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2.
李威 《新闻传播》2009,(6):100-100,102
有经验的记者.只要坐下聊几分钟.采访对象就知晓记者的来意。记者开口问上一两个问题,采访对象就能听出记者的水平。采访对象遇到善问的记者,想马虎也马虎不得,想敷衍也敷衍不了。这样的记者往往能采访出好的材料,写出好报道。也有一些年轻记者由于经验不足,虽然提了不少问题,对方仍弄不清你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  相似文献   

4.
看客 《青年记者》2004,(11):56-56
近日,在一新闻发布会上,冯小刚当着近百家媒体记者的面发火,因他的住所被《明星周刊》标示在地图上后,正常生活不断遭到骚扰, 他当场对该刊记者破口大骂,说:“我××真想抽你!”并要求合作方封杀该刊。原来《明星周刊》在一个月前做了一期“明星地图”的策划,将冯小刚、赵文卓、张铁林等近20位明星的住所标示在北京地图上,对明星住宅所在小区条件、房型及价格等做了详细介绍。可能是中国特色吧,中国明星的心理承受力也特脆  相似文献   

5.
每年全国两会开幕时.人民大会堂前的广场就像一个“秀场”,一个明星代表和委员亮相的“秀场”、一个记者各显神通的“秀场“。每一个明星代表和委员的周围都会围着几十甚至上百家媒体的记者。在这种群访的时刻,如何能让采访对象选择回答你的问题并且详细回答你的问题.就要看你提问的实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7.
浅析采访明星的心理误区□吴钢文化新闻离不开对明星的报道,而明星因为万众瞩目又是区别于一般采访对象的特殊群体。因为采访对象的特殊性,笔者以为采访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采访的质量,从而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近年来,记者和明星的关系,两种相反的情形并不鲜见:一...  相似文献   

8.
☆眼下,海湾局势紧张,美伊战争处在一触即发的紧急时刻。而素以新闻鼻见长的记者们,未等硝烟弥漫,就打点行囊,开赴前线,迫不及待地拉开采访的序幕。你想知道他们的行踪,了解他们在海湾的采访生活吗?“本期策划”里的《准备走上美伊战场的中国记者》和《中国记者在海湾》就是介绍他们的情况的,如果你再读读《记者,危险的职业》,你一定会对记者这一行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到一个镇机关了解情况,几次提出想走访一些群众,陪同的镇干部大惑不解地说道:"你采访群众干啥?我给你讲一讲,让办公室给你准备一些材料就行了。"笔者当时就愣住了,但后来仔细一想,他的不解也带有普遍性。我们常常提倡记者要多深入基层采访,但基层在哪儿,  相似文献   

10.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1.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种情感,而且什么样的情感便导致什么样的活动气氛,与活动效率有直接关联。情感通常表现为两极性,即肯定和否定、积极和消极、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热情和冷漠等对立性质。同样是对待记者采访,有些采访对象就表现得热情和轻松,有些则表现得冷漠和紧张。如同样是采访个体户,不少个体户将记者作为“贵宾”接待,上海南市区一青年个体户则闭门不出,其母亲双臂拦住大门,不让记者进,嘴巴还嚷道:“你想让我女儿跟‘冒富大叔’一样挨斗啊?让我们过几天太平日子吧!”情感的两极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消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田径协会给你打电话说下午有个通气会,你准点到了,发现你的同行装满了一屋子;你希望能单独跟某位人士聊聊,他沉吟半晌,说提这样要求的还有几位记者,关系都不错,要不就一起谈了吧……当今的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体育记者,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采访的难度日趋加大: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同时有几家甚至十几家、几十家媒体同行到场采访.为了应付众多媒体记者,一些机构或单位这两年纷纷设立了"记者接待日"或"开放日",统一接待记者.记者采访,从以前的单打独斗,更多地演变为群体采访:场地是公开的,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公开的,接受采访的人的回答也是公开的,哪一个环节都不再有私密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报道的同质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同一事件,各家报道大同小异,读者看了索然无味.那么,在这种环境下还能做出独家新闻吗?又如何能做出独家新闻?作为一名体育记者,笔者想结合同行和自身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调查与排行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记者下基层采访的情况如何?本刊的调查显示:记者一个月下基层采访的次数有的多达30次,有的则四五次,一半多的记者有固定的基层联系点,约9成的记者想下基层采访。约半数的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没有障碍,另一部分记者认为下基层采访的  相似文献   

15.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16.
宋一新 《新闻窗》2013,(6):39-39
一、事先设计好问题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套系统的过程,在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前期做好问题设计工作。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有些记者来说,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在采访现场不知道如何提问,他们在遇到突发新闻事件现场通常问一些大而空的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请你谈谈你的感想、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的重要性。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尤其是人物采访更是如此。记者要想挖掘出生动鲜活的感人细节、采访出富有深度的稿件,采访前准备工作十分必要,笔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体味到: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没有经验的记者做人物报道,一般会花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B一双双温暖的手,帮助失学儿童走进了课堂。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里,蕴涵着明天的希望。采访途中,同行的记者与一个小女孩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在这里干什么?──捡瓶。──捡瓶干什么?──卖钱买馍,给妈妈和妹妹。──你爸爸妈妈呢?──爸爸打工去了,妈妈病了。──你有几个妹妹?多大了?──大妹7岁,二妹6岁,三妹4岁,小妹2岁。妈妈还想要个小弟弟。──你读书了吗?你想读书吗?──想读书。没钱……这名9岁的小女孩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高飞燕。像高飞燕这样的失学儿童,在西海固地区还为数不少。…  相似文献   

19.
枫叶染红的季节里,又一批老兵即将脱下军装退伍返乡。作为与你——《军事记者》“相恋”11年的战友,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对你倾诉!生命里因为有了你,才使我始终笔耕不辍,激情不减。  相似文献   

20.
一日陪外孙女观看某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可巧遇上了一件颇有教育意义的事:北京市某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一次在街上碰到迎面跑来的正被警察叔叔追赶的一名歹徒。当这名中学生听到后面传来的“截住他!截住他!”的喊声后,他立即冲上去截住了那歹徒。事后电视台记者在中学生截住歹徒的地方对中学生追踪采访。现将部分采访对话简录如下: 记者:歹徒身高一米八几,你比他矮一头还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