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喻为“诗圣“,其诗歌被喻为“诗史”。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后人顶礼膜拜的对象。然而,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非仅仅体现在杜诗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杜诗所蕴涵的懦家文化内涵和深广的人文精神。杜甫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士”.在他身上折射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自苏轼对王维诗画下此评语后,“诗中有画”就成了人们公认的王维诗作的艺术特点。然而,被人们誉为“诗圣”的杜甫,他的大量作品也同样具有“诗中有画”这一特色,对此问题,清代画家及画论家方薰在其有名的《山静居画论》中云:  相似文献   

3.
诗圣杜甫写诗讲究推敲词语,他曾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杜甫的诗大多语言生动形象,脍炙人口,其中有些诗句中的词语已成为广泛运用的成  相似文献   

4.
徐春慧 《现代语文》2006,(10):34-34
“诗圣”杜甫有五十多首写雨的诗篇,其中《春夜喜雨》历来被认为是写雨的上 乘之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既有生动浓郁的画意,又有真挚动人的农民情怀。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诗歌创作因其对现实的关怀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则被誉为“诗史”。对此,清人仇兆鳘《杜诗详注·序》有一总结:“宋人之论诗者,称杜为诗史,谓得其诗可以论世知人也。明人之论诗者,推杜为诗圣,谓其立言忠厚,可以垂教万世也。”仇氏之论指出,宋人以“诗史”誉杜甫,是“知人论世”之文学接受方法;而明人之以“诗圣”誉杜甫,则是“以意逆志”的结果。然无论何种方法,对杜甫的赞誉则一:他们都是心折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平民情与入世心,即对现实社会之强烈关怀。  相似文献   

6.
<正> 孔子历来在我国和在世界各地被尊为圣人圣哲,他的思想影响中华民族文化两千多年,流传于世界诸国。在我国,曾有诗坛上的“诗圣”杜甫。在日本有“俳圣”松尾芭蕉和“歌圣”柿本人磨。缅甸的信摩诃蒂拉温达也被奉为“诗圣”。贾米则有波斯“末代诗圣”之  相似文献   

7.
<正>杜甫作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以其强烈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创作出大量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记录下唐朝中后期社会巨变下人们的流离失所和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传达出传统儒家的仁爱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一、杜甫简介杜甫,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成“李杜”。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所共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而唐代还有  相似文献   

9.
石雯卿 《少年月刊》2024,(Z1):14-15
<正>本期好书:《杜甫传》分享心得:“读完这本书,我被杜甫心系家国的伟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文采深深折服。”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诗圣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给同学们推荐的书是《杜甫传》。在这本传记中,作者融杜甫生平、诗作、时代于一体,通过“家世出身”“长安十年”“两次流亡”“走向人民”“成都草堂”等十三个章节的生动描述,形象立体地叙述了诗圣杜甫游历,为官,漂泊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0.
小引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巳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杜诗“是政治诗”。朱德委员长生前为草堂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副总理也曾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给了杜诗以正确的评价。 历代研究杜诗者甚多,为杜诗作注的人也不少。但是,前人往往忽略了对杜诗中虚词、语法的研究,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对杜诗的理解。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杜诗,  相似文献   

11.
数词入诗,“一”字入诗,这是唐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之一,而“诗圣”杜甫尤其喜欢使用“一”字。笔者调查了他的一千五百多首诗,用“一”字的就有三百九十八首,“一”字出现了四百六十一次。老杜是个“苦用心”的诗人,他特别重视锻词炼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方面吸收汉魏六朝以来文学语言的精华,一方面使用唐人口语中的词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他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从上流社会到社会底层,一生多舛,遭遇悲惨,饱经磨难。《兵车行》是杜甫写出的第一首直接为人民说话的诗,是其诗歌创作的转折点,也是他现实生活转折的写照。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五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我们曾学过他的《春夜喜雨》、《绝句》等诗。  相似文献   

14.
“诗圣”杜甫的诗作被誉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巅峰,但杜诗中更不泛浪漫主义艺术特质,激荡的时代,浪漫主义诗人群的影响及儒道熏染,造成了杜诗中一部分诗作浪漫主义特质的显现:寄情于楚,虚设蕴情,思飞天外,情寄八荒,苦难现实中理想的高扬。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其创作的诗歌被后人喻为“诗史”。因身逢乱世,他所创作的诗歌中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出许多人生悲剧。本文就此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豪迈飘逸,代表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水准;杜甫被尊为"诗圣",其诗沉郁顿挫,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文汇》2012,(6):9-10
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幅配图:神情肃穆的“诗圣”杜甫端坐在岩石上,形销骨立,帽带飘扬。  相似文献   

19.
统观杜甫的各类诗歌作品,“神”,始终是他倡导和追求之所在。在诗歌发展至有唐一代而高度成熟之时,杜甫继承、开拓了前代关于“神”的诸多见解和主张的精髓后,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创造性地赋予“神”全新的内涵,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境界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审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家,其“诗圣”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其传播、接受就是后代读依据自身化立场重新阐释之过程,因此,后代读心目中之诗人和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之诗人并不一致。“狂”就是杜甫自身具备却历来被忽略的一种重要的化精神和可贵的化品质,这种化精神无疑来自于活跃、开放的盛唐时代精神,其丧失始于理学兴起的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