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韩非的治道思想包含了对"明主之道"的系统论述。在韩非看来,"明主之道"要求一方面掌握治国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掌握治国的制度措施。"明主之道"的治国思想原则是坚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明主之道"的治国制度措施是熟练把握法、术、势的性质,掌握使用法、术、势的具体原则,使法制与引导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2.
布伯的"我—你"思想把他人、他物看作是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这是一种以仁爱相待、互为主体的思想,其中蕴涵着对"利他"思想的独特见解。孔子的"利他"思想正是"我—你"关系的体现,"仁"的实质就是"我—你"关系,"忠恕之道"是"我—你"关系的实践,它超越"人"与"己"的对立和利益的冲突,实现人与人的情感交融。  相似文献   

3.
肖亚康  胡馨 《天中学刊》2015,30(1):124-127
中国传统思维提倡对"道"的追求,其中老庄"技以载道"思想的延续,即"武以载道"思想,占据重要一环。依有形之技艺,上达无形之大道,不仅是庄子技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武学思维的主要理论依据。在太极拳文化中,"由技至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东方哲学的核心思想与"由拳入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方法,其所表现的是对自己的要求与对他人的态度.在当前行政伦理建设中,"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平等"、"宽恕"、"责任"理念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仁义"是儒家圣人之道的核心,仁义之道也构成了中国道统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范仲淹的仁义之道是宗奉六经的圣人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统一的经世致用之道,是顺民养民育民的民本之道。儒学在宋代重振,出现理学之盛,范仲淹有开创之功;兴学立师,成就天下之士,"开万世道统之传"。范仲淹的思想对胡瑗、孙复、张载、李觏、周敦颐、二程等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反"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反者道之动"是"道"的运动形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道"的运动规律,"道"与"反"紧密相联。"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也揭示了事物相反相成、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运动规律。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先提出"反"的哲学范畴,这是中国第一个辩证法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和"反者道之动"论,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了荆楚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刘勰吸收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指出,"文"是与与天地同构并生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构成的"文",是变化无穷的,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道与太一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太一"与"道"的关系历来备受重视.本文以为,太一观念源自于先民之灵魂信仰,着重于万物之生命过程,而道则融摄了它,并被推之于社会进程.以太一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灵魂观对老子道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道"唯恍唯惚"的存在状态,"恃之以生"的巨大作用,以及"归根"、"复命"、"守常"的运动方式,都是参照灵魂观提出的.展开道与原始宗教灵魂观关系的探讨,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原始思维,了解宗教尤其是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转化以及道家思想向道教的演化,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学校的管理,有"道"与"法"."道"即思想、理论或理念,"法"即方法、技术或手段,"道"与"法"相合则成就事业.有道无法成事不足,有法无道败事有余;没有理念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支撑的理念是苍白的;依样葫芦的行动是愚蠢的,生搬硬套的思想是死板的.所以,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辩证地理解和应用理念,"道法自然".现从生活中撷取几则小例谈一下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1.
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有多方面的影响,而最能体现儒家文学观念的"文以载道"思想,对古代小说的总体构思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与"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从文论的角度看,"文"一般指文学,"道"一般指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等。儒家"文以载道"观念,对古代小说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设计、情节构筑、审美追求等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思想里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认为,"道"为天下母,是万物生成的根本,因此,"母"的意象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特殊的伦理意蕴,其所涵盖的孕育之"母"、慈柔之"母"、文化传承之"母"不仅表现了老子"尚阴贵柔"的思想,而且对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与孔子的宇宙观和生态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以阴阳、虚无、无为等构成了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宇宙生命生态的相反相依的本相;孔子之"礼",则以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襟,由爱人而爱物,爱自然宇宙。但"道"和"礼"的最终关联,是在孔子问礼访道和对老"道"的转化过程中获得的,即上下求索的孔子适周以后,将自己顺应自然和敬畏自然的思想与老子"天之道"、"人之道"的思想联系起来,于是在很多方面,"道"、"礼"各异,但殊途同归,强调的均是社会稳定和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必须加强道德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怀问"道"之心、行尊"德"之路,做一个有道德理想的人。一、以传统文化为引领,夯实道德价值基石《礼记·中庸》曰:"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古人认为,"尊德行"是存心之功,是"存心养性";"道问学"是致知之业,是"格物穷理";君子既要尊重德行,又要明了道理。古人这种"尊德行"与"道问学"的思想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与启示作用。如果将"尊德行"视为思想道德教育、"道问学"视为学科知识教育,那么,"尊德行"与"道问学"与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道"从原始的"道路"、"引导"意义开始,经历了从本源的"道"到形上学"道"的回归的曲折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不同认识和思考。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和范畴,"道"既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普遍的规律。它是超感性的本体存在,是万物之根本、宇宙之大全、世界之总原理。老子"道"的思想对于我国历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影响作用。本文对老子"道"的释义和内涵进行了解读,并试分析了老子"道"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6.
"言"与"道"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母题。魏晋时期,曹丕、刘勰等人开始将"言"与"道"关系确定下来,"原道"成了文学创作的肇始点。到了唐代,两者的关系被进一步拓展,豪放与雄浑构成文学"言道"的最初风格,中唐以后,对"道"的体认开始从抽象变得具体,其现实特征获得凸显,"明道"成了基本的创作指导。进而,唐代对"言"与"道"之间关系的倡导和实践,为宋代理学"载道"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面,强调实际管理中关心人、爱护人,展现"仁政德治"、"和为贵"等思想,有不少可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借鉴之处,如"为政以德",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重视人,"仁者爱人"、"宽以待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举直错枉""用人之长、人尽其材"和施行"仁政"等方面。高校辅导员可以在儒家人本思想这些原则性的教导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实践,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兼及儒家对于王道起源的认识,对刘泽华先生提出的"王体道"、"道由王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王道是儒家一贯的仁政主张,即孟子所说的以仁政统一天下、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董仲舒认为王道起源于天道,天道是本质是《春秋繁露》中反复论说的"仁"的精神,而"仁"与"民意"、"民心"密不可分,因此,君主须仿效天道以行政事,"保民而王"才会持久地拥有王权并使之具有合法性。据此可以认为,对"王体道"的正确理解应该是王体会天道、效法天道,而不是道出于王,王占有道。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做人之道等优良传统,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濡染,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尊道而贵德",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道之不讲,以利言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多年,深有同感.因此,本文拟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方案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