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认为“年A”(年B年同)字的结构是从禾人,人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禾谷仁实,语源就是禾仁、谷仁之“人”(或“仁”,明代后一般写作“仁”)。“年B”“年”是“年A”字的变形异体字,从甲金文的用例看,也是“年A”的后起字,《玉篇》等字韵书分别“年A”与“年B”“年”的字条,是形变音异而后来以异体字分化义项的结果。本文还补充了《说文》对“年B”字的解释,追溯了“年”字字形演变及分化的踪迹,探讨了甲骨文及古籍中关于“年A”“年B”的一些惯用熟语的用法,词义问题及“年”字年岁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玄”,《说文》释之曰:“幽远也,象幽。”引伸为奥妙、微妙、深奥难识。(美)秦维聪《李耳道德补正》云:“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象”,指现象、表象、或谓象征。《周易》用卦爻等符号象征自然  相似文献   

3.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庸》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孔子将其视为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在当前体育教师团队建设中,智、仁、勇亦是团队发展必须具备的品德。分析了“三达德”在团队建设中的价值导向,认为,“智”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仁”是关系融洽的保障,“勇”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指出,应启发体育教师的“爱智”之欲,发扬体育教师的“仁爱”之德,倡导体育教师的“勇敢”之力,不断实践及彰显“三达德”的价值,为当代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先从一个例句的注译说起; 例1: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和《文选卷四十一·报任少卿书》)唐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和李善注《汉书》和《文选》,“例1”下皆未注译。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始为“例1”作注译: 一二,谓委曲也。言陵与己事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说,谓俗人不知也。(《古文观止卷五·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吕氏春秋》认为 ,管理者必须重视人欲并根据人欲来用人。掌握“令人得欲之道”关键在于“知人”。“八观”、“六验”法是知人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有教无类”,一般认为是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框子,不分教育对象的等级贵贱、品行优劣,都对之进行教育。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教无类”是建立在“人之生也直”的道德基础上提出来的。虽然孔子绝少言性,但事实上他还是主张“性善论”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正因为人皆希望正直无恶,追求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孔子便因此而愿意“教”任何人。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孔子并未墨守这一原则,他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  相似文献   

8.
“下里巴人”不是人,而是《下里》《巴人》——它们本是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民间通俗歌曲名,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作品,常跟“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对举(它们是楚国的艺术性很高难度很大的歌曲名,后泛指艺术性高雅的文字艺术作品)。“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典皆见《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中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唐人李周翰注云:“《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下里巴人”不是人  相似文献   

9.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10.
“欲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目的。一部历史,究其实质,到底是天意(即神意)的安排和体现,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个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说:“从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于领格。”“有少数例外,如《书经·尧典》‘朕在位七十载’。但是,《书经》的流传经过很多波折,个别的例外不足以妨害规则的建立。”“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兼用于主恪了,但是‘乃’(而)仍以用于领格为常。”  相似文献   

12.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看中了孔老二反动思想的核心——“仁”,他把这件破烂货拿来涂上一层新漆,作为向无产阶级专政猖狂进攻的武器。对此,我们必须彻底批判,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什么是孔老二的“仁”?他唠唠叨叨,不厌其烦,在《论语》中直接谈“仁”达五十多次,什么“德政”呀,“爱人”呀,“忠恕”呀,“孝梯”呀,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复辟已经崩溃了的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在孔老二看来,“仁”,就是对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应当体贴照顾,不许动他们一根毫毛;奴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变通运用了儒家“治世—治人—治人心—灭人欲”的治世思想,但又人为地背叛了儒家关于“仁”、“德”、“天命”和“中庸”的正统观念.这种背叛是儒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和现实中被反动势力利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道光顾师轼撰《梅村先生年谱》,所见资料有限,难免阙误,兹据《清实录》予以补正。《年谱》阙漏未收而见于《清实录》者四:(1)赵弘文荐吴伟业。“顺治三年八月王寅,苏松巡按赵弘文疏荐吴伟业”,“九月乙酉,降赵弘文二级调用,以滥举吴地乡绅多员,市恩循私故也。”(2)命吴纂修《顺治大训》。“顺治十二年正月辛亥,谕:朕……欲勒成……《顺治大训》,……特命……吴伟业……为纂修官。”(3)命吴纂修《太祖圣训》。“顺治十二年四月癸未,谕:……《太祖圣训》、《太宗圣训》即于五月开馆。特命……吴伟业……为纂修官”,“五月庚戌,宴纂修……官于礼部。”(4)命吴纂修《孝经衍义》。“顺治十三年正月癸未,谕:……兹欲勒成《孝经  相似文献   

