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视野中,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建构和被言说的边缘他者。在被电影语言建构和言说的过程中,女性不自觉地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客体。观众在对摄影机镜头的认同中认同了女性在现实和象征秩序中的角色地位。电影《傀儡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男性话语进行解构,将女性欲望的展示和一种新的社会性别图示。在这一图示架构下,一种新的象征秩序被建构起来,男性的去势象征性地描绘出一种新的价值观被成功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2.
田星 《现代语文》2008,(6):110-112
传统父权文明对女性的角色塑造,往往通过一种主体认同的方式被内化为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强有力地制约着女性初生的独立意识,阻碍着她们走向真正的人格独立,而其生命热情也在这种传统——现代、精神枷锁——个人独立两极互动的挣扎、纠结中伴随着阴性荒凉的生命感受最终被化解为虚妄.张爱玲通过对社会转型期女性这种特殊生存状态的描摹,表达了她对性别制度的一种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王曦 《考试周刊》2012,(6):24-25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在父权社会受到的禁锢。《弗兰肯斯坦》通过塑造怪物这一形象与男权社会的代表弗兰肯斯坦的斗争,集中体现了这种矛盾。同时,利用“封闭意象”体现了女性所处的现实环境。女性哥特小说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台湾导演杨雅喆编导的影片《血观音》从女性角度出发,对时代变化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予以了观照和思索。通过总结梳理影片中关于女性话语能力、女性身体控制权、女性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的表现,探讨了影片在戏剧化情节设计的表征下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女性意识的呈现与表达。同时,深入挖掘潜藏于各类女性角色之中的女性意识,分析影片中植根于文化土壤的女性意识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本调查采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对124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进行调查,了解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性别身份认同和阶级身份认同,并探讨二者是如何通过个体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得以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女性角色在佛教信仰中常是一种带有不确定性而被他者不断预设的被动客体和边缘立场。从文化哲学视角切入,可考察佛教信仰中女性角色嬗变的现实逻辑。起初,就个体体验而言,性欲之“主体”身份的“凸显”使女性成为化导男性性欲必要而不充分的“有效选项”——在印度佛教信仰中,女性所要实现的觉悟,践行的既是对性欲本身的反省,又是对自身性别劣势的批判。继而,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域佛教将佛教信仰的基础奠定在“圣像”系统上,各种地方文化基因渗透于“西方佛国”想象的同时,佛陀的性别取向实现了对男性与女性的同时超越抑或双向糅合,而更接近于女性。最终,以家庭身份来看,在一个以宗法制度为组织结构的中国佛教信仰世界里,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母亲”,推动佛教信仰回到有情世界的“现场”。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黑人女性戏剧作为美国的一种文化是其在黑人女性小说之后的一种融合了西方批判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对经典进行批判式的再次翻译。在美国黑人女性的戏剧表现形式中,创作者释放出自己的性别和种族这两种曾受排斥的情感,不断的进行自我的反思和探索,在这种探索中,强调了身份的重要性,因此"身份认同"策略被不断的挖掘出来。在对黑人女性戏剧的创作中,对其身份的解读变成了最主要的主题。因此本文从对黑人女性戏剧出发,通过他们的身份构建和一些典型的案例来对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发展进行解读并且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以前,女性大都是文学中被言说的客体,看不到属于女性自身意识的东西,有的甚至被扭曲。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五四女作家的小说集中表现为对女性现实生存境况的关注,描绘了一批旧制度旧礼教的完全的牺牲品,表现了一批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的悲剧命运,突出了她们女性意识的沉睡。这种沉睡表现在:1.女性之间的相互伤害——妻妾、婆媳之间,将对方看作自己不幸命运的罪魁祸首;2.以男性的节烈观为自己的节烈观,以“生是×家人,死是×家鬼”为生活誓言。在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单方面的贞操要求是男权的表征之一,是男性独占意识与权力的集中表现。而女性对男权观念的认同和自觉遵循,归根结底来源于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人身依附地位。五四女作家以她们知识女性的身份,能够关注普通中国妇女的生活现状,解剖她们麻木的灵魂,提出自己的疑问,是难能可贵的。她们“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的目的,就是要唤起女性自我意识从沉睡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9.
黄剑 《中国培训》2007,(3):51-52
一、女性创业培训是女性自主创业的催化剂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构造、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社会角色和传统的“女不如男”观念的影响,在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都将比男性面临更多更严峻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们对自己“社会人”、“企业人”身份认同的焦虑。正是鉴于此,笔者认为创业培训与职业培训的有效接轨,女性与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以及女性创业成功典型的经常性接触,一方面能够消解社会、家庭以及女性本身为自己设下的重重阴影,提高女性对自我实现的认同,勇敢地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  相似文献   

10.
“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是亨利·詹姆斯“美国女孩”小说系列常用的叙事策略。以女性主义切入叙事技巧层面为探讨小说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别一有效阅读立场;以此,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男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心”两个叙事模式,“美国女孩”文本之性别政治即浮出水面:在“他”的眼光中,“她”是欲望的对象化,是物的存在;而其自身意识深处,“她”们已内化男权文化而认同自身的客体身份和边缘状态。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