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王艳娥 《考试周刊》2011,(43):31-31
诗歌语言鉴赏是高考语文考点之一,仅炼字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次数就很多。所谓炼字,是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下面我就结合具体诗作从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等方面对古诗的"炼字"艺术加以阐释。重点是按诗歌中妙字的不同词性来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造神运动中,海子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一些狂热而有欠冷静的评论者带着对诗人的一知半解就匆匆上路,将海子误读为"抒情诗人"、"诗歌英雄",甚至还将他神化为"为诗而死"的"殉道者",这些论调不仅严重歪曲了海子的形象,同时也展现出当下评论界一些人的病态心理。之所以要对这些显失合理的观点展开深入的批判,目的在于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3.
汪佳庆 《考试周刊》2011,(29):51-52
"文如其人",任何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个性特征,诗人所处的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他们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诗言志",诗人都会将自己的理想、情感抒发在诗词中,学生在品读诗词前,可抓住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细细领会。  相似文献   

4.
如何尽快读懂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呢?诗人"情动而辞发",读者就应该"披文以入情"。我们要善于抓住诗歌中的"文"———那些与诗人的情感有关联的关键词句,即"情点"。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游园不值》,写了诗人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写得形象而富有理趣,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教学这首诗时,我紧扣诗人,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中的"人"来。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品中所显现的那种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故乡、对中国农民深深的爱。鲁迅的乡土小说是对中国农民深厚情感的真挚流露,我们称鲁迅这种情感的流露为"农民情结"。从其小说农民形象的画廊中可以看到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背负生活重担、满怀忧郁的闰土等,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情景,同时也不难发现鲁迅对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深层次的探求。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酷爱"墓庭的光景"。这类关涉着生命和死亡的"终极性意象",显露出诗人灵魂深处发生的断裂。写诗的徐志摩,与读社会学的徐志摩,扞格牴牾,使他感受到一种走不出的巨大悖谬。苏珊·朗格睿智地指出艺术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之间的"同构"性,这与诗人生命"同构",且由此可洞悉诗人灵魂隐秘的意象,对徐志摩来说,就是坟墓。  相似文献   

8.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吴凤杰 《考试周刊》2011,(81):22-23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主人公阿Q这一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阿Q实际上是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相似文献   

10.
"诗仙"李白饱读诗书,受儒释道及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性格。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其内心情感的酒意象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个性张扬、魅力无限又极其苦闷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1.
精练的教学语言,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教学语言必须有"情感",教学语言要"精练",教学语言应当注重"礼仪",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相似文献   

12.
相传屈原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的一条小溪边有一捣衣石,亦称"女媭砧",现今多认为该"捣衣石是女媭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实则非也。考察古代诗文所述捣衣形式、时间及捣衣石用途,"女媭砧"或"捣衣石"实指屈原之姊女媭于石或砧上捣杵用于制衣的丝织物和葛麻纤维织物,非指于石上捶洗衣物。也就是说,"女媭砧"或"捣衣石"是制衣过程中加工织物的工具,并非洗衣工具。同时,"女媭砧"与"捣衣石"的功用略有不同,因为"砧"不完全独指"捣衣石"。  相似文献   

13.
程琢 《学语文》2012,(2):78-79
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顾城作为20世纪80年代杰出的"童话诗人",他的诗歌呈现出清新明丽的纯净特质,这与顾城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来描绘内心的理想王国是分不开的。诗人在作品中融情入色,以色象征,以表现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矛盾冲突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5.
严红芳 《考试周刊》2011,(17):75-76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作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谈了三个方面: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运用期待效应树立学生自信;用教师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宋词中柳永、周邦彦、姜夔恋情词中女性形象的流变反映了宋词流变的趋势。女性主体对象由"写实"、"唯美"到"抽象",女性形象所寄托的情感由"单调"向"复调"、"个人化"向"时代化"转变,艺术手法呈现出描写的遗形取神,语言避俗求雅,叙事时空逐渐交错叠合,情感表达渐曲渐涩的变化。女性形象的流变体现了宋词词体的演进过程,反映了词体的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潘天寿先生是近现代杰出的大画家,是一位以"精神性"为依恃来从事艺术,从事"丰富而深刻灵魂生活"表达的艺术家。他以艺术本身作为救赎自我灵魂的"宗教",用尽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宣泄出内心的真实感情,以真善美的美好情感给别人的心灵以感动和慰藉。他要求他的学生们对艺术要有持久的热情,告诫学生艺术要着眼于创造。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对我们仍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诗歌形象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总结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古代"韵味说"的继承和发展,从追求"滋味说",再到追求"味外之味",这是古代诗人努力追求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最大化的工作不断深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女媭试诠     
以前各家对女媭的解释,都是据古代文献去指实《离骚》中“女媭”这个艺术形象,这首先就违背了评价艺术作品的原则,所以都不够允当。下面不揣冒昧,谈谈我的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我打算从四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2.以前各家的诠释得失;3.屈原诗比兴和设譬喻志表达方式的运用;4.女媭到底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20.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