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明山 《武陵学刊》2022,47(1):123-13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情怀"可以弥补政策上的不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特别关注教师"乡村情怀"的培植,使乡村教师因"情怀"而扎根,因"情怀"而生理想.乡村教师的乡村情怀包括爱乡村生活、爱乡村环境、爱乡村教育和担当乡村振兴使命;其培植可以从道德升华与价值塑造、社会教育与政策保障、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环境提质与文化熏陶等方面着手;其培植效果则可以从是否有志愿下得去、留得住、扎下根、有更长远的思想认识、以及现实状态等多个维度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2.
乡土情怀在当前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能够促进乡村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能力,更好推进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显著进展。本文主要从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分析入手,重点介绍了两者的内涵,阐明了乡村教师生成乡土情怀的重要性,还从乡村教师个人方面和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提出了培养乡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策略,为更好推进乡村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乡土情怀、传承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守望者”,在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乡村学生的乡土情怀,滋养乡村学生独特的文化个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乡村学校的乡土文化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受“教育上移”影响导致乡土文化传承难以为继,因升学为导向无暇顾及乡土知识教育,而“向城流动”则弱化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唤起乡土文化自觉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构建适合乡村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及培育一支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形塑乡村教师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与教育的“人本”理念高度契合,并对于建设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指向工具性价值、学校的生命关怀氛围淡薄、教师的生命自觉意识的缺失、教育情怀生成机制残缺等阻碍了乡村教师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的生成。基于此,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回归生命价值之本;重构学校生命关怀氛围;教师增强自身的生命自觉意识;完善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机制,是推动乡村教师生成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如何培养师范生在未来成为高质量的乡村教师?这从根本上说是培养教师如何满足乡村学校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特定需求以及具有乡村从教情怀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学校的2588名师范生和337名新手教师的抽样数据,考察了当前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情怀及教学素养现状,构建了促进师范生走向高质量乡村教师的培养路径。结果显示,师范生尚缺乏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扎根乡村从教的情怀薄弱;接受乡村地方性教育的培养匮乏,乡村教学素养亟待提高。研究进而构建了融入乡村地方性的24条培养路径的职前培养项目。调查发现该融合路径得到师范生和新手教师的认同,有益于师范生的乡村地方意识、乡村教育教学能力和乡村地方情感培养。由此提出重构师范生适应乡村从教的培养课程、探索设置乡村教育专业、加强入职支持、保障专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教育情怀是教师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坚守职业的内在动力和践行师德的重要体现。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包括德性自觉、职业认同、乡土情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培养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情怀,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供乡村教师发展的持续动力,使其成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建构以地方院校引领、区县政府统筹主导、中小学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姜月 《中学教育》2008,(10):27-29
具有人文情怀是教师获得自我专业化发展以提升自身境界的内在要求。教师的人文情怀有其教育特殊性。教师形成人文教育情怀,需要对教育的人文精神有丰富的理解,并理解中小学人文社会相应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其特定的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树立、践行人文教育精神、具有丰富人文教育情怀,最终形成以人文精神、人文情怀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璠  谭诤  袁琪 《教学与管理》2023,(24):11-15
乡村教师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力量。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是富有崇高责任使命和执着价值追求的情感态度,是落实乡村教育政策、建设乡村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内在需要。然而,当前许多乡村教师在融入乡土情感、职业责任认知、从教立场信念、教学行为理念及工作生活心态等方面陷入困境。因此,可以通过浸染乡土气息、践行师德师风、明确角色定位、发挥专业才能及增添人文关怀等方面共同构成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9.
乡土情怀是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热爱、扎根乡村教育的精神动力,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坚实之基。在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够健全、自我参与乡土文化建设不多等原因,导致其乡土认同感缺失、乡土归属感孱弱、乡土使命感不强。基于此,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和自我内生式成长。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公众在关于民族的振兴与进步 、国家的兴旺与繁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均与教师的作用密切相关这一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四有"好老师的提出,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教师专业情怀的内涵及特征、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乡村教师专业情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心得,就乡村教师专业情怀的...  相似文献   

