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广播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其优势之一在于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带音响的报道即录音报道,才具有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广播新闻在当今信息媒体多样化的趋势下,如何征服听众,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传媒界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事实上,很早就有权威人士以前瞻的眼光提出广播要走自己的路,杨独家之优势。但一个时期里,扬独家之优势,仅仅被理解为要发挥广播新闻“快”的特点,而对最具广播特点的音响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广播新闻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广播新闻工作者不仅在认识上有所自觉有所突破,而且在报道中,创作出大量的“带响”作品,丰富和发展了广播新闻的音响语言。实践证明,运用丰富多彩的音响来报道新闻,是广播媒体的独特手段…  相似文献   

3.
每种新闻媒介都有其特有的优势,广播新闻的优势在于现场音响。它扬声音之特长,引听众到现场,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以声取胜,以音感人,其影响力和感染力是文字报道所不能及的。音响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无论是直接采用,还是作为背景衬托,只要选择恰当,都能反映事物特征,说明典型环境,生动地表现主题。因此,音响在广播新闻中起着强化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作用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静 《中国广播》2009,(5):57-60
广播新闻传播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怎样才能在“众声喧哗”中“扬独家优势”?本文认为,立足声音符号特有的传播速度和感性角度,确认广播新闻传播的蓝海版图,适应听众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节奏,建构最适于广播新闻传播的话语策略,这是广播在当下传媒语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选。  相似文献   

5.
浙江之声“新闻110”是一档周一至周五全天5小时直播的新闻节目,也是一档全省78家地方台共同参与的新闻直播节目,节目中播送的新闻几乎全部是记者从现场发来的口述连线报道。半年多来,随着浙江之声“新闻110”新闻直播节目的成功运作,被视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新闻口述连线报道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威力。县级电台也在参与浙江之声“新闻110”口述连线报道的实践中,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媒体特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徐强 《中国广播》2010,(12):10-12
在上海世博会这样的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中,专业广播频率如何扬独家之优势,脱离同质化竞争,成为摆在广播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将世博会报道融入频率改革进程之中,借助世博会报道探索改革新模式,打造中国第一经济广播品牌,以改革的实践推动世博报道形成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家广播媒体在新闻竞争中日益强化记者连线报道。笔者认为广播要实现抢先传播优势,吸引听众并提高受众到达率的竞争目的,记者连线报道是最大利器;而要做好广播的连线报道必须做到选取最有特点的新闻现场,强化报道的“画面”思维,并在注重语言表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现场音响,增加听众的现场感,从而调动听众的联想力,让听众在收听新闻时有“看”到新闻现场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郑颖 《中国广播》2009,(7):57-59
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为范本,对广播新闻频率如何在媒体竞争中发展壮大进行简要分析。文章认为,广播新闻频率要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强化新闻报道的整体运作;让新闻传播过程蕴含情感,传递让听众听得懂、想听的新闻;广播新闻频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要传递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9.
广播听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善于抒发和渲染感情的优势,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从而产生对听众感情的撞击,使广播新闻之情与听众之情实现相通与相融,以进一步提高广播宣传的感染效果,增强广播新闻的可听性。广播新闻如何向听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呢?关键是充分挖掘广播新闻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有声语言和音响所具有的以声传情,以声蕴情,以声动情,先声夺人的表达功能,去拨动听众感情的琴弦,引起感情的“冲动”与“爆发”,使报道思想、报道内容留在听众的情感中。每当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广播新闻时,往往情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由新闻的事实构成的。广播新闻的新鲜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供新事实、新内容;二是注重表现手法的创新,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在当今媒介传播形式多元化、海量信息内容实时报道的情形下,快、伴随、互动是广播新闻的最大优势。中国之声2009年1月1日正  相似文献   

