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以前,耀邦同志号召各部门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红旗》从1958年创刊到现在已有二十五年,总结经验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今天我要讲的还不是正式总结。是我们这几年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红旗》这个中央理论工作部门具体的指导思想问题。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办好《红旗》这个中央的理论刊物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红旗》的性质。《红旗》在创刊的时候就定了是中央的一个理论刊物。就是说,它不同于过去的《学习》杂志,也不同于现在的《半月谈》。《半月谈》是一个通俗的政治读物,历史上的《学习》杂志是一  相似文献   

2.
报刊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问题在于,报刊不同于一般行业,对待机遇和挑战的对策也和许多行业不一样,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矩。这个一样和不一样,要求从事报刊宣传工作的同志在实行市场经济中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半月谈》系列刊物从1992年下半年起经历了新形势的考验,目前的订户仍达650万之众,高居全中国、全亚洲刊物发行量第一位。同行们对“半月谈现象”再一次进行探究:它为什么能立于不败之地。做到长办常新赢得读者? 如果说有什么谜底的话,想来复杂也简单,那就是面对着迅速涌起的市场经济浪潮,我们《半月谈》杂志社确定了把握自己刊物应变的明确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可以用一副对联表示:上联是“以变随变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联是“变而有度发扬本刊好传统”,横批是“万变不离其宗”。围绕着这副对联阐释一下《半月谈》的编辑思想和一些做法,对我们的同行和刊物的读者或许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3.
在报刊如林的我国舆论界,刊龄只有十年的《半月谈》是一个谜一样的刊物。在北京各邮局“花团锦簇”的橱窗里、期刊架上,难得发现它的存在,即使有时摆上一两本,也难得引人注目。然而,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机关报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位置,却刊登出介绍《半月谈》魅力的文章;在全国新闻界有影响的杂志《中国记者》上,有人专文谈论“半月谈现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  相似文献   

4.
特色对一个图书馆学专业刊物来讲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图书馆学刊物影响的大小,读者喜爱的程度,以及其自身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就是说,你所办的刊物要与其它同类专业刊物有所区别,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图书馆学刊物有五十多种。其中有些刊物是办的较好的,象《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等都有自己较鲜明的特色。也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学刊物质量一般化,缺乏自己的特色,其内容杂而全、大而全、拼盘式,缺乏重点,给人以千刊一面之感。为了使刊物都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必须注意抓好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评? 《南风窗》是一份新闻性、社会性、综合性月刊。打开创刊号,扉页上的《告读者》,谈的不是自己创刊的主旨,而是刊物发起的一项活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文章说: “假如您是市长,您想为广州做什么好事呢?”“假如您是市长,您有什么兴利除弊的措施要实施呢?”“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想,要大家一起想;做,要大家齐心做。这是一篇不是发刊词的“发刊词”,它告诉读者,《南风窗》是大家的刊物,是大家发表意  相似文献   

6.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7.
作家蒋子龙赞誉《半月谈》系列刊物《资料卡片杂志》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字”。我觉得这一评价确有道理,它前些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文摘期刊”,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迅猛增多的报刊竞争加剧,许多同行对《半月谈》系列刊物的命运感到担忧。经过两三年的考验,《半月谈》的情况可以说还是比较好的。《半月谈》系列刊物在60万份的《时事报告》分离出去以后,今年的发行量尽管下降了2.6%,但仍以500万的数字位居全国各报刊第一位;杂志社的纯收入1994年首次突破1200万元,人均创利25万多元,由于被认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半月谈杂志社最近被评为中直机关1994年度唯一的一个首都文明单位标兵。  相似文献   

9.
读者之声     
《视听界》1989,(1)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广播电视的理论刊物,《视听界》要在众多的刊物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一方面固然要向兄弟刊物学习,博采众长,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要立足江苏,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来。就如同  相似文献   

10.
一个好的商品,其商标就是无价之宝;一本好的刊物,其封面也应该是读者认可的品牌。《人生与伴侣》在众多的同类期刊中,在姿态各异“美女”如云的期刊封面中要想独标特出,就必须跳出“美女”的窠臼,办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 1995年我们开始在文章内容上找出路,在期刊名称上做文章,尝试着选用一男一女的“伴侣”图片做刊物的封面。试用后,与其他刊物封面“美女”图片相比不重复、不雷同,在同类刊物中显得抢眼夺目,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从而,在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如何形成我们刊物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1.
首先我代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向《上海档案》创刊17年、出版100期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代表新闻出版局,感谢上海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上海档案》编辑部和全体同志为上海出了这么好的一本刊物。中国现在有刊物8000多种,其中上海有600多种。我国的刊号以及办刊不是无限制的,所以很多人都想去申请一个刊号,觉得这是一个资源,有了刊号可以办刊、可以赚钱。其实办过刊的人都知道,办刊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刊物停停办办、办办停停的情况也非常多,完全不是有些人想的那么一回事。特别是《上海档案》这样一本专业性非常强的刊物,17 年能够办下来,出满100期,目前在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上规划继续发展,我觉得非常不容易。上海有《故事会》等一些发行量很大的刊物,有的能够发行3、4百万册,盈利几千万,但是也有很多的刊物只有1、2千份的发行量,经费来源有困难,员工留不住,刊物也办不下去,资源实际上很难利用起来。《上海档案》能够办到今天,我想和市档案局领导及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然与我们编辑部同志的努力也分不开。他们一篇篇文章、一个个字审阅,始终把好宣传舆论关,使这么一本刊物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拥有这么多的读者,我非常敬佩。  相似文献   

