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佛经翻译和英国的《圣经》翻译虽然从时间、空间、原译语和原译语读者等方面来说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在翻译的手法以及翻译的组织形式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以此来探求宗教类文献翻译中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翻译史的源头是佛经翻译,而西方翻译史则始于另一部宗教巨著——圣经翻译。在中西翻译史上,如何翻译宗教文献至关重要。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虽然在具体内容、翻译分期、信徒和对应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两者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意译相结合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对比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旨在探求宗教类文献翻译中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是中西方历史上两项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本文通过对这两项翻译活动的对比研究,总结出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逐渐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不同时期的译文的特点、译者的观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翻译理论的不断更迭与发展是由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及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勒菲弗尔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中,提出西方译者更为忠实原文,而中国译者更倾向于归化原文的观点是片面的,佛经与《圣经》翻译思想发展有其一致之处:直译、意译两原则交替主导翻译活动并趋于成熟,直至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龙璐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101-102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国佛经翻译和古代《圣经》翻译的历史,总结了两者发展的共同规律并对其中的直译现象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宗教翻译中直译现象占主导地位的本质并阐明了直译法在古代欧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方翻译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对佛经的翻译活动和西方世界对《圣经》的翻译历程分别体现了中西方对翻译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在对中西方宗教翻译历史做了简要回顾的同时,也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了大致的比较,以期从中发现中西方翻译传统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9.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6):149-150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时称“景教”.随着景教的传入,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工作也随之展开.该文简要整理了唐代景教《圣经》的翻译历史,总结其翻译特征,并探讨其对后世《圣经》翻译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宗教的立场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直译的方式,而传播宗教“福音”的目的则使中西方在翻译策略上都选取意译的方式。而直译和意译在宗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并非决然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成熟的译本。  相似文献   

13.
《圣经》被联合国公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书籍,也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翻译经历了希腊罗马、宗教改革以及现代翻译三个时期。《圣经》翻译体现了翻译的目的性、创造性、集体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西方《圣经》翻译史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芹 《考试周刊》2012,(79):15-16
译语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决定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方法。本文以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为例,探讨有关幽默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向大众传递信息,因此新闻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交流。在新闻翻译中,信息接受者即译语读者是译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它的译文,也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而能有效地指导新闻翻译。  相似文献   

16.
高凤翔  孙雅静 《海外英语》2011,(8):293-294,298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该文本着辩证思考的态度,对安德烈·勒菲弗尔的《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勒菲弗尔在文中强调了文化研究对翻译研究的作用,他以中西方宗教经典的翻译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中西方翻译传统从口授起源却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此外,他指出中西方在翻译实践中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他认为在《圣经》和佛经翻译活动中,上帝与佛祖的角色对译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不同,故而翻译实践的产物以忠实或自由的风格而对立。再者,在《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一文中,勒菲弗尔还强调了偶然性的作用。针对这些方面,该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中西方翻译思想比较》文中观点的局限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译介学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研究翻译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圣经》译介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宗教传播,但《圣经》的译者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从而使《圣经》为不同价值观的各国人民所接受。《圣经》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形成,包括对中国语言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孟顺 《考试周刊》2015,(4):23-25
我国千余年的译经活动大致可分为自东汉末年至宋代的古代译经阶段与从民国至今的近现代译经阶段,其本身是外文佛经"本土化"或"入乡随俗"的过程1。诸大译师的译作及翻译理论,堪为译界之轨范。本文以佛教理论、经典与大德开示为主要依据,从佛经相关知识、佛经翻译风格、佛经翻译理论,以及佛经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根据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三者关系的三元二轮推理的过程,翻译的成功在于最佳关联性的传递。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片,向人们阐述了楚门悲惨的人生,而电影台词更是其中的亮点。译者在翻译时,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依据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接受者传递原文信息。本文依据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分别从中英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及情景语境这三个方面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最佳关联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它伴随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文明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先后经历了古代、中古和现代时期。此间,翻译几经荣辱兴衰。从一开始,翻译就为各部落首领或国家统治者所重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常有背运之时,成为国与国之间失和和失交的替罪羊。翻译史始于宗教,宗教文明借助翻译获得广泛传播,也正是借助翻译,不同文明得以融合和共存,如《圣经》、《可兰经》和佛经的翻译,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功不可没。翻译也帮助打开了现代世界之门。翻译总是在历史机遇中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能耐。二十世纪以来,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的形成,为翻译再次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历史机遇。翻译有着无限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