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合作解决社会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重要目标。中央苏区在发展合作运动的过程中,建立了消费、粮食、生产、信用、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诸多类型的合作社中,苏区政府优先选择了消费合作社,并作为合作运动的主体。尽管消费合作社是苏区民众最需要的,在发展消费合作社时,民众起初并不积极;随着苏区政府强力推进和消费合作社给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民众的态度逐渐变得积极,形成了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发展的高潮。中央苏区的合作运动不是民众的自发运动,而是苏区政府主导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采取“以运动促进运动”的方式发动群众开展农业合作运动.与合作运动密切相关的革命运动主要有扩红运动、查田运动、粮食收集运动和检举运动.合作运动和这些革命运动的相互促进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合作运动促进扩红运动和粮食征集运动的顺利开展,为革命战争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第二,以查田运动和检举运动保证合作运动的纯洁性,激发农民的合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中共“以运动促进运动”的方式在中央苏区领导农民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动员了群众力量加入合作社,既有利于苏区的经济建设也有利于苏区的政权建设和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漫画是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斗争、壮大力量、勇于牺牲的重要革命宣传形式之一。中央苏区漫画的创作方法从当时实际的革命政治动员需要出发,其目的是唤醒民众、团结力量、共同抗争,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斗争性和革命性等特征。中央苏区漫画宣传的政治动员作用主要体现在革命动员、战争动员、建设动员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扩红运动时期,中央苏区妇女在提高扩红成效、延长扩红时效和降低扩红负面影响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扩红运动中,苏区妇女通过口头、文艺、传媒等动员方式,对苏区民众进行了全员参与的广泛动员和全程持续的实时动员,深化了扩红运动在中央苏区的影响力,使扩红运动呈现出全民性和持续性特点,提高了扩红的成效,也延长了扩红的时效。此外,苏区妇女成为后勤保障的主力军,缓解了因扩红而造成的劳动力缺乏问题,为不断扩大的红军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有效降低了扩红运动的负面影响,对中央苏区坚持反"围剿"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受苏俄革命经验的启示,加上内部革命动员的需要,各苏区曾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共产党礼拜六运动"。这一运动,可以说是当时苏区群众运动的一个典型。通过这一运动,不仅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当时革命动员的需要,也为当代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报刊。它及时引导苏区民众选择正确的社会信仰;宣传了党的社会主张和党制定的社会制度;围绕建设苏维埃新社会,充分发挥了中央政府机关报的宣传、动员和批评等功能,成为鼓舞苏区军民进行苏维埃新社会建设的号角,对苏维埃新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红色中华》关于东北义勇军的报道,据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关于东北义勇军性质与组织领导系统;二是关于东北义勇军英勇战斗抗击日军及揭露国民党妥协政策;三是关于苏区军民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及中共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统一战线正是中共以宣扬义勇军的英勇抗日事迹、组织苏区民众援助义勇军运动为契机而萌芽并走向实践的。中共在国民党不断地围剿苏区的背景下,积极报道东北义勇军运动的另一深层用意,显然是以此凝聚苏区革命民众的意志,鼓舞斗志,为反"围剿"战争进行革命动员。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随着学界对中央苏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阈更加开阔,从传统的宏大叙事与时序记叙向底层下沉,研究也更加模块化、精细化。中央苏区的移风易俗运动作为苏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清楚不仅对于研究苏区社会建设有更为深入清晰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从不同视角理解整个苏区政权建设,同时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明城市建设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与同时代其他类型的妇女解放运动相比,有着结构性的差异。推动这一运动向前发展的动力,是革命动员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之间的重合。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革命动员式的方法和路径起着主导性作用。这一运动所造成的实际后果,也与革命动员有着根本的联系。从动因、方法路径、后果三个方面的考察中,可以发现"革命动员"是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中最基础性的因素,这一因素支配着运动的框架和方向,使之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这种革命动员型运动特征,对中国妇女社会角色变迁和中国社会变迁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中央苏区的交通邮政建设依然迅速形成网络并有序运转,保证了革命之所需。在物质资源相当紧张的环境中,能取得这一成果,是因为在经费筹措与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中,精神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精神就是苏区精神。分析精神因素在中央苏区交通邮政的经费筹措与管理中的作用,能看到苏区精神是如何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形成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苏维埃革命和苏维埃运动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先后实践的两个革命模式,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苏维埃革命到苏维埃运动的战略转变,中国苏区有了大发展。苏维埃运动战略没有放弃以城市为中心,中央苏区的进攻路线导致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经济动员立法涉及的众多经济领域,是中央苏区经济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和促进了战争环境下的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并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同时为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区的战时动员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今天中国战争动员法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根据地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着力解决苏区军民的民生问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民生问题思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根据地农民生计的首要任务: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是毛泽东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互助合作是毛泽东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方式:以普...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造出了一种百姓易于接受的且具有直观性、感染力强的宣传形式——宣传画、漫画。它的出现,唤醒了苏区民众参加革命,创新了苏区宣传形式,推进了苏区的文化建设,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注意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顺利开展扩红运动,重视发展地方武装,加强边区自卫力量,坚持“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开展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保卫苏区南大门,主编《红星报》,指导红军建设和苏区革命斗争,为进行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简论选举运动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931年冬到 1933年冬 ,中央苏区连续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选举运动。这些选举运动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 ,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它不仅为红军开辟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而且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 ,净化了苏维埃的干部队伍 ,并有力地推动了苏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粹主义是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标识,其构成远承中国传统的民本论思想,近受俄国民粹派运动的影响。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民粹主义不仅是革命实践中进行社会动员的情感元素,而且是文化建构中不断趋向大众、走向民间的思想资源。左翼知识分子在言说方式和言说姿态上呈示出了借重民间形式、靠拢民众情感、皈依乡土道德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革命的发生、发展与经济问题息息相关。社会经济的衰败铺就了闽西革命的温床,革命后的民众获得了初始的利益,但贫穷的状况却未得到根本改变。面对苏区经济的困境,中共从生产力要素、激励方式、市场体系、金融体系等方面着手,对经济社会资源进行挖掘。  相似文献   

19.
舒芳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22-25,34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建设,保障了苏维埃革命的开展,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组织优势与政治优势。在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开展苏区社会调查;建立苏区群众组织,开展社会建设;进行社会风气建设,重建苏区社会秩序;关注苏区民生问题,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延安时期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中央苏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高度重视儿童团校外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外活动,不仅减轻党、政府和红军的工作压力,提高苏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水平,而且促进儿童团员们的全面发展并发挥各自特长,培养了中央苏区革命的后备力量。当前开展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通过研究中央苏区儿童团校外活动的开展经验,建议采取落实政策、贯彻精神、融入劳动、强化担当和丰富形式五条措施优化当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