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歌星×××。”“没错。”“他曾被授予‘百名中国艺术家称号。”“没错。”“然后他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歌手’,然后他推出新专辑《珍  相似文献   

2.
吴伟的心被烦躁占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厂报记者竟如此难当!一篇不过二百字的报道写了四遍,被主编接连枪毙了四遍。他,一个堂堂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头一脚就没有踢响,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呀!由此,他对主编大人生出些个想法来。是不是故意刁难于我?是不是另有目的。主编没有文凭,是不是嫉妒哩!但不管怎么说,稿子还是要写第五遍的. 这一次,吴伟深刻吸取以往四次被枪毙的教训,来动笔之前,先找老记者摸主编的底。老记者笑着告诉他:“咱们主编有个特点,大凡写通讯报道,写讲话材料,都爱用‘亲自’两个字。你写的这篇报道,通篇没有一个‘亲自’,怎么能通过?在咱们报社,平时大家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亲自’哩!”吴伟终于有点儿开窍了。刚报到时,就听人说  相似文献   

3.
郝远 《编辑学报》2015,27(3):259
答 应是半字线“-”.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期刊使用了“—”,将CN号和ISSN分别印刷为CN××—××××/YY和ISSN××××—××××;某些近几年出版的指导期刊编校标准化的书和文章,也在说应采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在于这些书刊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是GB/T 9999-1988《中国标准刊号》,该标准对CN号、ISSN分别有“其间以连字符‘—’相接”“中间以一连字符‘—’相接”的条款.2001年该标准被GB/T 9999-2001《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代替.  相似文献   

4.
常有通信员来编辑部,议论上稿之道。如果出于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是幸事,可惜并非都是这样。往往听到有些“出格”的话,现列举如下: “他,典型的烂笔头,傻写滥报,都是些‘豆腐干’、‘火柴盒’”; “他,虽是个‘老手’,但无大长进,稿子从未出省”; “他,‘嫩笋芽’,上了两篇还不是靠上门‘哼’出来的”;……。文人相轻,是一种不良作风。通讯员同志之间若是相轻,  相似文献   

5.
陆高峰 《声屏世界》2007,(12):66-66
“奥运‘金银砖’纪念卡震撼发行”、“萨马兰奇:用时间来纪念2008百年奥运第一套‘翡翠金钻表’诞生”、“全国货源告急……奥运‘金银砖’纪念卡一卡难求”、“首套奥运金银‘鸟巢’亮相”……近日,一批打着奥运旗号的金银制品广告、新闻和以新闻形式做的广告,在报纸上频繁亮相,让人感觉到2008年的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与在其他国家相比,似乎是异乎寻常地“贵重”和“璀璨”。  相似文献   

6.
陈谨  王毅 《大观周刊》2006,(25):6-7
从1974年到现在,杨煜明在昆一中任英语教师的过程,几乎是中国文革后的中学外语教学发展史。他亲历了这个从排斥到重视的急速发展的时段,也只有他能如此由衷地感叹目前甚好的前景,“英语课终于从‘要你学’变成了‘你要学’!”[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昨日黄花也芳香”;“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在前线已是昨日黄花了……”;“……传到我们手中时,早已是‘昨日黄花’……”等等。以上几例摘自几家省、市及中央级报刊,其中的“昨日黄花”都用错了,应该用“明日黄花”才正确。  相似文献   

8.
潘国彦先生在《出版参考》第6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无错不成书”有感而发“盛世危言”:“如果中华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每年出版十几万种书,而流传下去的却是‘错误百出是好书’,不知后人作何评价?……‘一室不扫,何以天下为?’……不知老总们以为然否?” 已经不止一人发出如此感慨了,可“以为然”的老总又有多少? 潘先生在文章里列举的错别字,其实都是录排过程造成的“低级错误”。“低级错误”如此之多之滥,  相似文献   

9.
《出版工作》1989年第7期所登《海峡两岸人名译名的差异》一文,我们已经拜读。作者郑启五同志提供的资料以及所附人名译名差异对照表很有参考价值。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海峡两岸……各自为阵的译名……说明了政治上对立的‘城门之火’殃及了‘译名’这一池鱼”。甚至出现“你用我不用”,“我用你不用”的译名标准——,我们认为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11.
“我们真不愿看到乔丹现在的样子。他在我们心中永远是‘神’,我们不高兴他被‘人化’。”  相似文献   