15.
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以演义为兰本编的“三国戏”广泛流传,“空城计”已成我国民间妇孺皆晓的故事。据说蜀魏交兵,魏将司马懿率大军猝然直逼西城。当时,蜀相诸葛亮的大兵都分遣外地,手下只有些文人和老弱残卒,欲战不能,欲逃不可。诸葛亮智出奇计,命令大开四门,每门派二十兵卒打扫清洁,自己则坐在城楼上悠然抚琴。司马懿见此,疑有伏兵,即挥兵撤退。关于“空城计”一事,裴松之在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引“郭冲三事”,已证其无。其实,文学作品中的这类问题本不足考。但“诸葛亮西城弄险”之说影响甚深,以至有事情确是发生在西城的说法。案汉魏时期的西城,即今陕西安康,位于汉中东七百里。而“空城计”故事,是在马谡  相似文献   

16.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因此,语序就成了汉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语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述语之后;定、状语在中心语之前等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之中。但是,在汉语发展的早期阶段,语序还没有完全定型。除基本语序之外,还同时并存着一些其他的语序。如甲骨文中,“其白麋逐”(燕785)。句中的宾语“白麋”就出现在动词“逐”之前。到先秦时期,汉语基本语序有了进一步的稳定,可是在一些文献典籍中还往往出现与基本语序不一致的变例。如《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其主语“仁”就出现在谓语“鲜矣”之后;又如《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其宾语“蕙肴”就出现在动词“蒸”之前。《左传·昭公  相似文献   

17.
案头摊着三期《写作》,翻开展现四篇文章:张铎的《“文眼”琐谈》(以下简称《琐谈》,1987年第8期)、何凯丰的《挚友深情焉能忘?——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何文”,1988年第1期)、张铎的《忘却——战斗——再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再谈》,1988年第5期)和赵康龄的《“忘却”义明“文眼”出——也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眼”》(以下简称“赵文”,1988年第5期)。阅读深思,每篇各得其奥,内中不乏见地独到、鞭辟入理之谈,也颇有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之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孔子“孝”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孔子学说的“仁”“礼”思想研究极多.而于孔子之“孝”则论及甚少.事实上.“孝”与“仁”“礼”一样.也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概念,知“仁”知“礼”也应知“孝”;而且,经过长期的嬗变、发展和积淀,“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稳定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深入探讨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孝之涵义何谓孝?善于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的孔子,很少径直界定其义,而总是随机指点孝的丰富内涵.总而观之,孔子之孝是对父母生前延及死后的一贯之道.其主要涵义为:(一)生前之孝: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在精神生活上敬爱父母.把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之养和精神生活之养结合起来.这是孔子之孝的基本合义.  相似文献   

19.
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当中,“仁”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仁”是孔子面对春秋充满动荡、混乱的时期所给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回应。在“仁”的思想体系当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伦理思想。“仁”,即“从人从二”,“仁”是关于人的,因此“仁”理论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既展示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又提供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而这一套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特征是“为仁由己”。本文通过对“为仁由己”道德修养方法的论述,说明孔子在关于自己如何达到君子、圣贤这一要求在道德上该怎样具体践行从而对儒家修养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并针对孔子“仁”的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复信任安,说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写完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历史,“凡百三十篇”。这就是后来传世不朽的巨著《史记》。作者说写它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