12.
“李景端不仅会出点子,出好书,而且他的文章,针对性强,言之有物,有些随笔更是读来生趣。”——萧乾“李景端身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一股韧劲,看准的目标,就千方百计一定要把它办成,而且要尽善尽美。”——戈宝权“社会上就缺乏像李景端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人。”——季羡林“他办刊物,办出版社,二十年来没出坏书,甚至连内容拼凑的‘人情书’也没出。相反,他策划组织、包括自己参加编辑的一大批名著,如《尤利西斯》、《杨绛译文集》、《冰心译文集》等都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冯亦代  相似文献   

13.
六百万份里其实没藏多少故事。新年伊始,新华社大院里贴出喜报一张:《半月谈》系列刊物发行量已达626万。其中《半月谈》416万,《半月谈内部版》150万,《时事报告》60万于是,好象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阵涟漪,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不光新华社内,许多同行、读者、通讯员或者是与《半月谈》毫无瓜葛的人听了,也啧啧称奇。这《半月谈》嗨,这《半月谈》……  相似文献   

14.
《小说界》创办于1981年5月。当时,我国文坛在一扫“四人帮”的阴霾毒雾以后,正日益走向兴旺。中篇小说的崛起,尤其引人注目。为了适应和推进这一形势,各地纷纷创办大型文学期刊。这类大型期刊,在“文化大革命”前只有《收获》一家,三中全会后的二、三年间,一下发展到二十多家。其中除文联主办几家外,大多是出版社办的。象人民文学出版社办了《当代》,北京出版社办了《十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办了《花城》,江苏人民出版社办了《钟山》……这是一件新鲜事,因为,出版社在“文革”前很少办刊物,特别是办这种大型刊物。现在办了,这些出  相似文献   

15.
《半月谈》杂志副总编、青年评论家张正宪近年来以“苏北”等笔名,在《半月谈》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评论以其“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的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章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表扬。当我探问他撰写评论的心得,从他嘴里立刻跳出三个关键词:“睿智、情感、文采”。  相似文献   

16.
王永亮  陆海燕 《今传媒》2006,(10):26-28
在政治上,《半月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创刊于1980年5月。自1985年起,《半月谈》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雄踞全国时政类报刊之首,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曾誉之为“中华第一刊”。在文化上,《半月谈  相似文献   

17.
在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上海档案》杂志也迎来了它的创刊100期,值此喜庆之时,特向编辑部的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十几年来,《上海档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紧扣时代的脉搏,追逐改革开放浪潮,立足档案,面向社会,在注重展现上海档案工作特色的同时,也办出了刊物自己的特色,赢得了读者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创刊百期纪念,既是总结回顾,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的档案刊物要更好地发  相似文献   

18.
从1985年起,半月谈杂志社出版的系列刊物,其发行量之大一直居于全国各报刊的首位。今年则更为引人注目。目前在许多报刊征订不怎么景气的情况下,《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时事报告》却异军突起,总发行量在年初增加到525万份,比上年初一下子多出了112万份。去年8月制订发行工作计划时,我们曾提出了一个今年增长10%的目标,结果出乎意料地翻了番,增幅高达27%。由于《半月谈内部版》的期发数由去年同期的86万份增加到110多万份,这样在中央一级发行量超百万的3个刊物中,  相似文献   

19.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  相似文献   

20.
《读书》创办五年多来,一直保持着向上的势头。有些学者,愿意看、盼着读;一些青年学生对它有兴趣,愿意在菲薄的生活费中省出几元钱来订阅。这些都不能不首先归功于《读书》的作者们。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精粹、著述心得,奉献给了这个园地。没有一大批优秀的、热诚的作者朋友为《读书》撰稿,要办好这个刊物是不可能的。以“刊格”来团结作者一个刊物,犹如一座桥梁或一条渠道。它的两端,连接着刊物的作者和读者。它依照自己的办刊宗旨,选择自己的作者和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