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八卦连环掌,自董海川创立发展至今,形成了众多派系和练法,虽然风格特点各异,其基本运动形式都是一样的。无论传统的老式掌式掌法,还是现代的练功方法,皆以低裆下式,出手搭掌,行步转圈为主要的运动基础和运动形式,次则是变掌换式。总据起来,八卦掌运动的特点是:“以动为本、以变为法”,动指搭掌行步转圈,这是八卦掌基本功,历来被武术界青睐,也得到八卦掌习练者的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耀忠 《武当》2005,(7):27-27
许多八卦掌习练者都认为,“八卦掌的特殊性就在于自始至终都是用掌,并无用拳之处。”其实,这是由于他们习练的八卦掌套路不全面,并未包括“八卦散手掌”和“八卦五行掌”,这后两式八卦掌中,用拳外所占的比例还不小。以“八卦  相似文献   

3.
邓付凤 《武当》2011,(1):21-23
(接上期)八卦掌转圈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转圈是较为特殊的训练方法,当深入八卦掌高  相似文献   

4.
李同喜 《武当》2005,(4):26-27
八卦掌中的八大掌,是属先天八卦掌法。主要通过转圈换式的运动,强健身体,培元固本,掌握以掌为法,以走为用之能。后天八卦连环掌更强化其八卦掌之体用功能,将健身技击合为一体、训练和提高人体各部分的攻防能力,更直接简练的体现其八卦掌的技击要意。后天掌式有形有意,动作简明,顺中求巧,其趣无穷,其效无尽。  相似文献   

5.
李增云 《武当》2013,(3):21-22
宫门八卦掌,原始名称转掌,后命名为八卦拳,通俗亦简称作八卦掌。因为现行所见这门以掌为主、以行步转圈为基本方式的拳术,在演练时要做圈形走转变位,在变步中穿插换掌,故还有其他八卦转掌、龙形八卦掌、连环八卦掌、游身八卦掌等别名。宫门八卦掌属内家拳种,它是集各家拳种的精华,把攻防招术和导引方法融合于绕圆走转之中,每招每式皆以精微奥妙的手法配合独特的身法与步法,运用先天之气,化后天之力,柔运刚用,其技术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整,合乎辩证的原理,既善于养  相似文献   

6.
八卦转环掌     
宋承敏 《武当》2005,(8):23-24
今流传在丹东的宋派八卦掌,全称“八卦转环掌”,是由宋派八卦掌第二代传人赵彦荣民国初年传入。1920年代中期,赵彦荣在丹东“满州饭店”后面开设“彦荣武馆”,主要教授少林长拳和八卦掌及器械。当时师爷徒弟非常之多,主要是练习长拳,真正学到八卦掌的人甚少。据恩师郎会业讲:在师爷赵彦荣那儿学到八卦掌的人  相似文献   

7.
陈中燕  黄鑫  青龙侠 《武当》2008,(12):29-31
在史式八卦掌里,腿法之多,是其它流派所不及的。杨荣本所传之八卦掌,充分体现了八卦掌腿法的精妙之处。在其所传的六十四式里,含腿法的就有二十一式,几乎占拳路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勒爱祥 《精武》2008,(3):40-41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随卢忠仁先生习练“萧氏八卦掌”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余载。在习练“萧氏八卦掌”之前,我还曾习练过八极拳和形意拳。但随着习练“萧氏八卦掌”时间上的推移,我从功法的实践上及理论的理解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认识,便愈加感觉“萧氏八卦掌”之完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谭大江 《武当》2000,(11):41-41
本刊自今年以来,连续不断接到北京田克延先生的电话,就因为1999年《武当》第一期刊登了云南黄鑫《八卦掌基本知识》一文,其中援引了康戈武先生十几年前(1984年)于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刊发表的一篇《八卦掌源流之研究》,说到“田回之八卦掌学于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解佩启先生的大弟子史俊杰”,触及了“阴阳八卦掌”的源流历史和其父田回先生的声誉,田克延先生表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家的权益——他要把黄鑫、康戈武、解佩启等——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0.
解佩启 《武当》2000,(5):37-37
围绕田回所习八卦掌来源的讨论,本刊已先后发表了田克延、黄鑫、康戈武的文章。本期刊发解佩启先生《解铃一席谈——关于我的弟子史俊杰》一文,将这位当事人的解铃谈公布给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不知有关史俊杰是否是解佩启的弟子,田回是否从史俊杰学过八卦掌这个“铃”是否已经被本文解开。对这一问题读者和商榷双方若有新的发现和见解,请继续惠稿。我们希望围绕有关八卦掌的源流和师承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去伪存真,还历史之本来面目,以期廓清八卦掌之根源,在武术界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学风。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武术界“掌”、“拳”不分,或不能明确区分“八卦掌”与“八卦拳”的现象,对八卦掌与八卦拳的拳术源流进行了考证;对其基本理论、风格特点、套路内容等进行分析与比较,认为八卦掌与八卦拳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拳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卢艳彬 《精武》2011,(1):52-58
八卦掌功夫是"走"出来的,是由足下"五劲一意"之功锤炼而成。"五劲"属外,"一意"属内。内外合一,方能达"神气意力,合一集中"之高功境界;方能达以下催上,以内催外的奥妙神形;方能体会出《易经》所说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真正内涵。练就“五劲一意”之功,周身之劲力能挂于腕上、指上,谓之八卦掌之功得矣。  相似文献   

