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部书越是表达感情,它越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的真正的使命就是使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一部书越能表达重要的感情,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就越高;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共同感情。”文学之生命精义一经这伟大人物的洞见,便由这伟大人物用最轻松、最浅而易见的语言传达给我们,为我们所理解、所映证、所接受。泰纳表述的实质在于:文学是情感的世界,离开了情感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应“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才能招致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感情共鸣。  相似文献   

2.
文学就是人学,而人的心灵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因而表情才是也多种多样,读者要读懂作品必须是作家的知音,作家要塑造人物又必须是其笔下人物的知音;作家要写出不朽之作,他既应是语言大师,又应是伟大的心理学家,本文选取八个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的表情方法。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品往往都是情感的产物、情感的结晶。不少对散文写作深有体会的作家,都对散文中情的作用,作过生动肯定的描述:“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以情感人,鉴赏者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往往感情非常投入地参与其中,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共同感受着喜怒哀乐。”。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自然具有这个特征。情感可称得上是散文的灵魂,在此,本文选取现代散文的部分作品,试图以美学的眼光来分析情感美在散文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既是作家的动机,又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血液。作家之所以能够进行创作,是由于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正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给了作家创作的动力,又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赋予了文学形象以血液。 文学创作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有感情的。且不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们,就连以严厉著称,看似无情的贾政也是有感情的。他把宝玉打昏过去却又“自悔不该下毒手到如此地步”,他痛打宝玉是要维护封建正统,恨铁不成钢之情,打过之后又后悔是怜子之情,正是由于有了这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贾政才成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情感,景物形象,场面形象也离不开情感,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作家眼里的景物,都凝聚着作家的感情。我们知道,如果作者对某一人或物没有感情的话,根本不会给予太多的青睐,自然不会有细致入微,维妙维肖的描绘。就文学作品的实际来看,景物描写绝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它往往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怀,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景物形象自然离不开情感,场面形象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那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人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人在各种各样社会活动中,必然要产生许多不同的感情。同时,也只有渗透着浓厚感情的人的活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因此,作为人学的文学必须写出人的感情,人物如没有感情是活不起来的,只是一具僵尸。人不仅能在自身经历的活动中产生感情,还能从他人活动中间接产生相应的感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人的丰富感情的来源之一。文学作品不能使人物的心扉洞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多采的真情实感,又怎么能拨动人的心弦,而成为一部好作品呢?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感情却成为  相似文献   

6.
<正> 文学巨匠鲁迅幼年时就喜爱绘画,后又对此颇有研究.留学归国后在教育部任职时,曾追随蔡元培老先生倡和“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这颗艺术之心,这种对美术绘画艺术的精深领悟,就使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独具魅力. 伟大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色彩即思想”,指出色彩与生活,色彩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它和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融化在一起,成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刘勰的《文  相似文献   

7.
一文学是“人学”、“心学”。文学用艺术语言构筑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整体 ,内部有着血脉流通。文学教育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 ,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 ,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 ,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马克思说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可见 ,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建构 ,只有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完成。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 ,是一种见情、见…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人都有的,但语文教师的情感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一方面,文学的生命是情感,如果一篇文章缺乏情感因素,那么,这篇文章也就缺乏动人的力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都是饱含感情的,而读的人也只有触及到这种情感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能理解和深化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再造作品的艺术情境,受到教育的熏染。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之…  相似文献   

