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本体操     
G831.12 9900255浅析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的动作特点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刊,中,I)/孔晓妹(合肥市第六中学),项宏宇(合肥市第三中学)//安徽体育科技.-1998.-19(3).-83-85(SML)广播体操//动作//教学//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由教育部组织创编的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1998年5月起在全国正式推广。该系列广播体操共五套,其中幼儿园一套、小学两套、中学两套。系列广播体操动作新颖,结构合理,与传统广播体操相比较形式上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本文结合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培训班(一级)的学习体会,对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搔体操的动作特点及有关教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成年人广播体操发展走向及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分析法对自 1951 年以来我国颁布的9套成年人广播体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成年人广播体操遵循了系列化、层次化、大众化的创编原则,成套动作的结构符合人体生理心理规律,注重普及性和实效性;(2)成年人广播体操成套动作结构总体上呈单一逐渐过度到复杂再到简单的变化趋势;(3)成年人广播体操的动作姿势有19种类型,其空间特征呈现立体化、多样化和方位化,强调人体大关节参与运动,重视上下肢、头颈、躯干各关节之间的相互协调;(4)成年人广播体操中肩带肌群参与运动的频数明显高于其他主要肌群,上肢肌肉群的负荷偏大.  相似文献   

3.
以对第八套广播体操比赛动作的训练经验 ,分析了比赛动作与日常做广播体操动作的不同点 ,以及训练比赛动作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提出了高质量的比赛动作对平时的广播体操锻炼活动有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可以提高群众做好广播体操的自我要求。  相似文献   

4.
广播体操《雏鹰起飞》的故事创编及实践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第二套全国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雏鹰起飞》共分9节(包括预备节和8节操),持续时间3分09秒,是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而成的。正如该广播体操的创编介绍所指出:“该广播体操以基本体操动作为主,加入了一些儿童舞蹈的素材,丰富了广播体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与第一套广播操相比,本套广播操的特色表现在围绕着一个主题塑造出鲜明的主体动作形象‘雏鹰起飞’,以形象生动的操名和动作语汇激发和调动学生做操的情趣,培养少年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丰富其想象力与表现力,从而加强了广播体操的教育性。”同时,依据本次系列广播体操创编的指导思想,该广播体操创编的原则确定为:教育性、健身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由教育部组织创编的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1998年5月起在全国正式推广。该系列广播体操共五套,其中幼儿园一套,小学两套,中学两套。系列广播体操动作新颖,结构合理,与传统广播体操相比较,形式上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本文结合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培训班(一级)的学习体会,对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的动作特点及有关教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第九套广播体操编排的指导思想 广播体操是基本体操的一种形式,它按照人体解剖的部位设计动作,充分活动各关节,并通过广播的形式发出指令、口令和音乐,以指挥不同的人群做徒手操。  相似文献   

7.
基本体操     
G831.1 9705172浅谈广播体操[刊,中,I]/郑维娟∥河南体育科学.-1997(2).-47(TY)广播体操∥动作∥研究G831.32 9705173浅谈竞技健美操基本姿态训练[刊,中,A]/于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动作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剖析中学生广播体操“青春的活力”在音乐、动作、编排等方面的特点 ,旨在推动中学广播体操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八套成人广播体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新中国八套成人广播体操的图解和相关的文章 ,通过八套广播体操的基本动作和内容的比较 ,分析了它们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 ,并为广播体操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1、广播体操适合于会操 ,但组织形式要灵活。 2、广播体操的动作既要简单易学 ,又要高效。 3、音乐要欢快奔放 ,节奏感强。 4、应缩短每套操的使用周期 ,加快新操的研制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是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创编的,在小学生这套广播体操中吸纳了一些韵律操和儿童舞蹈的素材,丰富了本操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与以往的广播体操相比,本操的特色是围绕一个主题塑造出鲜明的主体动作形象,以形象生动的操名和动作语汇配有旋律振奋,节奏鲜明的音乐,注重创新,融教育性、时代性、健身性、新颖性从而激发为一体,调动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丰富其想象力与表现力,从而加强了广播体操的教育性,本操的音乐优美动听,为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表…  相似文献   

11.
<正> 由国家体委审定公布的第七套广播体操,是由两组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操所组成的。它可供不同年龄、职业及情趣爱好的人进行选择性的练习。第一组操的特点:简单易行,适宜于不同年龄的人练习,并继承和发扬了前六套广播体操的优点,使广播体操有一定的延续性。在动作的选择上除了保持基本体操的特点外,还选择了一些日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三套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舞动青春》动作在保持简单、规范等广播体操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新颖而富有时代特征的弹性动作、不对称动作和大幅度动作,赋予了该套操舒展、流畅而富有青春动感的风格和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该套操的过程中,除了容易出现一些常规的手型、方向、路线等错误动作外,在学习掌握每节操中的特  相似文献   

13.
以终身体育理念为背景,以广播体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主要研究方法,针对广播体操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从终身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的角度寻求与广播体操的内在契合点.通过对知而后学、营造氛围、动作创编和变换音乐的举措激发学生的广播体操运动激情进行研究,旨在为广播体操在高职院校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正> 第六套广播体操推行以来已三年了,它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做完一套课间广播体操,使全身的肌肉得到伸展,加快了血液循环,也使大脑得到适当的调整休息,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很好的准备。它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做广播体操,动作准确、协调、舒展大方,则作用显著;反之,效果降低。笔者调查观察过许多大、中学校学生做广播体操的情况,也发现目前尚有部分学生做操的质量不高,从而降低了广播体操的锻炼价值,也降低了其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5.
路云亭 《体育学刊》2013,20(1):29-32
我国自1951年12月1日推出广播体操后,其随即成为新中国标志性的全民健身方式、身体运动项目和集体性生活形态.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不少机关、单位不同程度出现了恢复做广播体操的现象,广播体操中蕴含的积极、感性和建设性的动作仪式元素引起了体育学、社会表演学、戏剧学和传播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的关注.广播体操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身体性象征符号,是思想同一化时代的动作标志,承续中国儒家礼仪文化的乐舞形态.其作为动作仪式符号的象征性意义要远远大于其作为健身体育项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1971年9月1日发布第五套广播体操以来,至今已经十年了。今年9月国家体委等十三个单位发布了第六套广播体操。现将第六套广播体操的特点、动作和教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本体操     
G831.1 20015157 新中国八套成人广播体操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study on eight sets of setting up exercises to radiomusic designed for adults in China[刊,中,I]/黄衍存,黄传明//福建体育科技.-2001.-20(1).-11-14参9(XH)广播体操//运动量//动作//结构//比较研究//成人  相似文献   

18.
一、课前要统一动作要求在广播体操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具备根据图解和视频资料进行教学的能力,但大家往往会忽视一些细节,如掌(拳)心的方向、上下肢动作的幅度与路线、口令的节奏等。所以,在授课前体育教研组内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广播体操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窗口,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同时又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所以,抓好课间操是一线体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做操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其中既有积极的观点,又有消极的思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做广播体操时动作的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20.
贾齐  李捷 《体育与科学》2004,25(2):71-74
本研究将作为课程内容的运动(动作)从内部理解为关系性存在,而将包含该关系的运动(动作)作为它的“形态”性存在。在将“关系”作为课程内容的本质理解时,具体运动(动作)的特定“机能”就不再是选择技能类内容的唯一基准,也便于从纷繁多样杂乱无章的运动(动作)中找到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同性,为从新的角度考虑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