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贾府衰败的原因与曹雪芹“繁华即逝”的梦幻意识朱引玉《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成功地写出了贾府的盛衰变化。小说通过十三回的“秦可卿出丧”和十八四的“贾元春省亲”,以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了贾府的繁华景象。然而,“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正当贾...  相似文献   

2.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  相似文献   

3.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论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寅之孙曹霑雪芹。此后,红学界大多沿袭这一论点,其实,这一论点是很难成立的。且不说在曹寅的孙辈中找不到曹雪芹,就是把这个“曹雪芹”算做曹寅之孙,他也不具备独立创作《红楼梦》的条件。根据敦诚的诗句“四十年华付杳冥”,曹雪芹大约生于雍正二年(1724),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而曹家被抄则是在雍正五年(1727)。算来此时的“曹雪芹”才仅仅三岁,可见他生来便陷入厄境,根本就没有“烟柳繁华”、“温柔富贵”的体验。倘若说《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敦诚、敦敏、永忠等人的诗篇却又明白在那里证明是他。  相似文献   

4.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在《红楼梦》研究中“政治历史小说”一词风靡一时。如“《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是描写阶级斗争的书”(李希凡:1974年重印的《红楼梦》一书序言);“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分析,《红楼梦》所表现的是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政治主题,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孙文光:《坚持用阶级观点研究〈红楼梦〉》。原载《红旗》杂志1973年第11期);“《红楼梦》是一部政治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政治历史小说”(陈熙中、故经之、侯忠义:《〈红楼梦〉——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史》。原载1973年9月22日《北京日报》);等等,不胜枚举。最近,北大中文系编的《中国小说史》第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广泛且讲究,蕴含厚重的文化意味。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幼年和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钟鸣鼎食”的曹府,晚年则是穷困落魄,沦落至“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曹雪芹虽少时享受过精细饮食,但由于时间跨度之大致使其在创作《红楼梦》时已很难存留少时对于饮食的具体印象,因此小说中丰富且细微的饮食描写应是有所借鉴。因此,从饮食描写好“南味”的倾向入手,分析曹家渊源、明清时期饮食典籍及曹雪芹个人这三个层面,探究《红楼梦》中出现众多饮食描写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贾惜春是《红楼梦》中的悲情人物之一,她生长在繁华丛里,却亲眼目睹繁华散尽,她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陪衬人,眼看着姐妹们一个一个走向悲惨的下场。这一切造就了她孤僻冷漠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造就了她超然事外、理智淡然的内心态度。她过早地把红尘看破,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与世俗隔绝。孤冷凄凉的内心感受始终伴随着她一生,在《红楼梦》中贾惜春只是一个用青春韶华默默和命运抗争的可悲可叹的陪衬人。  相似文献   

8.
葬花吟     
读过《红楼梦》吗?龙吟在小学里就懵懵懂懂地“啃”过,不甚明了,只喜欢大观园里花锦繁华,姐姐妹妹们嬉笑玩闹的篇章。后来,隔一阵子就会重温一遍,越读越爱,只觉“满口噙香”“齿颊留芳”。对其中的诗词,格外倾心。这期的“他山之石”,就让我们品读一阕细雨如愁的《葬龙吟》——  相似文献   

9.
对称美是美学范畴的一种美的形式,它是一种匀称、和谐、均衡之美。《红楼梦》诗词的对称美,不仅仅指它的“形式”表现的对称之美,而且指它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哲学思维、艺术追求所体现出来的美质。具体表现在字词的对称美、诗句的对称美、段落的对称美、音律的对称美、思想内容的对称美、哲学思辩的对称美等。  相似文献   

10.
与教材内容配套的自读课本里有一篇文章《<红楼梦>物情态》,用“参透情天证佛天”来赞美鸳鸯的“忠”。可依我看,鸳鸯的“忠”并没有那么高尚,甚至还不乏其残忍的一面。《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就一病不起,日重一日。这天黛玉咳嗽数声,又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看着心疼就每天三四趟地去告诉贾母。这时的鸳鸯是怎么做的呢?她“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了”,这就是鸳鸯的“忠”,残忍的“忠”!作为贾母身边的一等“秘书”,鸳鸯手中握有一些太太奶奶们没有的特殊权力,但贾母不似先前般疼黛玉了,…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公认的谜书,原著散失、作者身价、时空描写、人物命运等,至今都是令古今读者探索不尽的无底谜。这一年来,随着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节目的播出,在文化界掀起一股锐不可当的“秦学”风潮。不论刘心武是在“忽悠”《红楼梦》还是在“解读”《红楼梦》,他的一个主要论点还是很值得注意的:研究《红楼梦》应该从秦可卿入手,《红楼梦》中最大的一个谜是秦可卿! 作为原著和译本比照阅读的读者,我们是否可以把  相似文献   

12.
关于《红楼梦》主线问题,学术界意见纷纭复杂,莫衷一是。而把握《红楼梦》的主线是认识《红楼梦》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关键。因此本文将5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主线的各种见解加以疏理,以供红学研究者参考。从50年代起,红学界开始提出了《红楼梦》的“主线”,或称作“中心线索”的问题。1980年前后,围绕《红楼梦》主线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从那时到最近,不断有人对这一问题发表有卓见的文章。据笔者所见,迄今为止有关《红楼梦》主线的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单线”、(二)“双线”、(三)“三线”…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14.
“旧红学”的“抉微”和“索隐”《红楼梦》经程伟元和高鹗订补刊行之后,象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遍于海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研究《红楼梦》就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从《红楼梦》问世到“五四”运动这一个半世纪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对《红楼梦》从不同角度作出种种评论。人们把“五四”前的这一个半世纪中的《红楼梦》研究统称为“旧红学”。旧红学家,有案可稽者不下二百。他们或谓《红楼梦》为“经书”、“情书”,或谓《红楼梦》是“传己”、“传人”,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从而形成种种派别。先是评点派苦心孤诣,要抉剔出作品的“微言大义”和“千里伏线”;而后,索隐派广征博引,想从作品中求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相似文献   

15.
刘军锋 《阅读与鉴赏》2007,(5):36-37,35
《红楼梦》开篇即自题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满纸荒唐言”即《红楼梦》的语言的荒诞,“一把辛酸泪”则指意味上的荒诞。《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读写新闻     
某女生读了情况不妙《红楼梦》余养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他读初中的女儿读完《红楼梦》以后情况不妙,首先是变得不爱说话,时常出现忧郁状,接着又发现她作业没有先前认真,甚至还有些题目做错了。父亲问她为什么,她说做人没什么意思,“反正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父亲又问:“怎么会什么都是空呢?”她说:“你看贾府,那么富贵,那么繁华,最后不是变成白茫茫一片?”直到这时,作父亲的才感到问题严重,才知道女儿是看《红楼梦》看得入了迷。余养健由这件事情引发了许多关于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思考,他认为,在让学生读名著前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  相似文献   

18.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19.
吴泓 《语文学习》2021,(1):29-35
红学家、北京大学张庆善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红楼梦》是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读一读的书,或者说我们一辈子如果没有读《红楼梦》,如果不认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中的人物,如果不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1]如今,《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这巍峨的“红楼之门”呢?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