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展好人工智能产业对数字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至关重要,但针对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发展,特别是如何应用落地方面的对策研究较少。为此,通过梳理分析相关发展现状可知,通过政策扶持、机构设置、企业布局等措施的实施,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核心技术薄弱、产业全而不强、产业链不均衡、商业落地难、人才缺口大等方面问题,面临较大的挑战;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提出促进中国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促进落地应用、培养和吸引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化组织特征,从系统成分和系统关系2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证分析发现: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不均衡,表现在以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主的创新消费者种群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创新生产者、分解者种群以及创新生存因子出现明显的边缘化现象;创新种群间尚未形成紧密的群落结构,技术流动效率不足;区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基石物种"占据着重要的结构洞位置,具有较高的整合力和媒介作用;知识链型、产业链型和地理邻近型网络关系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间互惠性强;而知识链型网络关系与产业链型网络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抑制。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工智能赋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进入“双拐点”时期,正在从要素构成、功能边界、生态互动等多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新挑战。本文集成自然生态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基于“核心驱动层-样态变革层”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双重转型的理论框架,并以无人驾驶为例,深入剖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双重转型的运行逻辑和实践变革。研究发现结论如下:一是创新主体生态功能延展催生多宿主体和次生群落的出现,使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新型生态互动关系逐渐形成,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由“旧四螺旋创新”向“新四螺旋创新”演进的核心动源;二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核心驱动与样态变革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多宿主体和次生群落不断推动产业样态快速变革,使得产业样态呈现出价值分配重构、智能制造升级、商业模式转变、组织决策变革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4.
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解决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抓手.首先从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内涵、特征和要素属性视角出发归纳八大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对科技部公布的15家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企业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其次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厘清系统要素,构建包含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运用系统耗散理论、熵值变化系数和适用分析等方法诠释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具备正外部性、技术创新可循环、开放需求高、技术转化附加值高、多学科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同企业涉猎的技术范畴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也存在差异,现阶段已形成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4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数据、人才、资金、知识流动等引起系统熵值变化并不断突破临界值向更高级系统演化,但仍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较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问题.最后,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提出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案例研究,打开平台焦点企业如何协调各参与者参与互补性创新的过程黑箱。研究先从资源禀赋程度和生态系统位置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参与者的角色特征和对焦点企业创新的作用,并关注他们与焦点企业进行资源互补时的互动过程,着重探讨了焦点企业与不同类型参与者进行前置资源化过程的协调行为。研究发现,不同资源禀赋程度的生态系统参与者会分别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前瞻资源化过程互补于焦点企业的创新活动,而焦点企业针对不同资源禀赋程度和生态系统中位置的参与者会采取不同的协调机制。由此,本研究归纳出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角色、前瞻资源化类型和焦点企业协调机制的匹配逻辑关系,最终得到一个整合框架。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韧性理论、产业链理论研究现状的回顾,论述将产业链韧性引入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模型,并从产业链分布、识别扰动因素、产业链韧性评估与测度方面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关键指标体系和韧性曲线的产业韧性测度是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评估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位于“十四五”规划公布的前沿科技之首,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攻克关键技术的重要抓手。以科技部公布的15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承建企业为核心,绘制创新网络图;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抽象出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使用耗散理论和熵值变化,诠释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形成,但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不足。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为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强化广深两地人工智能产业“双城”联动,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本文基于区域产业协同理论,经综合分析两地该产业创新平台、企业、专利等相关数据,得出广深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两地专利合作量较低,专利合作意愿下降,产学研协同创新较少,应用场景及数据中心共建共享有待深化等短板,通过深入分析制约该产业两地协同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战略协同、创新链协作、产业链耦合、应用场景共建共享等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广深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出发,归纳出产业集群转移具体路径,从水平维度来看,产业整体转移是以横向产业链中相似企业的异地复制为主要方式,而从垂直维度来看,产业整体转移是以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转移为主要方式。同时本文也为承接地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促进承接地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熊彼特把创新引入经济学,理论界顺应时代发展围绕“创新”主题进行了百余年探究。为了全面系统认知创新内涵及理论发展脉络,依据文献遴选了对国内外创新理论研究有重大影响的50多个西方经典理论。按时间顺序、学科领域和研究主题等三个维度梳理了经典创新理论发展脉络。按照时间维度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新熊彼特阶段、解构创新领域阶段、创新系统整合阶段和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按照学科领域维度,将创新理论研究分为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和创新方法论三个主要领域加以综述;按照研究主题维度,重点对增长动力、创新动因、技术演化、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国际追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主体和创新管理方法或工具等主题进行归类总结。通过对经典创新理论三维度归纳总结,明晰了创新理论演化的脉络,将对中国创新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功能机制3个层面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以中国29个省域的高技术产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驱动高产业竞争力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1)研发创新主体是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2)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4类,即环境支持下的研发-运营驱动型、主体-机制联合驱动型、主体-环境联合驱动型、研发-运营主导驱动型;(3)产生非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两大类,即主体-技术环境抑制型、研发-运营-机制抑制型;(4)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创新体系理论经历了由1.0线性创新范式(封闭式创新)到2.0创新体系范式(开放式创新),再到3.0创新生态系统范式(嵌入/共生式创新)的转变。随着营商环境的快速变化、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实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全球一些领先企业(苹果、IBM、海尔等)纷纷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动态开放性创新生态系统。