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  相似文献   

2.
有个故事。一次,一个爱写诗的小青年恰好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者的身份。就这么走着走着,小青年看到路连有棵枯树,于是诗兴大发,指着枯树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夸他,还笑眯眯地点头说;“写得好,那枯树的确是这个形状,而且你只要再加两句,就能让此树充满生机!”小青年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结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小青年听罢,感慨万…  相似文献   

3.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丫。”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  相似文献   

4.
生吞活剥     
据《大唐新语》载,唐朝李义府曾经作诗“镂月为歌扇,载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枣强尉张怀庆爱剽窃名士文章,见到李义府诗后,他就在每句前添了两个字,说是自己作的诗,诗曰:“生情镂月为歌扇,尘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诗一出,世人哗然,谓之:“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六册《香菱学诗》一课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本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她早想学习做诗,只是苦于没有机缘。自从呆霸王薛蟠遭打外出后,作为小妾身份的她,才有机会住进大观园,跟随林黛玉学习做诗。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不仅体会到做诗的“三昧”,而且经过亲身学习实践,写出了“新奇有意趣”的作品。比较她的三首咏月诗和黛玉的不同点评,会让人明白什么样的诗算是好诗。第一首诗:“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  相似文献   

6.
沈永红 《成才之路》2010,(24):44-44
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它是一诗之神,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刘坡公在《学诗百首》中说:“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眼则神彩皆失。”诗眼在诗中的作用可谓大矣。诗词的教学,要特别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7.
车上,一位妇女抱着孩子正在找座位,一个小青年却偏偏占着两个座位,尽管他周围站着两三个人,他却目不斜视,很显然他是个“刺儿头”,周围的人也都心知肚明。可小孩却一个劲地嚷着要坐,这位妇女微微一笑,对孩子说:“好孩子,叔叔累了。等叔叔休息好了,他会让给你的。”小青年脸一红,赶忙站起来说:“大嫂,你和孩  相似文献   

8.
一、故事激趣师 :我知道小朋友们爱听故事 ,前几天 ,我读了《古今文人轶事》(罗启荣编)一书上赵树理“传经”的故事。今天我来讲一讲这个故事。(1951年秋天 ,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 ,说 :“你先改一次 ,明天让我看。”第二天 ,小青年把稿子改好 ,送给赵树理 ,他看了一遍 ,说 :“你再改一次 ,明天送给我。”第三天 ,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 ,说 :“我看你会改 ,再改一遍。”第四天 ,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 ,他…  相似文献   

9.
高峰 《初中生辅导》2015,(26):14-16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己无法考证.古时扇子多是用竹编的,被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相似文献   

10.
清代王蕴章在《燃蜡余韵》中记载,林蕴林在山东济宁写了一首诗:“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画了一幅扇面,蕴林见了后说:“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此语甚妙。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中小学诗词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多是抱定“先释字词再释句,最后一项是主题”的模式不放,此种“译诗”教学听得多了,不免有些担心:1.作诗,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句才有字。‘先释字词再释句”,无异于对古诗的肢解,“这字好,这句子好……”如此学生最多了解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一首诗就减了价值;2.诗有“情感和语言的浓缩”之说,把“大漠孤烟直”翻译成“广大的沙漠上一缕孤烟直冲云霄’没错,但诗  相似文献   

12.
张晓天 《初中生》2003,(14):34-36
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一种独特的“添字联”,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现撷出几联,共同欣赏。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年幼时聪慧过人,再加上父亲苏洵的调教,熟读了不少诗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全国文学青年中掀起了一股“汪国真热”,汪国真成了文学青年心中“诗坛王子”。《汪国真抒情诗选》、《汪国真诗集》、《汪国真校园诗选》等诗书成了市面上最畅销的书,不仅小青年见此诗书爱不释手,就是许多中老年人也欲一睹为快。步入诗坛时间不长的汪国真写的诗为什么能在我国诗坛上刮起“飓风”,产生如此之大的“轰动效应”呢?其诗为何能产生如此之大的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呢?就这些问题,本文拟从诗歌的特征角度对他的诗歌创作做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懂得说话有礼貌是好品质,教育学生做到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要点: 1.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好品质,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2.对人说话态度要和气,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故事引入。先讲“问路论礼”的故事,后提问:(1)小青年问路,老爷爷为什么不理他?(2)老爷爷最后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社会聚焦 镜头一:在东北辽宁有一个外来民工救了一位在游泳中快要溺水身亡的小青年。后来这个青年民工因体力不支,被淹死了。被救小青年上岸后,很快地消失在人群之中,谁也不知道他住在那里?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事后,青年民工之父要给儿子讨个说法:追认他为“见义勇为英雄”。他通过媒体,希望被救小青年出来证明一下,可青年民工的父亲苦苦等待,那个被救小青年就是不肯现身。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下面一首诗 ,完成 1、2题。邂 逅  席慕蓉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上额头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啊亲爱的朋友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1 对这道诗内容的解说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 1节中 ,诗人用“画”“抹”“添”“雕刻”等词语 ,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 ,也揭示了人们“自寻烦恼”的反常心理。B 诗人在第 1节将“你”“我”如一的“雕琢”展现出来 ,在第 2节便把“化妆”得严严整整的“你”“我”推向街角 ,展现“擦身而过”却不“…  相似文献   

17.
沈火种 《江西教育》2006,(12):30-31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道出了诗道与禅道的会通之处,“悟”字也点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  相似文献   

18.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从六朝开始即紧密关联。禅与唐诗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对唐诗发展影响至深。本文先简论禅与诗之关系,后以历时性角度对重要诗人诗作进行浅析,希图对唐诗能有更深层的晓悟。  相似文献   

19.
滋味说浅探     
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或观众,在日常的审美活动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读到一首好诗,就高兴地赞道:“有诗味!”看了一场好电影,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很有味!”反之,如果看完一部不好的作品,就会扫兴道:“没味!”在这里,“味”,已经成了人们评论文艺作品的一条审美标准了。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一、考点解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