9.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欣赏者对艺术形象须有一定的鉴赏力,才能够进入艺术形象的生动图景之中,认识到这图景所描绘的生活本质意义,这就是知音.作为欣赏,艺术形象的魅力足以使他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同时,艺术形象之所以为欣赏者所赏识,也在于这形象的潜在感情力量与欣赏者的主观感情相通,心心相印,感慨莫名,这就是动情.文学作品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产生它的社会作用;没有欣赏,任何动人的作品也无从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名家谈写作     
应随时注重情感的积累 “情者文之经”。文学的特殊力量在于感染,在于以情动人。情感因素是我们审美感觉中最基本的因素。在欣赏作品时是这样,在进行文学创作和形象思维过程中也是这样。在我们进行生活积累时,应随时注重情感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字里行间流动着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李存葆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只有写出人物独特的精神状态,写出各个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作品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作者在人物的境遇与境界的强烈对比之下,写出了新的军人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群“位卑未敢忘忧国”、外表平凡内心美好的军人形象。在这个跟当代实际生活很贴近的艺术天地里,我们逐渐结识了某步兵团三营九连的连长梁三喜,指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台湾中央日报编发了一组“大师印象”,其中曹惠民先生的《散谈情怀清明文章———钱谷融教授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信念》一文写出了钱先生的学识才情和人品风范,当谈到《论“文学是人学”》时,文章写到:“在这篇论文中,钱先生根据他多年悉心钻研,深入思考,阐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他认为文学的中心是人,一切都是从人出发,一切都是为了人;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是评价作家及其作品的标准;而在作家世界观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也在于他对人的看法,在于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钱先生之所以能凭他并非多产的论著确立其‘有独到见解的文艺…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进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同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着模糊思维,运用模糊语言。这种模糊语言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比精确语言更具有艺术魅力和感染作用。正如康德所说:“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使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 模糊思维既然是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那么作为描写人表现人的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语言、情感、心理活动等也必然具有模糊性的一面。而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感情时必然运用模糊思维。就这一点来说,文学作品较之学术专著更偏爱和借重于模糊语言。本文试就鲁迅先生的《药》谈谈模糊思维和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借以抛砖引玉,就勤于大方。 在文学评论界,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对一部作品的评价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这除了人们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和着眼点不同外,恐怕和作者的模糊思维不无关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作品看古今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就都是文学的描写对象,要反映人的生活,就必须要深入到人的心灵和感情领域,爱情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文学表现的是“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爱情题材作品最完好最生动地记录了人类爱情发展的历史,显示各种恋爱观,也记录了人类文明史演进的轨迹。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对于爱情的态度的演变和进化过程,也便是人类社会本身的进步过程,大量的文学作品生动地记录了这个过程每一阶段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人在对象性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的方式之一。人总是以热情、激情的方式表现对象追求自己的本质力量。文学便是这种方式最活跃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只有在文学中,人对于感性的即现实的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体意识。因此,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便会产生写实的、虚拟的、荒诞的,象征等等各种方式,以表现出追求自己的本质力量。一般地说,对写实的作品反映的方式容易理解,因为它比较  相似文献   

16.
李志勇 《教师》2013,(34):60-60
郭沫若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渎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充分发挥情感的判断作用、桥梁作用、移情作用,让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更趋于完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收到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呢?  相似文献   

17.
不同凡响     
音响,是指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常能发现,作家们在写到一定的语言环境时,会使用一些象声词,使作品产生一定的“音响效果”,给读者产生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人教版五年制第八册)一文中就多处写出了“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缘情而发,倾吐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惟有如此,文章才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文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倾注着作者真切的感情。中学生要想写出动人的作文,必须先走出假大空的误区,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自己的心,去写自己的情。情感真所谓情感真,是指学生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自己编造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这句话十分明确地阐述了情感真的重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真是美的…  相似文献   

19.
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阅读与欣赏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掌握文章思想内容的精神活动。欣赏足在阅读认知的基础上,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活跃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及深刻的情感体验。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足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文学作品同然难以成为文学作品;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欣赏主体也难以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所以别林斯基批评那些仅凭理性去理解作品的人说:“没有心灵的参与,而这,几乎比用脚趾头去理解作品更坏。”因此,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欣赏课,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让学生读懂几篇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人的心理的知、情、意三维结构中,情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对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注意情感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大部分选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及深途的哲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产生的原因是那想表达日积月累的感情的内心要求。”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领袖狄德罗说:“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