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621年,明使刘鸿训与杨道寅颁熹宗即位诏于朝鲜,在明代后期中朝交往中,具有重要地位。《辛酉皇华集》中的唱和诗文,显示出明与朝鲜宗藩关系的主从地位。此次使行,不但重启从登州登陆的海上贡道。而刘鸿训之贪墨,也给朝鲜接待明使开了新例,留下恶名,引起《光海君日记》的大肆批评,在中国民间亦演绎成一个神话故事,极具反讽意味。《皇华集》乃是宗藩关系下明代中朝间政治外交的体现,《光海君日记》则是朝鲜王朝的官方实录,两书对刘鸿训使行一褒一贬的评价,亦可见明代中朝宗藩关系的多重层面。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1,(2):19-25
十九世纪后半期,由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清朝传统华夷体系面临严重挑战。清政府仍然欲求同朝鲜王朝维持宗藩关系,重视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并极力劝说朝鲜王朝开港通商。1880年,朝鲜修信使金弘集访日时,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与参赞黄遵宪积极游说金弘集设法劝导朝鲜君臣与西方列强立约通商,以便抵御沙俄南侵。本文主要论述了黄遵宪"劝策朝鲜"的动因,并分析了金弘集与清朝驻日使臣的数次笔谈经过和《朝鲜策略》撰写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进而阐释了该册子中所体现的黄遵宪外交思想和时局观及其朝鲜观。  相似文献   

3.
明朝末年,已成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仍派人与明朝进行秘密联络。于是,一些明军将领便产生了联鲜图奴的想法。崇祯十三至十五年,副总兵王武纬先后三次率船队由登州出海,与朝鲜方面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但明朝在明清战争中居于劣势,并不能提供强大武力支持朝鲜公开反清,朝鲜与明朝并未能达成正式的盟约,联鲜图奴之议最终只能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4.
朝鲜与琉球之间为遵守交邻之义、贸易和送还漂流民等,使节往来较为频繁,相关史实均载于《李朝实录》(亦名《朝鲜王朝实录》)。李朝非常重视琉球使节,派宣慰使迎接,并高规格接待,琉球使节回国时,赏赐丰厚。朝鲜在与琉球的使节交往中逐渐深化了对琉球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朝鲜王朝建国伊始,确定以儒家学说为立国之本,并且明确以"朱子学说"作为儒学的正统。朱子学成为官学后,受到官方的保护与支持。明朝后期,阳明学兴起,迅速在中国流传开来,也比较早传播到朝鲜,却遭到朝鲜士人的抵制,一直难以发展,《朝鲜王朝实录》关于阳明学言论最有代表性,可以从中发现朝鲜半岛对阳明学态度流变。  相似文献   

6.
1627年,后金与朝鲜之间爆发"丁卯之役",战争的结果是朝鲜被打败,双方议和。作为中朝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时任兵曹判书的朝鲜重臣李廷龟,参与对后金的议和活动,见证了双方的订盟事宜。之后,后金与朝鲜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展开外交交涉,李廷龟也在其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努力为朝鲜争取最大限度的权益。考察李廷龟在后金与朝鲜议和前后的活动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加明晰地了解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后金与朝鲜关系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毛文龙在辽东地区开展抗金斗争期间,举旗招募辽民,扩充武装队伍,不断袭扰后金属地,离间朝鲜与后金的关系,与明朝形成"犄角之势",使后金政权"不能无东顾之虞",为延缓后金军的西进,立下悍马功劳,"其功亦不浅"。但是,随着军事势力的不断扩大,日益变得骄横跋扈,其行为不仅影响了明朝政府的军事战略,而且对朝鲜的政治、经济、国防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损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的利益,成为朝鲜之"深患"。其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监督朝鲜,迫使朝鲜政府改变保持中立的"两端"外交政策;二是直接干预朝鲜内政,勒索军需物资,侵掠乡闾,扰乱朝鲜的社会经济秩序;三是专制朝鲜政府,欺瞒"天朝",为其歌功颂德;四是引燃战火,殃及朝鲜,致使朝鲜政府丧权辱国,朝鲜人民遭受战争的灾难。  相似文献   

8.
朝鲜李朝建立后,很快就与明王朝确立了宗藩朝贡关系,双方即开始了常规性的遣使。明朝向李氏朝鲜遣使始于1393年,终于1636年,在此期间,明朝向李氏朝鲜共遣文官使者60余次,人数多达97人。各时期明政府遣往朝鲜使者的出身虽不尽相同,但不同使者的出身及其出使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恰好受当时明朝自身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辨了《顺宗实录》的真伪、被修改的真实原因,修改后的《顺宗实录》与今天我们所见之《顺宗实录》的关系,以及它的史料价值和韩愈的史识等。  相似文献   

