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语文规划”一词源于英语有关文献,指的是语文规划者对语言的一种人为的干预。在中国,它又经常被称为语言规范学、语文现代化、语言计划等等。语文规划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20世纪以前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语言学学科进入人们的视野,还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特别是伴随着二战后很多新兴独立国家在确定国语的问题时面临很多困难,而语言又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或是重要文化遗产,因而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语言学家的注意,因此该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中国的语言学家也开始日益关注语文规划这个问题,将其应用于描述、研究、指导中国本土的语言规划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叶圣陶建议,1950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始称“语文”。“语文”二字一般被人们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实际上,“语”指言语,即口头语;“言”指文章,即书面语,因此,“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基于以上认识,语文应属言语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六年多来台湾民进党执政当局出台的一系列"台独"语文政策及其所引发的争议.语言政策包括计划让英语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制定"语言平等法"和"语言发展法",废止"国语推行办法",实施"乡土语言教学";拼音政策包括取消汉语拼音作为中文译音符号,通过"通用拼音",拟订"台语"文字,等等.其核心是要以"台语"取代"国语",以"台语"文字取代汉字.  相似文献   

4.
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时,有一门功课叫“国”.教的是言。“五四”运动以后,白话兴起,小学“国”改称“国语”,侧重于白话,提倡教学接近群众实用语言;中学仍称“国”,侧重言,但加入一定白话。1949年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来的语文现代化涉及到语文生活的许多方面,根据周有光教授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语言的共同化。(二)文体的口语化。(三)文字的简便化。(四)表音的字母化。普通话、现代白话文、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是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须臾也不能离开的宝贝。我们要坚持这四样东西,完善这四样东西。在刚刚到来的21世纪,我们要追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国的语文生活和语文工作,也要有相应的对策。我们认为发展双语双文制是正确的选择。(一)关于双语制。现代可以说是双语制的时代,许多国家都实行双语制。中国的双语制包括国内双语制和国外  相似文献   

6.
许长安 《现代语文》2002,(11):43-43
一、全盘否定“国语运动”:台湾的国语运动成绩很大,但也有失误,就是利用强制手段推行。现在,一些人抓住这个错误大做文章,历数推行国语摧残方言的罪恶。说当时推行手段之强硬,己近秦始皇霸道主义方式。他们认为推行国语造成方言的流失,因此主张进行“台语教学”。但是他们把方言问题政治化,认为国民党政府推行国语是为了消灭台湾话,是把中国的语言强加给台湾人,是政治控制的手段。他们全盘否定国语运动,叫嚷要废除国语的独尊地位。一些人还极力避免讲国语,有意识地在公共场合讲“台语”,所以他们提倡台语教学己经不是单纯的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问题上的六种分歧意见,提出了分期应当遵循的“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远粗近细”四条原则,主张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及其所属的言文教育期、古文教育期、文学设科期、国语国文期、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源于已故的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它的核心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它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一体两翼”。这里的“一体”,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一是以课外活动中的语文训练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以语文基础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是主阵地,而课外的语文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中的语文学习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间接延伸。  相似文献   

9.
借用“望洋兴叹”而产生的“望书兴叹”等说法是可以使用的,因为它符合了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语言中的这种“习非成是”现象有其产生的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不规则化:二是文字的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误解;三是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固有的因形示义的特点。四是由于语言的“不完全分析”导致错误类推造成。“习非成是”现象应有一席之地,但不能夸大与提侣它。  相似文献   

10.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源于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它的核心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它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一体两翼”。这里的“一体”,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一是以课外活动中的语文训练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1.
汉字自诞生以来,以中原为中心,传播于中国境内,从而形成了中国境内汉字字体系各种类型的文字以及最终传播于中国境餐产生了“汉字文化圈”。笔者着重探讨了汉字今后的发展,走向及其面临的问题后认为,不应立即废止汉字代之以拼音化文字,汉字的现代化应分两步走,当前应着重解决信息网络化中中文信息处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汉字拼音化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一个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方案,它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变自己国家贫弱状况的决心,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宏伟气魄和远大理想。《实业计划》中有许多值得研究和珍视的先进思想,它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激励文学创作,促进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著名小说家曾朴一生翻译了大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翻译思想和方法。“真美善”这三个字不仅是曾朴做文学的标准,也是他翻译文学作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关键能力是满足终身学习与职业转换需要,实现个人职业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能力。通过对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关键能力内涵、框架及培养路径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关键能力的培养被作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策略,并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都包含"硬能力"和"软能力","硬能力"主要是语言文字能力、STEM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个人管理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公民与社会能力。在关键能力培养方面各国从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两个系统都进行了相应的宏观框架设计和具体落实途径,将关键能力培养作为专门的项目实施或者是将关键能力培养融入职业培训包,在工学结合的情景教学中,通过工作岗位学习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借鉴国际经验,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进一步探讨了关键能力培养的中国化途径。  相似文献   

15.
殷周古中有一些字,实际上是截取“字母”的部分形体来充当“新字”或“新字”的部分形体,这种造字方法就是“省化”。被“省化”出能独立记录语言的“新字”不仅有利于汉语表达,而且还可以克服由宽泛的假借而引起的字义模糊现象,其功能完全有别于“六书”。  相似文献   

16.
“汉字难学论”是指根本否认汉字易学一面,而把难学一面片面夸大为汉字的“原罪”和“死症”,并进而主张废除汉字的观点.这种流行了百来年观点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认识论可归结为语言共性因、片面比较因、进口评价因、阶级分析性和综合生成因五个方面.这种观点对识字教学、语文教育、汉字命运和民族心理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以汉字教学创新论取代错误的汉字难学论.汉字教学创新论应从观念转换、方法再创、领域拓展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7.
张田若先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从建国后到“新课改”一直坚持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长达60余年的学者。他编辑小学语文教科书旨在优化与推广以“集中识字”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经验;形成了以“四大基础”和“集中识字”为基本框架的编排体系,并注重的单元分组教学;内容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展开全面训练,取材强调文质兼美。张田若先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实践和思想对当下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和教学实践当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解放之后,叶圣陶同志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逐渐从原先的读和写两项、扩展到听、说、读、写四项,这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不学好听、说、读、写这四项本领,不仅会导致个人吃亏,而且还会使社会受损。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错误倾向必须纠正。听说的训练与读写的训练一样,可以使学生在接受和表达两方面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进入社会以后搞好工作,多做贡献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教师应在听、说、读、写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2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文字的国家。我国的象形文字比较及致少要早二千余年。殷墟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文字,我国文字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从距今七八千年的甘肃大地湾刻划符号到距今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刻划符号,再到五六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等象形文字符号……,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中国文字是中华各民族的先民共同创造的,不应称作“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