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1年2月19日到2月20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出版通史>第一次编撰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决定<中国出版通史>的编撰原则和各卷的编写大纲.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王益、戴文葆、潘吉星、李致忠、吴道弘、邵益文、叶再生、方厚枢、汪家熔、刘光裕、萧东发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石峰同志给我来信,说他很关注<中国出版通史>的质量,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协调工作感到压力很大.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的责任.从石峰同志刚才的讲话,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尽职尽责的编委会主任,他对<中国出版通史>关注的程度,很多,很深;他思考的问题很全面,能够抓到要点;他对于各位专家六年来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六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充分的肯定;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各种问题和今后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正确的、可以为我们大家接受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石峰同志的讲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他已经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压力感变成了责任感,并且付之于行动了.  相似文献   

3.
史学思想史是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国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史学思想通史>的出版,多少改变了这种状况.全书共10卷,即<总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近代前卷>、<近代后卷>.  相似文献   

4.
编撰<中国出版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是我国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众所周知,中国出版事业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出版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8月30日至9月1日,<中国出版通史>第十次编撰工作会议在北京香山召开.<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顾问、编委会成员、各分卷主笔等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郝振省主持.会上宣读了新闻出版总署石宗源署长的书面讲话,石峰副署长听取了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提出了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版通史>的研究编撰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自2000年底项目启动以来,动员了出版界、史学界、文化界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近50人参与了研究和编撰工作.目前,<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西夏金元卷>、<明代卷>等五卷已经完稿,且通过了全部的审稿程序;<晚清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两卷完成了初稿并通过了副总主编的审读,主笔正在修改中.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月11日,安徽教育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安徽省文化强省项目———《中国阅读通史》分享会暨赠书仪式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主编王余光教授分享了《中国阅读通史》的内容特色和13年艰辛的写作历程。王波先生高度评价《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价值和学术价值,认为《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标志着"书学三史"的首次合拢,不仅填补了中国阅读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使中外阅读史的互鉴成为可能。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姚莉详细介绍了安徽教育出版社在《中国阅读通史》出版环节所做的积极努力,并  相似文献   

8.
正确反映和处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出版事业,是<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由白润生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终于出版了.这本书是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白润生先生策划和组织出版的论著,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复旦大学教授丁淦林两位先生为之作序.本书与此前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同为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两者相辅相成,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从古至今发展的完整全貌.  相似文献   

10.
张荷 《编辑学刊》2007,(4):62-6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出版物应该说是数不胜数,有学术专著,也有通史,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历史小丛书",影响了许多人走上学习文史之路.近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影响下,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学馆、私塾不断涌现,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也层出不穷.据媒体报道,"今年春节,<明亡清兴60年>、<大唐帝国>、<于丹〈论语〉心得>、<中国文化导读>等一大批人文历史类图书成了书店里的绝对主角".其中的<中国文化导读>,为三联书店引进出版的新书.为什么在众多的作品中三联书店偏偏会选中已经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文化导读>呢?其中的缘由还要从这本书的诞生说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版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图书出版界的一件盛事.这部图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的一个重点项目,它的问世,填补了出版学科发展的一个空白,是出版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值得热烈祝贺.应当说,新闻出版总署也因此为中国出版事业和出版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做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好事.<中国出版通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13-15日,<中国出版通史>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编撰工作会议.对<中国出版通史·魏晋南北朝>、<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中国出版通史·明清>清代部分、<中国出版通史·近代>、<中国出版通史·现代>等五个部分的编写提纲以及通史各卷中少数民族部分的研究撰写和衔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讨论.余敏、李致忠、王建辉、肖东发、吴道弘、戴文葆、傅璇琮、叶再生、邵益文、郑士德、汪家熔、史金波、方厚枢、缪咏禾、徐学林、宋应离、曹之、周少川、王余光、张志强、朱赛虹、陈宇清、郝振省、魏玉山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首先我对<中国出版通史>的出版表示祝贺,对参与这项出版工程的所有领导和专家表示敬意.我刚拿到座谈会通知时,觉得这是件好事情,我要去参加研讨,参加学习.紧接着我就收到了九卷本的<通史>,我一看吃了一惊,原来想象的出版通史是一卷本或两卷本,没想到是按时代分类的九卷本.可以说接到邀请时我是心动,看到书后我是震动.  相似文献   

14.
6月2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学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包括<中国出版通史>在内的5个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负责人做了汇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文清、新闻学项目评审组组长喻权域、新闻学项目组评委杨牧之、徐人仲、徐耀魁、尹韵公等专家听取有关<中国出版通史>课题的汇报后,对其保证研究、编撰质量的一些做法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15.
《吴医汇讲》期刊性质与编辑出版要素再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中国最早的期刊,众说纷纭,并无定论,对其期刊性质,已有一些研究结果,并确认其为中文期刊的萌芽.[1,2]<编辑之友>亦曾载文指出明代<朱翼>为最早中文期刊.[3]从报、刊同源的角度看,<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认为:"中国大约在宋代以后抄印出卖的邸报,可视为世界上期刊的雏形."[4]亦有人将西方传教士分别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于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视为在境外和境内出版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而认为"<吴医汇讲>说尚待论证".也有人将传教士创办的这两份刊物肯定为中国期刊的萌芽.[5]医史界包括医学专家参与编写的<辞海>似乎对江苏吴县唐大烈编刊的<吴医汇讲>为最早的中医期刊并无异议,[6]但并未认识到其应为最早的中文期刊.  相似文献   

16.
李时珍(1518一1593年),是我国明代一位卓越的医药学家.他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本草纲目>,并享有中国"药王"之誉.然而从文献典籍的收集利用来看,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过程是一个注重前人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实践创新的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出版通史>,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关怀和领导下,在出版界老前辈、老领导和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热心支持下,经过全国近200位中国出版史研究者以及众多编校人员的艰辛工作,终于出版面世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中国出版了一批与传统地方志不同的综合性地区通史,<广东通史>(古代上、下册)是其中重要一部.该书架构极其清晰,可以作为详尽的指导性纵览阅读,可以当参考书使用,是一部具备权威特征的巨著.随着其他分册的完成,极有可能成为一部中文版"剑桥广东历史大全".  相似文献   

19.
笔者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记得我们上学时使用的数学教材是"文革"前出版的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而<线性代数>、<概率论>都是由本校教师编写的未正式出版的白皮教材.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也大都是学校自主编写的白皮教材.由此可见那时要出版一本教材是多么不易.20世纪90年代笔者已进入了出版行业,当时出版一本教材也要院系推荐、社内外专家评审、社内三级论证方能确定是否出版,出版一本教材很不容易.  相似文献   

20.
王幼于 《出版史料》2004,(4):100-101
为了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前出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采用“流水作业法”,我和陈天昌同志三天两头到当时在贡院西街的自然科学史所跑,知道自然科学史所正在接受一项任务,编写可以说是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专门组成了一个“通史编写组”, 这部通史就是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同时还知道编写组中的陈美东、杜石然、金秋鹏、范楚玉四位同志打算以通史为基础,编写一部科普读物。我们就向他们约了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