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义项如何区分,学界有“分布不同则义项不同”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提出并详细说明了“组合多义、补语鉴别式…并列同现…配价结构”等解决义项区分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操作性较强,可以解决动词义项区分中的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
动词义项如何区分是汉语本体研究及包括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本文提出了"配价结构"、"组合多义"、"并列同现"及"补语鉴别式"等四种方法解决动词义项的区分问题,并以对具体动词的分析为例,对四种方法的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口部动词是动词的特殊小类,也是对外汉语集合式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集合。通过对《汉语水平考试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口部动词的研究发现:口部动词可分为四类,且义项丰富,多义口部动词义项泛化的基本形式为:"口部动作义→一般口部动作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口部动词的使用频度与大纲的设计基本一致。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外汉语口部动词的教学可以遵循区分频度原则、分别释义原则和汉外对比原则以提高教学效果,并可以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的动词"跑"义项丰富,与宾语的语义关系较为复杂."跑 N"结构语法结构关系的不同,动词"跑"义项的不同,"跑"与"N"之间语义关系的不同以及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交错,都可以造成"跑 N"结构的歧义.  相似文献   

5.
语义特征上,"不必""无须"为单义项、书面语形式,"甭"为多义项、口语形式;"无须"有对等表达形式"无须乎""甭""不必"没有;"不必"为客观否定,含强企望义,"无须"为主观否定,含弱企望义。句法特征上,"甭""不必"能独立使用,"无须"则不能;"无须"可用于主语前,"甭""不必"不能;"甭"后续组合成分限制最小,"不必"和"无须"后续成分大致相同;"甭""不必"都有习用语形式,"无须"没有;重复式中,"甭""不必"只能带同一个动词,前者不可省后者常省略,"无须"后带不同动词且不可省;"甭""无须"只能充当状语,"不必"可充当状语、宾语、谓语;与其他副词共现时,"不必"最丰富,"甭"最贫乏。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准备期"的观点出发,考察了日语意志动词和无意志动词的含义。并且在"わざと""思わず""うっかり""つい"这四个副词的使用给动作行为的"准备期"所带来的影响下,研究了意志动词与无意志动词的区分。结果表明动词的意志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意志动词和无意志动词会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维度又由"了解""认识""理解""应用"等认知水平依次递增的行为动词来要求.但是,课程标准并没有对这些行为动词的"度"做出更详细的规定.如"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这一课程宗旨,涉及具体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评价问题.本文以实现课程总目标为指导原则,探究"理解"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形式动词主要有"进行""给予""加以""给以""予以"等。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共收集到相关语料1063条,其中,偏误用例有165条。留学生习得形式动词的偏误类型主要有误加、遗漏、错序和误代四类。形式动词偏误的成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和回避策略的使用等。针对这些偏误,提出相应的建议。教材编撰时,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形式动词,并符合难易度原则;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形式动词和一般动词,可以从共现率高的搭配入手,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还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9.
"非常时期"论"非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利萍 《现代语文》2006,(6):112-113
以"非常男女""非常可乐"等为代表的语言现象中的"非常"一词,是与一般形容词不同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区别词,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含义为"异乎寻常的",是"非常时期"中的"非常"这一义项的发扬光大.本文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从几方面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形容词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0.
动词的"时""体""态"以及分词的构成是困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主要问题,了解英语"时""体""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构成,从着眼点的转移审视动词的时和体,通过比较策略掌握的动词的态,对掌握英语语法中常见的时态和语态以及非谓语动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X屏"类词语本是名词性词语,但随着这类词语的广泛使用,其中的"黑屏""白屏""蓝屏""花屏"还发展出了一些动词性的用法.本文从动词的特性和动态单音节颜色形容词的角度出发,对"黑屏""白屏""蓝屏""花屏"的动词性用法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从语言发展的经济原则和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角度分析了其动词性用法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可"字"痊愈""程度减轻"义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例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这导致部分工具书对其释义出现偏误。通过梳理"可"字这两个义项的使用情况,追溯其来源,认为"可"字"痊愈"义动词本是从"符合、适合"义动词引申而来,并从"痊愈"义动词引申出"病症程度减轻"义动词,进而通过语法化产生"程度减轻"义副词,这一过程与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鲁宾提出的图形-背景理论,以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为例句来源,研究多义动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动词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可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下,某一个义项成为图形,其他义项退居为背景。人们在学习或认知某一个动词时要形成一个图形-背景的图式,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该动词的各个义项。  相似文献   

14.
能愿动词"能"和"会"在教材中出现较早,在教材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且都属于甲级词。但是由于"能"和"会"的义项的复杂性、相似性,学生很容易混淆。"能"和"会"作为汉语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对其本体知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是我们发现对其习得顺序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笔者将从能愿动词"能"和"会"的各义项的等级化研究作为选题,即考查不同等级的留学生的能愿动词"能"和"会"在四个义项的习得顺序。希望可以对对外汉语"能"和"会"的教学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熊妍 《现代语文》2006,(6):116-117
近年来,"high"作为一个新词新语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本文对它的义项、句法成分进行了总结,归纳出"high1""high2""high3"同形的三个不同词,并浅析其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纵观每年各地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综合题目在设问时常常会用到"分析""描述""简述""概述""归纳""指出""说出""简析""说明"等动词,甚至一道综合题中不同设问也会用到多个不同的动词。仔细分析发现,命题者不仅考虑了措辞,还考虑到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思路和方向上的不同。考生在作答时往往分不清设问的指向,甚至混为一谈,导致作答时书写过繁或过简,答案要点不准确、不全面,失分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7.
彤彤 《小学生》2013,(1):19
纠错:"盛凉"应改为"乘凉"。"乘"的常用义项有"使用交通工具"(乘船、乘火车);利用(乘便、乘机);乘法计算(乘法、乘方)等。"乘凉":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这是"利用"这一义项的衍伸应用。"盛"是多音字,读"sheng"的时候,义项有"兴盛""繁荣""强烈""盛大""丰富""深厚"等;读"cheng"的时候,义项只有"把东西放在容器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单音多义动词"开"的动词义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词典贮存义和动态语境中使用义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认知存储的义项散射图式,并结合汉语二语习得者的使用情况,针对汉语学习者多义动词的习得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说“剔”字     
"剔"是一个具有很多义项的动词,作为一个义项众多的动词,"剔"的语义发展有自己的一个演变过程,即动词"剔"语义扩大,使用范围宽泛的一个演变的过程。下面就从"剔"的本义说起,通过探讨其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以及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剔"字。  相似文献   

20.
能愿动词是一类比较复杂的动词,仅是其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能愿动词的学习是重点,但也是难点,那么如何区分那些易混淆的能愿动词,让外国学生能理解,也是汉语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从能愿动词"要"与"愿意"相比,来表现它们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