言则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基于此,就新媒体中的网络语言进行分析,主要阐述网络语言的形成以及相关的特点,以期更好地认识这门语言、掌握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体特指在网络交际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的网络语言形式。它是近年来网络语言中兴起的新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体作为网民娱乐大众、宣泄情绪、表达意见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势必会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本文主要就网络流行体的"调侃"功能进行分析,并进而透视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郑晋鸣 《青年记者》2016,(19):47-48
时代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进步,不断催生新的语言风格与形式.幽默活泼、让人耳目一新的网络语言频频见诸报端,让向来严肃庄重的纸媒传递出“与时俱进”的气息.但值得注意的是,“逼格”“蛋疼”“然并卵”“屌丝”等不雅网络语言泛滥成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传统纸媒.为博人眼球,不少市场类报刊甚至肆无忌惮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标题,例如《萌萌哒球童,足联派来的逗比?》《四川“蛋疼”车祸4万枚鸡蛋碎了一地》,类似的“标题党”深谙“新闻卖点”与“网络热点”,看似出奇制胜地迎合着受众猎奇求异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断变化更新的交流表达工具,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庞大规模的网友们创造出了自己的网络文化与语言。对于电视媒体将要面向更广泛的观众传播信息,网络语言是用是弃?本文将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方面展开探讨,总结归纳电视主持人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法则。  相似文献   

18.
李明文 《青年记者》2006,(18):36-37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新闻语言的流变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一定的新闻语言总是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和相应的历史条件相符合的。新闻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化,必然推动新闻语言的变革,使之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和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9.
柏松 《新闻世界》2009,(11):98-99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然而新闻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化,必然推动新闻语言的变革,使之带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和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是网络伦理道德的承载物,常常具有地域性特征,如建构地方形象,传递本地信息等,同时也反映出多元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地域性作为的网络语言生态伦理动因阐释的基础上,从城市语言规划和地域性事件聚合探讨提升网络语言伦理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