11.
立足乡土大地、厚植乡土情怀、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明确了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的内涵,即坚守乡村教育初心、增强乡土教育智慧、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融入乡土文化生活,指出乡村教育的异化、乡村生活的逃离、乡土文化的割裂是当前农村地理教师乡土情怀失落的主要原因,而强化责任自觉、能力自觉、行动自觉、文...  相似文献   

12.
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的维度厘清教师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阐明教育情怀的德性素养,探寻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对教育情怀的理解和培育意义重大。教育情怀的人性逻辑主要体现为本体层面的“善己爱人”、价值层面的“舍己为人”、实践层面的“克己复礼”。教育情怀作为教师德性的一部分,蕴含着教师对自身、对教育事业及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包括本体层面的具身关怀、价值层面的职业情怀和实践层面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的智慧生成不仅需要教师主体的德性自觉,价值层面的成人成己,还需要实践层面的个性修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最美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样态如何”为研究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遵循质性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与程序,选取四川省两届42位“最美乡村教师”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以获奖者事迹材料文本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提炼出“最美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研究发现,“最美乡村教师”具有“责任意识”“眷念情怀”和“求上精神”三大基本特质。进而提出可从“强化角色认知,厚植乡土情感,提升行动品质”三方面来促进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建设,涵养师德,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是将共性化教育理念与乡土化教育特质统整融合,在回应全球教育趋势和乡村教育诉求中促成乡村教师发展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感等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表现为秉持“嵌入乡土”的发展理念、优化“取材乡土”的知识结构、强化“回应乡土”的教学能力和培育“热爱乡土”的教育情怀等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发展理念失真,专业化思维制约着公共精神的扩散;知识结构失衡,乡土知识被挤压排除在专业知识体系外;能力养成失准,过于重视对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乡土文化失落,教育情怀在向乡土社会扩散中面临枯竭。回归乡土世界以彰显乡村教师的公共责任担当、补充乡土知识以完善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乡土智慧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回应能力、厚植乡土情怀以涵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品性,是破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困境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明是乡村学校组织实施道德教育的课程资源,道德教育是乡村学校传承、创新乡村文明的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道德教育要立足乡村场域,挖掘乡村文明中的道德教育素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乡村道德教育的师资短缺、教育断裂、素材零散和规范缺失等实然困境,使乡村文明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难以组织实施、难以形成常态机制、难以生成系统的教育资源、难以建构评价管理体系等。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文明要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需要立足乡村场域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队伍,实施乡村教师“走教制”,确保道德教育有稳定师资;要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规范的道德教育课例库;要建构常态发展制度,为乡村文明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提供持续保障。  相似文献   

17.
宋雅 《辽宁教育》2024,(4):83-85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指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要靠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因而教师的素养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高中语文教师角度探讨“情怀要深”这一素养要求,对语文教师“情怀要深”的意蕴以及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到“情怀要深”提出独到见解,可为高中语文教师培养“情怀要深”素养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8.
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对他们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且愿意扎根乡村将产生直接影响,高师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怀的渗透.笔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情怀的一些情况不尽人意,存在教师主动渗透乡土情怀的意识不够,自身乡土文化素养缺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不足,乡土情怀相...  相似文献   

19.
农村中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未来建设者与受益者,也是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目前,在城镇化的不断进程中,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乡土文化的退隐向势与乡村教育边缘化使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逐渐淡化与稀释,农村中学生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日渐式微。重塑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需要优化乡土情怀培育环境,唤醒乡土教育功能,提高在外人员的返乡意识,激发农村教师的教育热情,以及发挥本土化人才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从源头上树牢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赓续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同时师范生也面临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全、乡村实践经验贫乏等困境。为了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须加强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设置乡土课程、增强乡村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师范生到广大乡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