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主张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在知识层面上的传授,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把道德知识在社会中加以灵活运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其次要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把学科的社会性质与德育相融合。这样的德育方法仍对我们今日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3.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终目的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文道一致,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有效地将德育思想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语文知识,一边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5.
教育必须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新课标下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获取知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一门综合学科,指通过教育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指引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要按照一定的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接受思想道德的熏陶。首先,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教育。传授给学生道德常识,让他们懂得人生在世,道德才是人立身之本。尤其要让同学们在具体事情或活动中耳濡目染到德育知识,这样的德育形式将使学生自发接受道德知识,而且以此知识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为。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相似文献   

7.
梁晓 《广东教育》2007,(12):42-43
德育既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准则,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理念和处理社会生活事件的方法;要让他们向往光明,学会做人,掌握知识,提高生活的技能,把握解决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现代德育面临的困境在于与现实的生活疏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德育的产生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德育的实施离不开生活.只有当我们树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让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真正能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生活即是学,学即是生活",这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和动态进行的,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德育的理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达到德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0.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不同方面.在多元教学思潮的助推下,德育的魅力日益显现出来.德育是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的终极追求.要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微风化雨.初中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深度挖掘学科特色和德育因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德育已经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