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插图"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第127页),实际上并不是《兰亭集序》,而是《十七帖》里面的《足下今年政七十帖》.(此帖也收在南宋汇刻的丛帖《兰亭续帖》内,《兰亭续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关.)那么《兰亭集序》和《十七帖》是怎么回事呢?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不但文字优美,而且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一般作为文章来读题目便叫作《兰亭集序》.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则称《兰亭帖》(或《兰亭序帖》),也称《禊帖》."禊"是"修禊事也"的"禊",本字应读xì.《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修稧(禊)事"是  相似文献   

2.
(一) 《兰亭序帖》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所写的一篇序文,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学术界一致公认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确曾起过承先启后的作用,被奉为“书圣”,而《兰亭序帖》又被推为“法帖第一”。但是,谁也没有见到过王羲之书《兰亭序帖》的真迹。就是王羲之书的其他一些书帖,如快雪时晴贴、平安帖、丧乱帖等书陪帖的真迹,也没有人见到过。《兰亭序帖》传世本种类颇多,但都不外乎是摹本、临本、钩填本、石刻本,各本并列比较,又都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在我国书法史上已争论  相似文献   

3.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书法家.由于其书法艺术成就及“书圣”的美誉,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奇闻轶事、书法杂帖,而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却很少.王羲之的文学作品最为人传诵的莫过于他的《兰亭集序》.书法上古今无二的艺术地位是该文流传深远的重要原因.全《序》324字,字字写得玲珑潇洒、灵巧别致,且重字俱构别体,点画富于变化,它的书法风格和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的方正庄严,整齐大度的风格相比,更有一种“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的韵致,以至真迹失传,临本相衍不绝.但是,从文学角度观之,同样有与书法艺术相一致的“真率萧闲,不事琢磨”①的艺术魅力.《兰亭集序》书法上的“萧散简远”,与文学上“真率萧闲”的双璧合一,才真的成就了它尊号”墨皇”②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4.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产生离不开阅读材料。小学阅读材料.内容十分广泛,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所撰作”。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如《古井》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7.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兰亭集序》别有魅力,其对于生命的感悟是前所未有的.其对于现代人甚至未来人的人生观也有启发意义,选得好。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第150页.却把“死生亦大矣”作为全文的主旨.并说:“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的高远处。”我不敢苟同,特撰此文,以求榷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8.
关于《兰亭集序》的说理思路及情感意蕴的问题,读者历来意见不一。这两个问题是阅读与教学《兰亭集序》不可回避的内容。解决该问题,可行或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联读”《兰亭集序》书法(尤其是其中的改笔)、王羲之“兰亭诗”、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石崇《金谷诗序》、刘琨《答卢谌书》等文本共同体。其中,《金谷诗序》给我们理解《兰亭集序》的思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兰亭诗”为我们挖掘《兰亭集序》的深刻意蕴提供了契机。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兰亭集序》的艺术性、思想性及经典性。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兰亭集序》可谓"书文双绝"。它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又在语言上、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天下第一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十个之,之之不同"等,足以说明它的书法艺术的欣赏价值;而清新洗练的语言、流传下来大量的成语和意味隽永的名句,正是其语言经典性的体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深重的生命意识渗透在美文的  相似文献   

10.
《兰亭集序》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也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我国著名翻译家林语堂曾翻译此文。文以林氏译文为例,对比《兰亭集序》原文与译文,阐述了林氏在翻译《兰亭集序》时对修辞格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相似文献   

12.
《兰亭集序》是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选进了该文。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笔者谈谈其在文化接受层面上的一些看法。一、书法美学层面。《兰亭集序》的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习气。所以,我认为,教学该文宜先向学生展示它的“书法原貌”,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俗谓“书为名画”。笔墨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味,这些…  相似文献   

13.
美国H&;#183;B&;#183;史密斯在他的《阅读理解中的多样性》中说:“若是教师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阅读,他就不知道如何促进或鼓励学生运用这种创造性阅读。……在评论性阅读中,读者对作者的课文进行评价,做出判断;在创造性阅读中,一个学生离开课文,并另外发表超出课文之外的新思想,获得另外的见解,想发现一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第202页)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备受世人尊崇,不仅是因为其书法艺术带给人龙腾虎跃、溪流瀑奔的视觉享受,而且这一文学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感召。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俯仰"之态来仰观俯察宇宙人生,来感受山水人生之乐和世事生死之悲。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试验本),不仅增加了大量形象直观的图片,而且在教材结构上增加了“广角镜”、“想一想,做一做”、“发现之路”、“阅读与思考”等栏目。用好这些栏目,对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实现课改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上海市《生命科学》高中教材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恰当使用教材中的“广角镜”栏目,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6.
<正>在平时调研过程中,我认为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更别说认真贯彻课标要求,有时候甚至把教材编写的目的都搞错。有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一课时,教材编写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是教师却把教材定为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有教师在教《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时,把作者的创作背景没有理解透彻,只教给学生概念性知识,导致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思想没有深  相似文献   

17.
杨丽 《学语文》2006,(2):15-15
如果从书法的角度去欣赏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作为书法艺术中的行书瑰宝,早已名扬天下。但是,现在,这篇“天下第一行书”却作为文艺小品文被选入了现行版高中语文教材。那么它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就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焦点。把这篇文章放在时代历史的背景上去探究。我认为,它之所以倍受历代文学家称誉,缘于它强烈的情与理,具体的说,也就是文中袒露出的名士情怀,以及对死生的深沉感念。  相似文献   

18.
一、语文教材应蕴含丰富的审美因素语文教育,实际就是一种精神培植。语文教材要选编那些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的“精品”,淡化政治思想教育的选文意识,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关睢》、《氓》、《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罗密欧与朱丽叶》、《再别康桥》等歌咏人世至爱真情的篇章应多多入选,目的就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提升生命的美学价值。新编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已经重视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学者们厚重的作品、深邃的思想及其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尤其适合对当代学生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 2002年4月版的新《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阅读有这样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根据这一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王璐 《山东教育》2004,(28):26-27
人教社大修订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的第八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小珊迪》、两篇略读课文《打赌》《同一个名字》和“积累·运用八”组成。本组内容是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课文讲述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蕴涵着比较深刻的做人道理,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同时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以期在阅读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一、整合教材,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