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缩影。采取有效途径,利用节日活动进行相应的教育,能使幼儿了解社会、感受多元文化,增进对现代社会多角度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性格品质;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者可以寓节日教育于社区中、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于环境创设及利用之中、于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之中、于各个教育领域活动中、于所居住城市中、于假日中、于现代通讯工具中。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中,可以这样讲,“于”是资格最老的用途最广意思最活的词性单一的介词,或者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于”都是介词。这样讲,意在强调“于”跟“以、与、为、从”等不一样,“于”几乎任何时候都是介词。极个别的情况用作地名、人名,读wū。 《诗经》中的“于(於)”,尽管有的是动词、代词、连词、叹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动词词头、形容词词头以及叹词词素。但是,在384个“于(於)”中,是介词的共244个。  相似文献   

3.
这个测验是测试你的星座钱财倾向———选A郾你倾向于金牛座、摩羯座,是相当实际的。选B郾你倾向于巨蟹座、天秤座,偏向仔细斟酌。选C郾你倾向于处女座、天蝎座,喜欢多存点钱。选D郾你倾向于白羊座、宝瓶座,容易突然花钱。选E郾你倾向于双子座、射手座,时常脱离预算。选F郾你倾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发源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于邓小平理论,发展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于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精髓在于改革、发展、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其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古代于阗(今和田)是西域著名的佛国之一。就现今新疆地域而言,于阗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于阗佛教对于于阗本土文明的发展,佛教文化的东传,以及维系于阗与中原王朝的联系,都起过重要作用。自佛教传入于阗后直至11世纪这段于阗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内,于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不打上佛教文化的烙印,因此,于阗佛教的兴衰史是于阗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于阗佛教兴衰史即是公元11世纪以前于阗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作用之必然,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使命之趋势,是地方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之需要。基于高校的实践与成效,广西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应更加注重根植于战略政策环境、求存于少数民族文化、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发力于优势优质专业和借力于技术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录】师:大家认识我吗?我姓于。(板书"于")这是干勾"于"。(生笑)为什么说是干勾"于"呢?生:(很自信地说)一个"干"字加上勾,就是干勾"于"。师:同学们可以怎样称呼我?生:于老师、于经理、于教练、于校长、于主任……(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  相似文献   

8.
<正>人文素质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时时刻刻学习和修炼,所以人们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守株待兔"。岳麓书院的箴言说得好:"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志于成人"就是要立志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是治学和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最终追求。而"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正是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2):108-113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为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毗沙门和舍利弗决海,于阗由海子转成桑田;二是地乳王子和耶舍大臣建立于阗国的经过。  相似文献   

10.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4):113-118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 l i 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 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是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三,包括于阗的八大守护神、于阗的八大菩萨、于阗的灵验伽蓝以及于阗二部僧伽持见之情况等。  相似文献   

11.
何谓学究本源?学究本源是指做学问当追本溯源,有本有源。“本”是根本,“源”指源头。本源者,事物产生之根源也。天下万事万物皆有本源,学问亦然。学问本源于何处?有人说本源于六经语孟,有人说本源于宗教经典,有人说本源于马列毛邓。很多学问的确要溯源于六经语孟、宗教经典、马列毛邓,但六经语孟、宗教经典、马列毛邓皆本源于实践。实践的伟力是无穷的,它创造财富,它练就才干,它产生真知。因此,实践才是学问的最终本源。  相似文献   

12.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不断缔构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是我国古代学校的一种。它兴起于中唐,雏型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持续和普及于明、清,流风于当代。至今有1289年的历史,在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均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书院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书院的本质,从中挖掘  相似文献   

13.
文化决定人格的产生、延续及发展。人格是文化的体现和寄托,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力量,是文化追求的目标。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表明:教育应着力于文化的传递、发展和创造,着力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培养,着力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哀牢文化论     
哀牢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怒江中游哀牢国——永昌郡地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它孕育于原始社会晚末期,兴盛于战国至西汉,在东汉至魏晋时代与汉文化逐步融合为永昌文化;它是生衍于横断山垂直环境的立体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渔猎和多种手工业的复合型经济文化,是以濮、越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哀牢夷区经三江走廊和川滇缅印古道,长期与东南亚、西亚、我国西北特别是滇川、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终整合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实现学习中心和体现素养导向的教学法,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法,是各学科教学的共性要求和共同法则。阅读对应于认知输入,思考对应于认知加工,表达对应于认知输出,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本质、本体和核心。“读思达”教学法具有科学性、继承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一种能够帮助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教学法。读、思、达三者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也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基本途径是教学课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师德引领。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大学     
一、学校简史 西北大学,是一所重点高等院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之一。 西北大学创建于1912年。当时,陕西省都督张风翔,深感西北人才缺乏,认为创建西北大学“关系于现时建设”和“关系于将来之建设”,遂于1912年春创建西北大学。  相似文献   

18.
“于”、“以”是西周铜器铭文中使用最多的两个介词,“于”介引处所、时间、主动者、事情的用法是“以”所没有的,而“以”介引共事、原因的用法同样为“于”所不具备。“于”、“以”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省略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尽管两者用法有少量重合之处,但总体说来,“于”和“以”的意义、功能在许多方面相互补足。这种相互补足十分鲜明而突出,是语言系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推动核心价值观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思政课教师不能回避的课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重任务和使命。内化于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掌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心绪是纯净敏感的。他们好奇于天空的颜色,欣喜于雪花的飘落,痴迷于土穴中的蚂蚁,兴奋于掠过天空的飞机,感动于一个鼓励的眼神,落泪于一句无意的指责……这就是孩子天真无忧、坦诚率真的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