13.
王久毅 《武当》2023,(3):20-21
<正>有人说,八卦掌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也有人说,十年的太极拳,八年的八卦掌,一年的形意拳,练成八卦掌太难了。还有人认为,武术,是争强好斗人的专利,与我不打紧。我认为这都是认识上的误区,是对八卦掌的基本运动规律不掌握,对武术的宗旨不了解的缘故。“武”,是由左边一个止字,右边一个戈字合成,不是与人大动干戈的意思,而是化干戈和为贵的意思。对于善良的人,主张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同时,  相似文献   

14.
李翘 《武当》2012,(5):23-24
八卦掌作为内家拳派的一支,面世较晚,自晚清董海川先生在北京公开传授八卦掌以来,距今也不过一百余年。据本门师承记载及相关八卦掌史证,董公作为八卦掌的创始人并不准确。董公八卦掌得传自九华山道人碧灯侠,董公集前人之大成,把八卦掌这一道家秘不外传的功法公诸于世,并广为传播,董公作为八卦掌的传承者,功不可灭。  相似文献   

15.
我于1974年从师学习刘凤春刘氏八卦掌。八卦掌为内家拳之一,练习内家拳有这么一种说法:形意拳的手,八卦掌的脚,太极拳的腰。八卦掌的脚的关键是走圈,为了保证八卦掌走圈练习正确、无误,少走弯路,给练习者一个明确的练习方法、规范的动作要求和严格的训练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我记得年轻时从师学习八卦掌时,如果在练习上有一点未能达到师傅的要求,师傅会说“挨打了”,并马上告诉我为什么挨打,并纠正我的错误。师傅经常说:差之分毫,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16.
湖南娄底刘强问: 为什么提倡两人结伴参加八卦掌函授? 答:结伴参加函授有下述几点可取之处。①照书本学习时,可一人读说明,一人照图演示,相互商量,以求准确。②练习中可以相互纠正动作,取长补短。③可以相互“喂手”,体会动作的攻防含义,练习动作的实用方法。 河南平顶山徐伟林问: 练习转圈时感觉头晕,怎样克服? 答:初练转圈时感觉头晕,是因为缺乏旋转训练,位觉感受器适应不了连续走圈带来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位觉反射。初练走圈时,圈子太小,走得过快,  相似文献   

17.
谢远基 《武当》2014,(7):30-32
如何练出八卦掌的内劲呢?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内外兼修。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三个要点,一是要抓好调身。调身是运用意念调节掌型、步型、身型,掌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八卦掌的规范,即调准八卦掌的基本动作,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一种手段。调身要讲究正确性,做到“九要”(即塌、扣、提、顶、裹、松、垂、缩、穿),符合“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相似文献   

18.
郭会坡  林春生 《精武》2004,(7):10-11
八卦掌八字功是已故武术名家沙国政先生创编的沙式八卦连环掌中的基本功法。沙国政先生师承中国著名武术家姜容樵先生。沙式八卦掌有别于现今流传的其它八卦连环掌,因为它在保留了传统八卦掌技法的同时,又融入了形意拳的很多技法。姜容樵先生在《形意母拳》一书中写道:“习形意者,以八卦掌调剂之,自无偏  相似文献   

19.
卢艳彬 《武当》2013,(10):31-32
(上接第5期)三、拧旋走转在运行中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是先后天八卦掌追求的目标。八卦掌拧旋走转的内功与道家内功为不二法门。道家“转天尊”之功,既练形又练体,既练外又练内。然八卦掌从高功夫着眼,从道家内功中加以提炼,集其精,求其速,取其与武术相匹配之功而练之。功久,可感悟到其奥妙所在,拧旋走转之功更具实效,练至极处,则身无虚肉,体轻神爽,此乃阴阳之功成就之。小腹乃下丹田之境界,丹田气足,小腹大而实。然下丹田者,乃人命之基,气之根,力之源,产丹之沃田。丹田之气充盈,必遍灌全身。练功中运化得当,必然炼得“真金”。可达至高境界。丹田之说,出自于道家。“丹”者,阴阳之合和,阴阳之精华,元气之结晶。从“丹”字结构来说,是日与月相叠,是阴阳重合之象;  相似文献   

20.
林国华 《武当》2007,(5):27-28
一、刘派八卦掌之渊源刘派八卦掌的宗师是河北固安县刘宝珍先生。刘宝珍先生(1861—1922),字品卿,自幼习武,擅戳脚,功高艺厚。清末在顺天府充御马快,足力特强,又擅腿法,人称“飞腿刘”。《固安县志》有记载。据师言,董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