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李瑞敏 《海外英语》2014,(10):201-204
作为玄学派诗人的创始人,约翰·多恩因诗中运用的玄学奇喻而著名。诗中感情的表达与其它诗不同,通过推理和辩论层层展开,而不是简单的抒发感情。《别离辞:禁止哀伤》是多恩玄学诗歌中最出名的一首。诗中运用的玄学奇喻非常经典,形式中所采用的文学文体学技巧值得探讨,因为这些技巧是诗歌艺术之美的一部分。该文将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出发分析这首诗,从而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似文献   

3.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4.
江盈科是晚明一位极有见识的文学理论家,他也是晚明公安派的成员之一,在《闺秀诗评》中体现了他的文学观,他提倡诗歌"自摅胸臆";反对模拟,提倡"真诗"是其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崔与之曾"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是南宋后期有名的贤臣。而他同时也作为一位文学家名世,有"岭南儒宗"之称,并开创了"菊坡学派"。嘉定十三年(1220)他奉旨入蜀,在蜀五年,政绩颇多。而他在这期间也间有诗作,惜现存不多。从仅存的蜀中诗来看,崔与之在蜀中交际颇广,时常与丁黼、李曾伯、洪咨夔等人唱和,而这也成为他蜀中诗歌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宋明两代,理学为盛。理学以一种知识信仰的辐射,渗入诗中,遂有了儒者的理学诗。理学与诗歌成为宋、明士人典范的身份标志,但复古宗唐诗风弥漫下的明代理学诗自不能完全循着宋代理学诗的路数演进,其间的变化正可折射出宋明理学在不同文化生态下的诗歌体现。  相似文献   

7.
自孔子提出"诗可以怨"以来,"怨"不仅成为诗歌的功能,也逐渐成为诗歌审美的标准。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诗歌时,"怨"亦成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旨在分析钟嵘"怨"的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了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邵雍《伊川击壤集》作为理学诗的代表,历来人们对其毁誉不一。其诗多说理篇章,其间有对社会历史演进的探讨,有对日常生活之理的发掘,均统摄于对儒家经典的阐扬之上。同时邵雍诗歌又有风韵高致、饱含理趣的一面。在创作方式上,邵雍也不着意于诗意的构思而多由心意而发。这些独特面貌,决定了邵雍诗歌在文学史书写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的兴起,对诗歌影响最普遍、最直接者是“以理为诗”。两宋理学家的诗歌作品,或借诗阐述义理,或吟咏情性,都强调以理为诗,从而构成了宋代诗歌中的一个特殊类别:理学诗。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一股独特的唯理主义审美思潮。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诗在文学史上以"讽喻"和"直白"而著名,这也成为了描述其诗歌主张和写作风格时的常用标签,但是以往的研究似乎过分高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与价值。白居易的讽喻诗存在两大"困境":一是讽喻诗的实际讽谏效果远远没有达到白居易所预期和后世所想象的程度;二是虽然白居易十分推重自己的讽喻诗,但当时社会所欢迎的却是白居易其他类型的诗歌。  相似文献   

11.
文章欲从苏轼理趣诗与魏晋玄言诗的关系以及苏轼理趣诗的“理”与宋理学的区别进行探讨,来对苏轼理趣诗进行界定。对苏轼具体的理趣诗作分析,知晓苏轼理趣诗是情、景、理三者的有机融合体。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的创作方式成为宋诗理趣诗的典范,也是理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3.
守道与救时是晚清湖湘理学群体的主要学术特色。晚清湖湘理学群体重视守道,但是却绝不满足于此,而是以经世目标为准绳和归依。在“守道”的基础之上,他们把义理经世作为救世的良方加以提倡并身体力行,最终成为“救时”的重镇。  相似文献   

14.
南宋江西诗派中人多为理学中人,或为理学家,或为尊崇理学的人,江西诗学与理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江西诗学的演变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但理学家的批评也使他们思考在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并自我修正。这主要体现在吕本中、曾几、“上饶二泉”、方回等对诗歌“活法”理论的提倡和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一个"以文字为诗"的全新时代。集句诗、八音歌等杂体诗以及次韵等诗学游戏在宋代达到了高潮。在宋人开拓的诗戏疆域之内,明清文人进一步拓展并超越了宋人的某些成就,尤其在集句与戏曲的融合、八音体的双重限定与次韵形式的发展方面,表现出明清文人对演绎汉字诗意组合极致的强烈兴趣和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16.
徐居正所著《东人诗话》是朝鲜有代表性的诗话作品,其所蕴含的以“气象”评论诗歌的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气象论相比,更重视作者的社会地位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与徐居正所处李朝兴盛的理学背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韩偓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的展示。诗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有着鲜明的特征,都反映了他的生活和思想经历。总体上都体现了一种感伤的情调。纵观他的全部诗歌,我们发现“诗史”性质是他诗歌有别与同时代诗人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与朱熹道学并峙的陆象山心学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严羽诗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心学反对道学将人心与天理割裂开来,明确主张“心即理也”;这大大缓解了道学以道德理性压制感性经验所带来的过度理性化的弊端,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生命情感存在的合理性。这启发严羽诗学建立一种新的诗“悟”观念,这并非一般人所简单理解的感性直觉,它实际是对江西诗派忽略诗意性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19.
两宋学术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继承性。经历两宋之际的学派整合与文化重组,王安石的新学逐渐式微,而元祐学术则得到不同程度的承续。南宋中期以前,众多文士因家学、地方传统、个人学术选择等原因,受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文史传统影响较大,形成与道学不尽相同的重视文献考据的"汉学"学术路向。二者相互论争、彼此影响,共同构成多元的南宋学术。南宋中期以后,逐渐进入主流的道学,体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但其发展也正是在周边考据汉学的影响下,走完了自身逻辑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