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上、中、下”是文言文的常见字,它们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语素构成双音节词。这三个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均有解说。“上,高也。指事也。”“下,底也。指事也。”“中,内也。从口,上下通。”这就告诉我们,从构字法来看,上、下是指事字,中是会意字。“上、中、下”从本义引申出了许多意义,这些意义大多在中学文言文中出现了。作为方位词的上、中、下,可与名词组成方位结构,作补语或状语,例如: ①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活板》) ②坐桂公塘土围中。(《<指南录>后序》)  相似文献   

2.
当今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课堂上的“少教多学”成力必然。进一步探讨文言文教学规律,把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始终遵行“少教多学”的原则,坚持尝试“读、译、评、结”的教学模式,现将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与诸位同仁交流共享。  相似文献   

3.
在苏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从中学才开始的,小学的大纲也并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什么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是七上教材中就出现了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和《论语八则》.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文言文教学近些年来呈不断弱化淡化之势.但是,“朱子读书法”有“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当增加一些浅显易懂、容易背诵的“文言文”,让学生循序渐进,早一点接触文言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年高考,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分值一直比较高,且有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基本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逐字逐句讲解翻译”这种模式进行。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两眼无神、昏昏欲睡。如何让文言文课堂“灵动”起来,是不少语文老师的追求,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读、思、品”三...  相似文献   

5.
文字、文章、文化:以“三文”架构文言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皆因文言文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对之缺乏认识.而且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采用的是较为枯燥的“串讲法”.更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而在新课程中,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且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文言文教学上,传统的“灌输式”存在诸多弊病.本文围绕“作者”、“提问”、“诵读”、“延伸”4个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方法,通过激发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相似文献   

8.
我在这里主要是谈一谈“曾、尝、既” 在初中、高中文言课文中的用法.这三个字在中学课文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使用频率很高.“曾”有11个例句;“尝”有33个例句;“既”有48个例句.它们主要是作虚词使用,少部分作实词使用.绝大多数情况下作副词,特别是作时间副词,极少数情况下,做其它成份.作副词的用法一般都表示“已往”、“过去” 的意思,可译作“曾经”、“已经”.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由于林彪、“四人帮”十多年来的破坏,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从最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答卷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句式不清,词义不辨,表达不当。不少考生对比较简易的是非题也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要使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就要切实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把时间和力气花在认字、辨词、诠句上。  相似文献   

11.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表现为枯燥无味的学习,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教学目标较困难。本文重点对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思路进行分析与归纳,为文言文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一、字音准确,读音与古相通读文言文一般应用普通话来朗读,要读正确,必须抓住古文的破音异读、通假异读与古音异读三方面,这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最薄弱环节。1.破音异读。它是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尤其是一些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而在古汉语中作动词的词,如“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衣”本应读“yī”名…  相似文献   

12.
中考2003年,中考命题有新的变化吗?文言文分值今年还会增加吗?如何把握开放性试题中的“开放度”和“内涵加深”?“文化内涵”在文言文考试中将会如何体现?什么是古诗词中的“理解性默写”?如何挖掘现代文中的文学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文涉及到表时间的副词。这些时间副词数量较多,用法也广,意义各不相同,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大多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下面结合具体例句,对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时间副词从用法上进行归纳分类,以便于掌握。一、在范围上表示短暂时间1.旋:表“一会儿”,如“旋闻垂帘之谕”。——《谭嗣同》2.俄:表“片刻”,如“俄有武夫出于  相似文献   

15.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影响重大.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读”有所得、“思”有所得、“品”有所得、“悟”有所得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旨在增长学生知识、熏陶其思想、提高其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背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们用心良苦地在讲台上作“教授”式的传道解惑释疑,坐在下面的学生却似听非听恹恹欲睡。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使文言文变的晦涩难懂,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言文教法过于单调枯燥,学生对“读—译—背”的教学模式已感到厌倦。所以在教授文言文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地应用教材,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质疑能力、诵读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习兴趣。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教材分析:本…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三个面向”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关于文言文教学问题的争议颇大。王力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创刊五周年座谈会上提议:“少考文言文,少教文言文,少学文言文。”吕淑湘先生在杂志上也撰文指出:“在语文问题上社会有一股强大的复古势力,”黄岳洲先生也主张“少教文言文。”有的同志还提出:“开创语  相似文献   

18.
王荣生教授指出文言文的教学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维度去处理,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方向。在语言表述上,“感受”“理会”“强化”“注重”等词语义相对模糊,缺乏明确具体的操作策略。从文言文教学的美感、趣感与获得感等角度探讨,既注重探究兴趣的培养,又注重思维深度的发掘,能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具体明晰的操作路径和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至关重要,而语感的培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在语言环境上相对处于劣势,因为,现代汉语的学习有语言“习得”作为基础并相伴而行,而文言文的学习却不可能有习得的过程。这便是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弱语境”问题,也是文言文教学上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使文言文的“弱语境”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多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文言文,自然都是常见的且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那么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增选了《学弈》、《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课文,它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认识以往的社会生活、培养爱国情感有很好的先导作用。但由于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与学生接触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在时空上有很大差距,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指导学生去读通、读懂课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