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等惊世骇俗之言,成为他抨击"名教"的著名论题;而以老庄为师,以自然为戈,亦成为他千百年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竹林"形象.然而,在嵇康玄学思想的外壳中,却包隐着儒学内核.这一内核通过其修身正心的儒家情怀、越名任心的人生旨趣、忠孝仁义的儒士形象、修齐治平的《家诫》训条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2.
嵇康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充满魅力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旷达高亮.峻切清远",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为后人不断感慨赞颂的.他的诗歌与人格就是一段出发与回归的史诗--出之山阿采薇,放浪形骸;归之灵岳寄心,绝世独立.嵇康的诗歌是带领读者行走在一片大好的自然风光中然后就回归到了作者自身.嵇康人格的出发是从一个肮脏的世俗出选到纯净的自然,然后在品赏自然中回归到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玄学的神秘境界.嵇康人格是出位脱俗出发与寻求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3.
嵇康是一个魏晋时期的缩影,他融合了时代的纠结.因此,要了解嵇康接受诗学,必定要从他的时代出发,从他的文化背景说起,探寻不同的文化思想对他的接受诗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儒学式微,道学复兴,玄学兴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促使嵇康形成了多元异质的思想特性,使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嵇康通过比较、综合儒道思想,确立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玄学思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的接受诗学,肯定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接受对象的独立价值,并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予以论述,致使其文思缜密,便于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4.
嵇康爱琴.善琴,摹与他的文学与思想紧密相连。琴成了嵇康的心灵寄托,他把琴人格化、对象化,通过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统治的不满和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嵇康不仅仅是弹琴.谱曲,还写了不少的琴诗,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嵇康特定的性格之下,他的琴声和琴诗必定是自己最真情自然的表述。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向人们展示出独特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5.
作为魏晋玄学家之一,嵇康对庄子多有继承。虽然嵇康自称师法庄子,但嵇康在继承庄子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如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从"薄周孔"到"非汤武"等。他对庄子思想的片面接受,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是嵇康思想的核心。嵇康认为“自然”是指宇宙的本源,其认识论基础就是他的名实观。嵇康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元气自然、人性自然和度、数(规律)自然待方面。  相似文献   

7.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是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而有"和"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在《声无哀乐论》中,他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  相似文献   

8.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自然哲学家嵇康有关音乐美学的一个著名观点。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而感情则是一种主观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即所谓“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由此出发,他进一步论述了事物的名称与事物本质的关系,认为名仅仅是主体为了区别相似的客体随意选择的一个符号,并没有实际意义。这就说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嵇康的忠君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嵇康的关注焦点多放在他"越名任心",蔑视礼教的思想旨趣方面,进而认为他非但不忠君,简直就是无君论的开创者。然而,深入分析嵇康的为文和为人,其确属"虽宗自然而未忘名教"者。不仅如此,他还是儒家忠君观念的维护者和实践者,他的忠君观念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而孔孟的"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等思想正是其忠君观念的思想源流和主旨。  相似文献   

10.
林颐 《天中学刊》2011,26(6):38-40
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越名教而任自然”作为嵇康思想中的核心命题是人们在理解嵇康思想时绝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此命题不仅体现了嵇康本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态度,更从根本上反映了嵇康本人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出于现实关怀而对现实不公所做的批判,更充满了对于真实自然——求真、对自由人生——求善、最终归于对“任自然”的理想境界——求美这三方面的渴望与追求。这些恰恰是嵇康面对现实种种矛盾而宣泄胸中悲愤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Grice思想的系统性是一个重要议题,对其意义理论、理性观和价值思想之间关系的挖掘很有必要,关乎经典格赖斯会话理论的评估与合作原则的认识。整体视角下挖掘Grice语用思想后研究发现,合作是理性行为,涉及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 Grice的理性概念并非纯粹的工具理性,更多的是评价理性,后者基于他的价值思想和深层关怀。在这一观照下,研究认为,经典格赖斯语用学更多的是哲学意义上的考虑,作为其核心概念的合作原则,是行为主体的内在诉求或行为驱动,“描写观”不足以承担Grice语用原则背后的深层关怀。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value of clarity – of theory, method and purposes –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It draws upon the work of early critical theorist, Theodor Adorno, and particularly his notion of negative dialectics and his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dichotom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Using the notions of virtuous mess and wicked clarity, I argue that we need to accept the messy, contingent nature of the social world we research. I further suggest that it then follows that such research can and should influence and change that world. The researcher is necessarily part of the world she researches and, once one accepts that, it is hard to sustain ethical or political isolation; it is hard to ignore the struggle.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继承并发展了欧文的自然参照论,库柏的自然界限论和梭罗的自然存在论。通过中篇小说《熊》中对自然和林中狩猎生活的描写,作者表现了自然界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内战前南方社会的眷恋,对森林的退缩和森林居民的消逝而感到难过,以及他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和难以割舍的自然情结;同时,从小说的主人公艾萨克的行为和决定中,福克纳似乎发现了人类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正确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4.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While Kant's pedagogical lectures present an account of moral education, his theory of freedom and morality seems to leave no room for the possibility of an education for freedom and morality. In this paper, it is first shown that Kant's moral philosophy and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re developed within differ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whereas the former is situated within a transcendentalist framework, the latter relies on a teleological no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re ideas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are also present in his pedagogy. This means that the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solved within the transcendentalist framework. It is finally claimed that Kant himself outlines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n his pedagogical lectures.  相似文献   

16.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似本能”概念是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似本能”在某种程度上是遗传的,但它是一种潜在的能量,它的表现和发展需要后天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由“似本能”需要”出发,马斯洛建构了自己的“需要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从而强调了人的潜能、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助于我们用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统一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8.
“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学主张,而提出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相似文献   

19.
荀子以“人之为人”为主线,以性恶论和群分说为理论基石,辨明“性伪之分”,强调“性伪之合”,提倡“化性起伪”,阐明教育是使人“长迁而不返其初”的主要手段。他站在人的族类特征的高度,指出教育是维护人之“群”的生存方式的必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协调有序和稳定发展的客观需求。他的理论为我们探讨教育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