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岳一生中与贾充、贾谧、杨骏等权贵都有着密切的交往,贾充对潘岳有着知遇之恩,潘岳对贾充感激不尽,他们之间有着很深厚的上下级关系;而潘岳与贾谧也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贾谧对潘岳非常信任和器重,潘岳对贾谧则恭敬有加,以贾谧为靠山;潘岳与杨骏也有交往,但关系并不深厚,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  相似文献   

2.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身材矮小,说话结巴,又不爱读书。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时,叹口气说:"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小左思听到了非常难过,于是,暗暗下定决心,要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3.
左思以<三都赋>扬名于西晋文坛,是西晋时期重要的辞赋作家.他提出了"求真尚实"的辞赋观念,在西晋赋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有关他的辞赋观产生的原因问题,本文认为左思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心理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提出的辞赋观;此外还与他的个性思想性格及当时文人的辞赋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4.
"左思风力"的精神内核是儒学价值观和诗教审美准则,西晋中前期的儒学复建、左思世儒家风以及其自身儒学学养,都赋予了左思作品深厚的儒学意蕴。从审美构成的角度来看,"左思风力"至少具有四个特征,即阔大雄健、犀利辛辣、典雅重情、无征不信。  相似文献   

5.
左思是西晋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其诗《咏史》八首呈现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八首诗反映出了左思的矛盾心理形成与他的自身原因、思想渊源、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明晰地向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左思。  相似文献   

6.
潘岳、陆机二人在依附权贵寻求仕途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强烈的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潘岳出身于中下层士族门第,其依附贾谧加入鲁公"二十四友",是积极主动性的;陆机出身于江东"首望",门第较高,自恃门风优美,是故其依附贾谧、赵王伦等寻求仕途发展时,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由于出身背景及家风影响的不同使得他们的附势心态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21,(1):14-20
从《咏史》诗来看,左思的创作心态经历了从早年时期积极用世的进取心态,到中年时期的沉郁、执著与激愤,最终走向了对现实的通透认识与自我宽慰。左思创作心态的变化与西晋时期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想背景关系密切。而左思的家境、天生的才华与缺陷所造就的独特自我认知模式,也对左思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入与出、仕与隐之间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是左思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心理斗争。心灵的冲突与矛盾是形成左思《咏史》诗创作心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15,(6):25-27
"二十四友"集团与孙盛、孙统、孙绰三人,在晋代文坛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关于"二十四友"集团的形成时间与其首领贾谧的生年,以及孙氏兄弟的生卒年和渡江时间,因史无明文,学界莫衷一是。故而在爬梳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重新加以考索,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左思<咏史诗>的写作年代,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作于作者早年;作于作者晚年;或非撰于一时.以现有史料及丈本,以及左思"责本宜实"."文典以怨"的文学创作思想,其交游仕宦,尤其是预"二十四友"的人生历程,文章从儒家立功到立德、立言人生道路的选择,从积极入世热心仕途到最后彻底归隐遁世的思想变化过程等综合考察,<咏史诗>应非撰于一时.对其写作年代的梳理考论,无疑对左思其人、其作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晋朝的左思用十年间完成了《三都赋》,由原本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有钱者"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这一现象的形成可以看出在左思的自我传播和他人传播之下,《三都赋》得到了有效传播,一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1.
左思《咏史诗》有"千古绝唱"之美誉,在西晋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但对于《咏史诗》的写作年代,长期以来颇多歧见。依据作者的生活轨迹以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推测,《咏史诗》大致写于太康初《三都赋》撰成至元康初再次步入仕途之前和左思退居宜春里之后这两个时期。这样推定《咏史诗》写作时间,颇能洞见左思矛盾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2.
左思有《咏史》诗8首,胡曾有咏史诗150首。朱自清曾云:“咏史之作以古比今,左思是创始人。”胡曾的咏史诗作为唐诗顶峰之后的余波,虽无太高的思想和美学价值,但它们大量评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常为后世讲史演义小说所引用。这就是我选它们作为突破口,探讨咏史诗的特征及其与怀古诗之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左思在西晋诗坛以至中古诗歌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归功于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本文以《诗品》对左思的论述为起点,通过整合诗史与诗学的价值坐标完整地把握左思其人及其诗。  相似文献   

14.
王敏 《天中学刊》2009,24(6):74-76
作为西晋杰出文学家的左思,他的诗作不仅继承了建安风骨,而且也显示出了他独特的诗体风格.钟嵘所称的"左思风力"也主要体现在其中.<咏史>融汇史实,贯通古今,感情真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左思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左思的《咏史》诗,悲歌慷慨,高旷雄迈。名为咏史,实乃抒怀,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左思《咏史》诗的思想性与独特的艺术成就作论述,从而管窥左思咏史诗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和它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洛阳纸贵     
成语“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传》。左思是我国西晋时代的一位大文豪,他学识渊博、文才横溢,但小时候却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聊天,朋友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可左思的父亲叹着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觉察到了,他非常难过,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并且…  相似文献   

17.
后宫视域的引入,对还原左思兄妹的生平和他们所处的人际网络颇有裨益,也有助于对其文学书写内涵的理解。就左棻而言,后宫中应诏作文的创作情境,使其文学书写往往带有为文造情之弊。但宫廷生活也为她提供了游心艺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接触流行文化风尚的机会,她作品的题材、构思及美学风貌均与士林趋同,达致了"预流"之境。就左思而言,《三都赋》体现了外戚人际网络对其文学书写的助益,而《悼离赠妹二首》与《娇女诗》则反映了身为外戚的他对女性才德观的独特思考,可以窥见其心态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骨气与词彩的矛盾是汉末建安至初唐时期诗坛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而锺嵘自始至终都力求以曹植诗骨气与词彩兼备的美学标准品评诗人,然而诗坛的实际却往往无法兼美,锺嵘对某些诗人的具体品评与其诗歌史地位的认定也由此而产生分歧,遂导致了左思"虽浅于陆机,而深于潘岳",但左思在《诗品》中的诗歌史地位却不如潘岳的结果。"深"、"浅"之评不代表品第之优劣,"深"之内涵为词彩繁密,略有芜漫之嫌;"浅"之内涵为词彩简省而行文洁净,有气骨柔弱之弊。  相似文献   

19.
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生活中也不乏善做"广告"之人。他们运用自己的机智,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把自己或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获得了成功。左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辞赋家,他构思十年。终于写出了《三都赋》。左思把文章投于名家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之作叙",这篇赋很快轰动了整个洛阳。诗人、作家争相传阅,不  相似文献   

20.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但观今人的研究成果,涉及其思想方面的既少又不够深入,而且对怎样去研究其思想没有创新。本文利用左思流传至今的作品及与其相关的材料,力求对左思的心态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以期推荐一种左思思想研究的有效方法或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