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齐琳娜 《传媒》2016,(8):92-93
媒体舆论监督,对社会正义的实现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完善的媒体舆论监督体制,应为司法机关的调查和法院作出公正判决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舆论监督可以追问真相,但不应该对案件结果做出先入为主的判断,不能干预司法部门的判决结果.对此,本文在简要探讨大众传媒“舆论审判”自身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如何防范“舆论审判”,以期进一步推动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药家鑫案件由于微博直播庭审的介入,网络成为舆论的主战场.传统媒体的导向性舆论削弱了网络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湮灭了网络情绪化舆论的火药味,舆论分化的态势为司法一定程度上超脱于舆论压力创造了空间.加之公众中有一批比较理性的意见领袖的引领,各种舆论的最终指向又都是相信司法的公正判决,因而舆论没有绑架司法,未能形成媒介审判的格...  相似文献   

3.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舆论”无处不在,却又触摸不着.有了新闻,人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知道,知道了就要思考,思考了就要说话,要发表意见.在一般人看来,“舆论”的存在几乎是理所当然,不怎么去理会.所以很少有人研究“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李普曼站了出来,他的《公众舆论》,以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舆论现象.该书1922年出版至今,依旧是新闻传播界的研究范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彰显的网络舆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超群 《新闻界》2009,(2):50-51,54
本文从2001-2008年间的"人肉搜索"大事件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案彰显的舆论进程特点,以探讨其中彰显的网络舆论的主体,客体、载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将"舆论"作为名词来理解已经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共识,由此诞生了以之为基础的舆论功用观.但笔者认为,名词化的舆论是一种"既成的静止状态",是对"已经完成了的"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缺乏对"形成过程中"的舆论的涉及,舆论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社会各种思想和力量的竞争.所以,本文拟从舆论的形成的角度,对舆论功用进行研究,也就是研究舆论"动词化"下的舆论功用观.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构筑了一个拟像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描述与分析,指出网络舆论在传播中产生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现象,即个别的、偶然的网络舆论,演变成巨大的舆论势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彰显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针对网络舆论传播所显现的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应对启示:①现实问题是网络镜像世界的根源,任何网络舆论根本上是人们对现实诉求的网络表达。②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促使管理部门积极地面对舆论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培育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③尊重并关注网络舆论中网民弱小又强大的"蝴蝶力量",促使"蝴蝶力量"的良性显现,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8.
舆论场的含义与分类 在我国新闻学界较早提出舆论场定义的是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他认为:"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①构成舆论场有三要素:"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和"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气氛".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与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度较大,空间的感染力或程度较强,便可能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  相似文献   

9.
李普曼在发表《公共舆论》时,传统媒体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限制,舆论的主体(公众)、客体(事实)和本体(意见)都存在着缺陷,舆论"不可能"成为可能;然而,在网络时代,形成舆论主体、客体和本体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舆论开始出现"可能"的表象。但是,一方面由于网民只能更加接近"外部环境"的真相而永远无法得到真相,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权威性的缺乏,公共舆论在本质上仍然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薛可  陈晞 《编辑学刊》2011,(1):46-49
"舆论领袖"是群体中最具有人际影响力的那群人。而高校BBS中的"舆论领袖"则是大学生网民中具有"话语权"优势的一个群体,他们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枢纽。本研究将在回顾"舆论领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高校BBS"舆论领袖"的定义、特征、作用和管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结合他所经历的"十年新闻改革的探索",专门探讨了电视如何构建良性的"舆论生态"空间问题,认为"有太多的例证足以说明舆论建设是怎样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2):105-106
<正>"舆论纸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报刊和舆论关系的一种喻证,完整的表述是"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德文原文为"die Zeitungen als das Papiergeld der?ffentlichen Meinung zirkuliert"。[1]这一论断概括了报刊和舆论关系的特点,是他们舆论思想的经典阐述。"舆论纸币"的概念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国际述评(三)》一文。这篇国际时评写于1850年11月1日,刊载于当年马克思主编的杂志《新莱茵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一直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主要力量;另一个是"民间舆论场",以基于互联网之上的博客、QQ、微博、微信等为主要力量。"主流媒体舆论场"如何让自己的"磁场"变得更强大?这是在互联网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党报需要研究的课题。地方党报作为地方主流舆论的引导者,如何在办报过程中传递主  相似文献   

14.
关梅 《新闻界》2012,(3):54-57
网络舆论传播中极易产生"蝴蝶效应",诸多难以预测的变量因素大大增加了对网络舆论的调控难度。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政府部门、传统媒体及网民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进行探讨,寻求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地从语言学角度回顾了"舆论"一词在中国的产生与演变,从翻译角度来说,日常使用中存在的公共舆论、公众意见、民意等词均与英文"public opinion"对应,作为外来词的"舆论"是"public opinion"一词的中译,但与中国古代的"舆论"一词不存在必然的对应,本文分析了"public"和"opinion"所对应的中译词"公众"和"意见"的来源。本文认为古代的"清议"思想代表了中国舆论思想的传统内涵,"舆论"一词西风东渐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历史代表了中国士绅阶层参与政治决策与议论国事的言论传统与文化惯例,经过跨语际实践的复杂运作后在公众文化心理发酵酝酿上有其内在一致性,本文还讨论了由"舆论"一词衍生出的舆论导向等词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金海鑫  梁芷铭 《新闻界》2013,(17):16-20
舆论"扒粪"具有表现形态的公开性、发展过程的曲折性、讨论空间的开放性、社会影响的轰动性和主题发泄的多样性。它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推动全民监督的互动,构建舆论生态的和谐,有利于新闻舆论的独立和网络反腐的生成。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它又陷入缺乏法律保护、关注范围相对较小、非理性发泄色彩浓厚、易受利益集团利用等困境。  相似文献   

17.
<正>经济水平日益增长的中国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反而日趋下降,因此社会监督制应运而生。然而,新闻舆论监管作为社会监督制度的"主力军"也仍不能避免"灯下黑"的情况发生。因此,如何避免新闻舆论监管"灯下黑"的问题也成为了不可规避的问题。一、新闻舆论监管在社会中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正是社会矛盾上升、经济文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力发展新闻舆论监管制度能够提高我国党、政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去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给全国带来的伤痛还未消去,今年6月5日同样发生在四川成都的公交燃烧事件(下文简称"6·5"事件)又一次震动国人.如果说"5·12"汶川大地震的舆论引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危机事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话,那么这次"6·5"事件则是对政府舆论引导力的又一次重大复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博平台的出现,网友将其变成社会的"舆论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对社会一度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一些热点事件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之后,往往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以一种偏激的、暴力的形式出现。本文通过研究"舆论绑架"存在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阐述如何规避"舆论绑架"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杨丽娟事件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娟事件中网上出现的对杨及其家人的"一边倒"式的非理性谩骂无疑又一次暴露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趋向.本文试图通过对杨丽娟事件的考察,对近年已经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网络舆论的非理性问题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舆论非理性的解决方案与规避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