11.
在特殊新闻现场中,广播是灵活快捷的新闻媒体,有着其他新闻媒体难以替代的优势.特殊新闻现场报道,是指报道者(记者、主持人)在特殊新闻现场(一般指灾难性现场或突发事件现场)利用实况音响、现场采访同期声和报道者的现场解说、述评组合形成的报道形式.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广播在特殊新闻现场报道中,尤其与互联网媒体联动后,具有实况声音、多现场互动、移动性、伴随性报道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一、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办出好听的节目。 在县级报纸、电视、广播3家主要新闻单位的竞争中,广播要发挥其竞争优势,必须凸现时效快的优势,实行滚动播出。县域重要新闻、百姓关心的信息,让听众首先能从广播中获得;同一事件的报道,能让听众觉得是广播好听。所以,县级广播节目策划者,要办好节目,首先要做到:起点要高,落点要实。 县级电台的最大听众群是农民,所以,要把新闻节目努力办成让农民喜欢爱听的节目。对广播新闻的采编播人员来说,必须从新闻的语言、新闻的  相似文献   

13.
连线报道以声音为载体、电话为媒介,由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直接报道,具有很大的时间优势,并且现场感强烈,是广播少数几类可以与其它媒体展开竞争的节目。本文结合近些年来的广播连线报道实例,对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进行了分析,认为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要做到三个方面:增强记者素质,提升临场发挥能力;突出时间性,抢占新闻制高点;与其他新闻节目形式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4.
连线报道亦叫电话连线采访报道,目前已经频频出现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它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直播间播报出去。连线报道体现了广播的快捷优势,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午时段的新闻直播节目“第一报告”就是大量运用连线报道的一个典型栏目,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策划是“广播新闻编采人员对新闻事业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运用新闻资源,办出广播特色取得最佳效益”。简单说,就是对一档新闻、一组新闻或一条新闻提前设计报道思路,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包装,让广播新闻具有较强的可听性。那么,广播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策划呢?第一、广播编辑要善于对突发事件进行策划,进行滚动报道广播在策划报道突发事件中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在当今传媒业激烈的竞争中,广播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具有最快速度传递新闻信息的特点。没有实效,广播新闻就会黯然失色,甚至没有立足之地,基于此…  相似文献   

16.
唐琼斐 《新闻实践》2014,(4):112-113
核心阅读:随着新媒体的生猛扑来,广播在信息的“快捷”上也越来越失去优势.广播新闻在媒体竞争的新形势下是否就此落败?在笔者看来,只要有心为之,广播新闻依然可以弥补劣势,重放光彩.除了快速、及时、真实、客观、深度、可听,这些广播新闻的基本质数外,着力打造广播新闻的“可视性”,尤其是在最具广播特色的现场连线报道中,用画面的想象空间最大程度增强广播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张艳楠 《记者摇篮》2012,(10):24-25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媒体发挥自身灵活、快捷的优势,积极采用新闻现场连线报道这一形式,为广播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广播连线报道,是指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与直播间里的主持人进行交流,报道新闻事实、描述新闻现场或对新闻事件进行即兴评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一、广播新闻连线凸显新闻的时效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声音新闻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新"。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8.
欧漫 《新闻窗》2011,(2):39-40
深度报道作为各种媒体形态竞争的主要形式,一直是新闻业界、新闻学专家讨论的焦点问题。广播新闻中的深度报道除了结合自身的传潘优势之外.还应该在整个深度报道的采写与报道中融入思辨性思维,从而达到广播新闻的深度。本文结合笔者的新闻实践,从新闻采访、采写报道等方面,探讨如何将思辨性思维融入广播的深度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准确、及时、快速抢发新闻是广播的独特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要求广播记者必须放下笔,拿起话筒,以现场口头报道的方式报道新闻。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广播记者应有的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静 《中国广播》2012,(9):23-26
新闻竞争加剧使广播新闻品质提升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之声"走转改"系列报道之"倾听贵州"、"倾听新疆"为例,提炼、归纳该系列报道的先进经验,认为其成功之道就在于遵循广播新闻生产和声音传播规律,在叙事策略上立足声音特质,注重题材选择与驾驭、重新定位报道者的叙事角色、运用独具广播特色的多种叙事方法、选择原生态的叙事语言。将该叙事策略定格成为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准则,广播新闻品质提升就有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