Citespace被广泛应用于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能够有效识别研究前沿领域的本质和新趋势。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2002—2019年间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通过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研判了当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基于关键词共被引聚类图谱识别了国内外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题和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不同研究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对未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行展望。最后得出结论:(1)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侧重不同。(2)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细分和研究前沿不同。(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需要结合多案例开展。(4)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重视影响系统的相关能力。(5)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能力的实现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基石",其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基于生态视角,从生存和发展两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加入时间序列,纵向比较近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证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加大技术获取与改造投入、构建开放式的良好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如何捕捉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技术优势转化成价值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和价值创造正成为企业发展与价值创造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知识基础观视角,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三家不同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型企业作为案例,探索面临创新技术变革的外部环境,企业如何实现价值创造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包含认知迁移和双元能力塑造两个维度,企业通过认知横向与纵向迁移,应用式与内生式能力塑造实现价值创造;(2)企业价值创造可分为慢变型、先锋型和成长型三类路径模式,不同企业间价值创造模式与机制存在异质性;(3)企业通过内外部合法性地位的获得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内的稳定发展与扩散。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和企业技术应用决策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双元理论,以2015-2019年人工智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投入、创新策略与企业绩效三者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探索式创新负向调节企业绩效(不显著),利用式创新正向调节企业绩效(不显著);加入调节变量研发投入后,探索式创新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利用式创新则显著负向调节企业绩效.稳健性检验的结论与此一致.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是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自主生态,增强产业韧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17.
从区域经济发展维度,运用协整检验方法测算分析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内区域经济均具有强大的影响,而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通过强大的科技资源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本替代劳动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各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但人工智能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最后,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进一步为人工智能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加大人工智能教育投入、培养和壮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促进人工智能融合行业应用、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新型商业模式发展驱动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有别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数字创新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探究其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边界,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演绎法,从“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解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3个层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六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赋能者、运营者、研究者和生态环境,并揭示其具有模块性、适应性、多样性、生长性和共生性五大核心特征。运用概念模型法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主要依托于异质性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数字价值实现机制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的有序运行来实现。为保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应丰富系统内的创新主体类型,并建立面向企业、产业和国家三层次的价值共生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专利为视角分析芯片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态势,探索各国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和创新模式,以期对中国芯片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提供参考.首先通过聚类和共现等方式识别出芯片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分析该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然后对芯片制造领域核心企业的竞争演化和技术距离进行分析,归纳不同国家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和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得出:(1)芯片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的主要竞争国家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中国和法国,具有最高技术水平的国家是日本和美国.(2)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明星企业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和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前者的竞争对手主要为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和美国瓦特洛电气公司.(3)芯片制造领域核心企业的技术竞争策略表现出明显的国别特征,日本企业更注重专业化,美国明星企业更替更频繁,韩国企业专利布局范围更广泛.(4)不同国家芯片制造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日本企业偏重模仿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相结合,韩国企业注重突破式创新,美国企业以突破式创新为主、模仿式创新为辅,中国企业以模仿式创新为主、突破式创新为辅.最后对中国芯片制造技术发展提出建议:政府加大对明星企业的激励和扶持力度、从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对中国薄弱领域的重视,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时结合中国情境和自身实际、了解掌握竞争对手的技术现状和创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正确判别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性,有利于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Lotka-Volterra模型和聚类分析法,构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的分类评价体系;以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7-2014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生产经营水平、研发创新活动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协同关系两方面,给出了中国大陆31省市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的分类评估结果和优化对策。 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总体态势较好,不同类型省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生产经营水平差距悬殊;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不断提升研发创新活动效率,并促进研发创新活动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步发展,是相对落后省市改进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的主要路径。本研究为我国不同类别省市优化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性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