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宗尧 《家教指南》2005,(10):17-17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该不该管?应该怎样管?对此,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句久传不衰的话:树大自然直。或说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无论哪种说法,其实质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不管,应该听其自然.即使孩子小时候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成了“问题孩子”,但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会变好了。“歪树”自然而然就“直”了。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农民常年、甚至多年在外打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经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全社会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应采取多方面的应对策略来调适“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4.
刘建国 《青年教师》2006,(10):29-30
一、培养孩子要有自信心 “自信”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只有自信的人才会百折不挠地去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才会有幸福的人生、6—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对孩子多鼓励,少贬低;多表扬,少批评,更不能用言语讽刺、挖苦、打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要时时刻刻为孩子的成长着想。现在不少学校取消了“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设置奖项,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期结束时,都能得到一张荣誉证书,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从小都能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我最棒”。  相似文献   

5.
李红 《家庭教育》2003,(11B):44-45
爱孩子无需理由,为孩子付出的惟一理由是“爱”。惟有如此,孩子才会感受到“爱”,才会心中有“爱”。  相似文献   

6.
“家有读书郎。急坏爹和娘!”这样的“爹”和“娘”们碰在一起.“切磋”的都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如谁家有个学习不让人操心的孩子.孩子自己又考上了重点不用多花钱、不用四处求人.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啊!  相似文献   

7.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8.
年幼的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许多遍,他们总是不肯听,此时,父母很容易会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然而,怎样算是不听话?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不听话是否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又应如何来处理孩子不听话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雪侠 《山东教育》2004,(33):61-61
1.美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放羊”式的,轻松得要命,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孩子所受的教育是“填鸭”式的,辛苦得很,题海战述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大多数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相似文献   

10.
《河南教育》2005,(2):19
不少小孩不爱睡觉,一般家长和老师只会觉得孩子精力过于旺盛。然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却表明,孩子小时候不好好睡觉,长大后有可能成为“问题少年”。  相似文献   

11.
贾卫平 《河北教育》2004,(10):12-13
书法与绘画艺术讲求“留白”的技法。一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品的意境也会因此得到无尽的拓展,这就是“留白”的魅力。最近.在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教育更需要“留白”。  相似文献   

12.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构图、线条的表现、颜色的搭配等大都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们在主题的选择上、目标的确定上,能给予他们一点帮助,让他们懂得“画得大”、“画得多”、“画得满”,那么他们在感觉“更漂亮了”的同时,审美能力会提高,自信心便也会自然地做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父母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可以完全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想到,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已经成为“差生”,已经成为“问题儿童”,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努力,这个孩子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儿童素质培养的“三五秘笈”中,“五个特别关注”的第二点是“特别关注孩子的‘思路’问题”。“思路”是什么?它为什么值得“特别关注”?从家长的角度看应该怎样去“关注”它?这些问题在一般家教指导书中很少提及,所以,我们应该具体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学生”和“疑难杂症”是越来越多了。这个社会光怪陆离,价值观各异,传统道德面临挑战,有问题的父母很多,问题孩子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不是仔细地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而是随意任性地处置,这样做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更严重。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以“蛮力”来教育孩子,结果势成水火,两败俱伤。那么,为什么不能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教育的规律,探究一下教育的“可能性”呢?  相似文献   

16.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有了孩子就是增添了负担,你看,“生孩子、养孩子、教孩子”都是父母自上而下的行为。为了负担轻一些,大人最希望孩子“听话”,否则,就会忙中添乱。让大人疲惫不堪。  相似文献   

17.
《人生十六七》2013,(1):16-17
《一个孩子的战争》开篇就是5个字——“这小孩完了”,这是徐世立收到妻子发来的一条短信,小孩是他们的儿子徐修远,读高一。一对父母究竟要绝望到什么样的地步,才会发出如此惊悚的呼喊?一个优秀的儿子滑落至“问题学生”竞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些看似有些夸张荒谬的家庭经历恰恰是作者徐世立最真实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实际上是问题的转化过程,条件由“隐”转化为“显”,结论由“暗”转化为“明”,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是求解数学问题的真实写照.但转化必须“尊重”题目的原条件,否则是会出错的.请看:  相似文献   

19.
杨聪 《教书育人》2006,(3):33-35
每位一线教师都会是到“问题生”,在对待“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常会出现以下“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不利于“问题生”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病情”。  相似文献   

20.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顶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