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边有两部《中国童话史》,作者分别是金燕玉和吴其南。都是儿童文学研究的卓有成效者,且是出生于 1945年的同龄人。这两部史著都出版于1992年,都只印了一千多册,待我有机会读到它时,又都是两年后了。 两部史著虽然是同一题材,但各人对“童话”的理解却不尽相同。金燕玉给童话下的定义是“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幻想性叙事文学”,指出“童话具有叙事性、幻想性和儿童性,这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吴其南将童话界定为“以  相似文献   

2.
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经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灾荒史。同样,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恰恰成为刺激中国文明生长、绵延的极其重要的积极力量。在与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挑战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不仅积累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量的灾害史料,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减灾救荒的历史经验。大约从宋代开始。一批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中国出版的百年变迁史而言,1949年迄今五十年的出版历程即是半部当代出版史。察其“枝叶”:有事件的历史、人物的历史(通常被叙述为成就史与成功史),刨其“根脉”,便是一段观念的历史。观念史本质上应归于精神史,包括显性的理念层面和隐性的心灵层面。本文侧重于出版理念的追溯,试图借此再现当代出版文化的精神风采。出版理念是一个相对职业化的概念,具有特定的文化与商业内涵。一方面它是指驱动个体或团队出版行为的文化意志、风格选择、境界定位,表现为出版高度职业化之后的某种文化自觉与惯性;另一方面它又是表达文化追求之外的出版经营谋略与商业智慧,相对于党  相似文献   

4.
《洋人旧事》(新华出版社2008年出版)是张功臣先生出版的一部新闻史的新著,是继其《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之后的又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优秀之作。同时,这部著作中体现出的新的历史观和人学观,以及在文体上具有突破意义的变革,都为我们在新闻传播史、修辞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您在《编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予本刊1989年第1期——编者注)一文中提议的问题是重要的,需要解决的。在我的印象中,刘国钧先生在他的《中国书史简编》中也谈到过类似的问题。张召奎先生在写《中国出版史概要》时,也是先分析“出版”的概念,然后再论述出版事业史研究的范围(张先生在这里说的是“出版事业史”,有时也  相似文献   

6.
一部《红高粱》让许多外国人误以为中国家庭多是三妻四妾,一部《卧虎藏龙》又让他们误以为在中国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位就是武林高手.当“非主流”占据了西方关注中国的“主渠道”时,“主流”就沦落为跑堂的“小二”.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对纪录片“真实性”概念的探索呈现分化和论争的多元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 互相缠绕,无法分离,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本文试将纪录片的“真实性”置于哲学的角度,通过其与新闻价值体系中的“真实性”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著作权法”涉及三个著作权法史的时间概念:300年的人类著作权法史、100年的中国著作权法史、20年的新中国著作权法史.这三个著作权法史时间表征了“中国著作权法”两个概念维度: “著作权法”概念与“中国”概念.本文从“不变”与“变”两个角度分别阐释了“著作权法”概念与“中国”概念的要义,并指出,有三种世界概念支配了我们对“中国著作权法”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从出生到告别人世,都离不开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但是,“衣”却放在“食”的前面.为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古人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天下治”后,“食”的问题当然可以得到解决.所以“衣”在“食”前,是有一定道理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部《中国服饰史》,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服饰变迁作了开创性的论述.1995年,黄能馥、陈娟娟也出版了一部《中国服装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摄影史应被界定为“发生在中国的摄影的历史”,来华外国摄影师摄取的中国影像以及作为“民间书写”形式的个人摄影均应被纳入中国摄影史的研究范畴。中国摄影史的书写应以现存年代最早的中国影像为起点,尝试将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摄影史的编纂体例,旨在清晰地呈现摄影本体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经十余年努力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集中体现了鲁迅辑录、校勘古籍的成就,它不但继承了中国学术传统,而且有所发展,蔡元培先生曾盛赞“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相似文献   

12.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世界各民族、国家及地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世界教育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教育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创新的历史;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改革传统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述中国报刊历史的专著,自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来,一直风行不衰,影响中外,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者的必读书,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部重要参考书。戈公振先生由此书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报刊史研究中的拓荒者地位。本书以其丰富的史料而著称于世。它系统记载了我国古、近代各类重要报刊出版沿革的历史,辑录了不少有关报刊历  相似文献   

14.
打开任何一部中国近代史,常会赫然看到孙中山的名字。所谓“无孙必无民国,有史定有斯人”,确实如此。毛泽东同志更精辟地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同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形象雏形),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说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赋比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出现“意象”这个概念,“象”和“意”’被结合成一个词语,“意象”中的“象”,特指审美形象,“意象”中的“意”,特指审美情感.特定的审美形象能激发观众特定的审美情感,而特定的审美情感决定创作中所采用的特定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6.
谈起外国的档案编研工作,人们似乎感到陌生。因为“编研”是我国档案界特有的专门用语;另一方面则是我们对外国档案编研工作探讨介绍得不够。其实,外国档案工作中也有类似中国档案界的“编研”和“档史结合”的做法,只是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不同,具体做法方式不同而已。就欧美国家的档案部门来说,他们大都进行了档案的编纂,公布和出版了大量的档案史料汇编,并同史学界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的甚至还直接参加了编史等研究工作。因此,探讨外国档案工作中的编研工作,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开拓我国档案学术研究的领域,促进编研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我国“档史结合”的优良传统。 一、苏联、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一向重视档案文献的编纂与出版,并把它作为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历史研究等活动的重要方式。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档案文献的编纂工作,他亲自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由徐雁、谭华军两同志翻译、整理、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一书终于同我们见面了。关于此书的特点及价值等,徐雁同志已在序言中作了很精辟的阐述。其中《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系近代图书馆事业家谭卓垣先生40年代写的一部关于中国藏书史的专著。它从明清学术发展的角度叙述并探讨了清一代藏书的历史发展轨迹,是“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一部断代藏书史”,具有发几起例的功绩。特别是这部专著以  相似文献   

18.
状若“天书”的中国古谱译解之繁难,使国际性的中国乐曲考古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王德埙先生在“乐曲考古”概念和建立“乐曲考古学”学科构想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国乐曲考古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它是论述乐曲考古学这门新学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通观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其构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徐修宜先生撰写的力作《近代中国史新探》一书,使中国近代史领域又增添了新的研究成果。该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20余万字。书中探讨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段中国历史。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问题研究”(1840-1919年),收入论文9篇;第二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问题研究”(1919-1949年),收入论文17篇;第三部分为“鄂豫皖苏区历史专题研究”,收入论文10篇。同时,书…  相似文献   

20.
自立宪建国起,美国法官与总统明争暗斗屡见不鲜.其中最早的当数19世纪初马歇尔大法官与杰斐逊总统的矛盾和冲突.这一冲突在美国历史上被一再渲染,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法治和民主的冲突.在记述这段历史时,史家也常常不能保持中立,或者“贬马扬杰”,或者“赞马抑杰”,将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偏好倾注其中.甚至连远在中国的美国史学者,在论述两百年前美国这段公案时,也不自觉地卷入其中.已故的中国美国史专家刘祚昌先生的晚年大作《杰斐逊全传》也未能免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