12.
“缪斯诱发灵感的最佳方法是自己保留一段一定时间来进行创造性思考。”有人这样问我,“你知道江西日报总编辑姜惠龙工作的最佳方法是什么?”那是我在北京听说的:姜惠龙是省报总编中跑基层最多的一个。最近,在江西,我问姜惠龙:“在这块被王勃赞之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您到底走过了多少地方?”老姜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用如诗的语言,谈了他对江西的感受:江西以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风光绮丽……看得出这位随大军南下的东北老乡,对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江西,有着无限的深情……  相似文献   

13.
胡名发  郭进伟  刘连杰 《新闻天地》2007,(4):I0002-I0002
“上班的时间到了,二分局的小王匆匆赶到单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忽然之间,他想到有件私事没办,看看大钟,已经10点多了,想来没事,于是他就‘溜了号’。没想到,他被电子眼逮了个正着……”  相似文献   

14.
有的学者从心理上探讨新闻的起源时,认为“由欲知道的欲望才生读者,由欲使人知道才生新闻纸,由欲被人知道才生新闻广告。”有人说:“新闻之所以发生,实缘于‘新闻欲’。……所谓新闻欲,乃由‘欲知道’、‘欲使人知道’及‘欲被人知道’三个心理作用而发生了新闻欲。”还有人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事迹感人、写得不错、反响也很大的人物通讯。但其中一个细节,看稿时让我产生疑问。这个细节是说,通讯歌颂的这位“热血英雄”执勤时,与5名歹徒进行了8公里追击较量,5分钟生死肉搏。“……被激怒的歹徒唯恐他不死,临走前又用大砍刀朝他脸部猛砍一刀,致使‘英雄’9  相似文献   

16.
“小叶,家里有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及时向组织汇报。这是今晚9点钟的火车票,你准备一下,我派车送你……”报道员叶大勇望着主任渐渐远去的背影,忍不住热泪盈眶……去年7月初,新战士叶大勇被政治处主任慧眼识珠,挑选到团报道组担任专职报道员。可他还未来得及品味一下从摸爬滚打的训练场到团机关当报道员的那份喜悦与兴奋,就接连收到了家中三封“父病重,速归”的加急电报。“怎么办?请假回家,自己是新兵,又刚刚调进机关。按条令要求,第一年新兵不能探家;按‘情理’初到新单位,也不应探家”。小叶拿着沉甸甸的三张电报,思前想…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成长后,广告于今天已经被认作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精神文明程度的‘风向标’,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的‘度量计’。……而且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刘凡在北京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上的这段表述表明了广告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新闻舆论环境···……,’’林枫1.(1)、舆论导向中的两种价值观······……黄昌禄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分析性新闻二’‘·”‘····……,’’······……梁星土进业1.(9)新闻工作者的战略眼光与把握大局’‘”“‘.’“‘’‘.’‘””’二‘··············……顾建鹏2.(l)新闻学与历史学··················……喻权域2.(3)论而向读者······················,·……李颖息3.(1)弘扬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陈金松3.(…  相似文献   

19.
“格子里面知识无穷,乐趣无穷,常‘爬格子’不仅能丰富自己,而且能指导工作……”这是成都军区通信团政委王国忠的经验之谈。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旗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70余篇。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新闻报道工作连续8年名列前茅。从报遇员到团政要谈起新闻报道,王政委无不感唱:“我这个政委是业余时间从‘格子田’里‘爬’出来的。”他当新战士的时候,有一次,觉得班长的带兵方法不对,当时想说又怕说。于是,便写了一篇《班长请你别那样》的读者来信,寄给《战旗报》,很快被刊用了。从此…  相似文献   

20.
“昨日黄花也芳香”;“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在前线已是昨日黄花了……”;“……也还只能算是昨日黄花……”;“……这毕竟已日渐成为昨日黄花……”;“……传到我们手中时,早已是‘昨日黄花’……”;等等。以上6例分别摘自6家市、省及中央级报刊,其中的“昨日黄花”都用错了,应该用“明日黄花”才对。可是,时下“昨日黄花”之说屡见不鲜,仅从以上列举数例足见一斑。何为“明日黄花”?这是句成语。黄花即菊花。原指农历重阳过后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