11.
东亚宗藩体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中朝宗藩关系源远流长,朝鲜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的“大陆政策”挑战中朝宗藩关系的侵略战争。甲午战败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东亚宗藩体系彻底解体,对东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隆本《太祖实录》的满、蒙,汉三种字的本齐全,对其进行 条件已经具备。采用本对照加注释讨论的方法观察《旧满洲档》记载与乾隆本《太祖实录》满,蒙,汉字本记录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清朝乾隆本《太祖实录》的编纂过程是先将满蒙原件根据实录编写的需要撰写为满实录体字,在此基础上译成汉,最后从汉译成蒙古。  相似文献   

13.
明末登莱巡抚一职系明代因应辽东战局而设,自设立后,便肩负着料理海疆并从海上牵制后金的战略任务,而处理涉朝事务也成为其重要的职权之一。在明朝与属国朝鲜交涉的过程中,登抚始终参与其中并有重要影响,朝鲜君臣也逐渐意识到登抚在明、朝宗藩事宜中的重要性,于是交好、结援登抚便成为朝鲜君臣对明外交的一项重要策略,朝鲜对这一外交策略的运用,贯穿了整个明末明、朝关系。崇祯四年的登莱兵变致使登莱遭受重创,面对日渐恶化的海防局势,登抚亦无力回天,随后明、朝关系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4.
关于康熙本《三朝实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清朝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从初纂几经修订,直到定本的过程中形成两个以上的本字。其中康熙《三朝实录》国内已不存,日本则有其抄本流传。同乾隆定本《三朝实录》及蒙古原始档案的相比,康熙本较乾隆本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鼎革,清朝将《时宪历》作为官方历书颁行天下,《时宪历》经由赴京使行传入属国朝鲜。朝鲜王廷逐步接受并采纳《时宪历》,将其在全国刊印施用,同时不断派遣使臣赴京购买历法书籍、学习《时宪历》的编算方法。《时宪历》对中朝封贡制度内的年号、纪年等时间规则进行了制定,但朝鲜举国都表现出对奉行清朝正朔的极大反感。《时宪历》在朝鲜传播的历程,反映出明清更迭后朝鲜的对华观由“尊明”“慕华”到“贬清”“攘夷”的嬗变,实质上体现出朝鲜在政治上屈服、文化上反叛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6.
清初满清政权通过战争将朝鲜变成了自己的藩属国.朝鲜在内心上仇视这一宗藩关系,并对清国推出“倭情报告”政策.这一政策在清初太宗、顺治两朝成功的打破了丙子条约的束缚,完善了朝鲜的防御体系;同时却给清国、朝鲜、日本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特别是给清国和其后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80年代,朝鲜被迫打开了国门.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朝鲜的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近代国家观念开始出现,并要求开展独立自主的对外活动.然而,朝鲜当时尚为清朝的藩属国.清王朝出于东北边疆安全的考虑,需要以朝鲜为屏障.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朝开始调整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以加强对其控制.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在"朴定阳事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朝鲜王朝编纂的仪轨,现主要收藏于韩国。本文揭示了新发现的明清内阁大库藏朝鲜《天启元年四月日迎接都监都厅仪轨泰昌天启》,是朝鲜李朝在中国保存下来的档案文书孤本,弥足珍贵。这份朝鲜光海君朝接待明朝使臣的簿册档案,时间自明万历四十八年至天启元年(1620—1621年,光海君十二年至十三年),不仅是保存在中国的朝鲜王朝仪轨孤本,而且是17世纪初年中朝两国交往的原始记录,大部分内容不为《明实录》和《李朝实录》所记载。  相似文献   

19.
朝鲜与明朝的交通,分陆道与海道两路,二者的或废或兴,与明朝在辽东的经营及后金势力的兴起有密切关系,本文拟就明末海上通路的启用与演变问题作出考察,并探讨其对这一时期的明与朝鲜关系与交往的重要作用及影响.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一、后金的勃兴与海路交通的重启朝鲜与明朝的交通,很长时间主要是走陆道,海道的启用多是在非常时期的陆上通路受阻情形下不得已而为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金陵(今南京)为都城,十一月即派遣玺郎契期到高丽,赐予玺书和纱罗,因  相似文献   

20.
《奉使图》是由清朝四次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组织编绘的朝鲜实录图,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描绘古代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录。为研究18世纪前期中朝间政治、外交关系、文化交流及朝鲜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部优秀的书画艺术和诗歌文学作品,对清朝中后期的书画与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