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柴光茹 《科学教育》2004,10(3):28-28
日前在锦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研讨会上,锦州市第五中学科学课田教师作了一节题为《植物怎样吸收水分》的观摩课。课上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准备的实验材料是萝卜。田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按教材上的实验过程进行操作,而是先让同学们分组制定实验计划。经过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  相似文献   

2.
这节观摩课的人气特别的旺,教室的后面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者是数学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内容是六年级下学期“认识圆锥”一课。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节观摩课,让我们讨论了两年。同时也争论了两年。参与这次讨论的不仅仅有执教者、听课的教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  相似文献   

3.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三次会议于2008年11月13日~15日在辽宁沈阳(抚顺)召开.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三节观摩课.作为课题组成员,笔者参加了这三节课的听课和课后的研讨活动.其中大连市第九中学某老师的一节概念课“变量与函数”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带给大家不少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听课、看课是学习。但也成了第三只眼睛,旁观者清嘛。因经常听课、看课,放眼现今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即使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原来,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就学学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没什么好上的。第一课时无形中成了单纯的识字教学。没彩头!也有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有幸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几节观摩课,窦老师的教学,是用学生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最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了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窦老师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启示。无穷的语言魅力,点燃求知的火种窦老师的课非常“活”,学生的思维、语言、情绪甚至动作异常活跃。课堂上发出的阵阵笑声、掌声甚至哭声,处处洋溢着真情。她的语言朴实、亲切和自然,时时传达着真情,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热情。窦老师执教《喜鹊》一课,没有和学生见过面。学生对窦老师是陌生的,加之他们到了一百多名教师听课的陌生场所,感…  相似文献   

6.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深圳市教研室在宝安区公明街道举办了小学教学课改研讨活动,分别由公明街道两位老师上了一节一年级上册《猜数游戏》和一节二年级上册《分桃子》的研讨课。与会教师对这两节课议论纷纷,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不少,各方对此评价不一。但之后在市教研室组织的研讨中,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听课评课老师,大家都承认从两节“问题不少”的公开课中学到了不少,有新的收获。那么,两节看似“问题不少”的公开课,何以有如此大的作用?笔者将大家的讨论略为梳理了一下,现罗列出来,供大家思考。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25日下午2点50分,在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观摩教室,随着一首婉转、舒缓的配乐诗拉开了北京市海淀区一节高二英语Unit20Disabilities的研究课的序幕,接着执教老师闫朝霞通过导、输、引、出几个环节,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然后巧妙一收,升华课文主题。听课的外教Rebecca当场竖起大拇指“Excellent!”在课后研讨中,一位101中学的老师说,以前听人大附中的课,感觉人大附中的学生了不起,今天,听十一中的课,觉得十一中的学生有超过之势。这节研究课受到如此好评是有其原因的。这是一节有主题、有思想的英语课,本文拟对这节研究课进行反思,就语…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全国性课程改革现场研讨会上,有一节“优秀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语文观摩课,课题是初二年级的《口语交际·交流格言》。执教的是一位中年女教师,看得出来,她教学基本功很好,课上得也很严谨,课堂上浓郁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涌动着的自信,使我们不得不钦佩老师长期以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陶冶。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有的学生敢于对老师说“不”。学生们带来了好多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自搜集来的格言。虽然教室后面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但大家还是情绪振奋,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像是在等着上演一台满有把握的话剧,丝毫没有一般公开课常…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的状态,于是,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许多老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很少思考让学生“静”下来的策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教学指令是请同学们“踊跃回答”、“积极讨论”,而很少要求学生在回答和讨论之前静静地“沉思”,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回答、这样讨论。在课后反思时,经常听到老师自责地说“这节课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讨论还不够热烈”,而很少听到老师说这节课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如果再充裕些就更好了。  相似文献   

11.
时下,每一所学校都十分重视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每学期都要举行一些示范课、研讨课、观摩课、实验课、汇报课等活动。我校的“一人一节好课”校本研修活动已成为沿袭多年的保留项目,这一活动的开展为所有老师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教师》创刊200期纪念大会暨新生代特级教师观摩课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把“主题教学”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诠释得入木三分,给听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窦老师引领学生凭借本,一步一步地“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3.
一次大型观摩课上,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课,课堂上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很投入。由于老师诱导有方,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最后老师同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齐答:“没有”,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评课时,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同行都十分赞叹特级教师观摩课上精湛的教学艺术,评价十分高。最后只有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表示异议,他说:“如果一节课上完,学生什么问题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节观摩课的人气特别的旺,教室的后面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者是数学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内容是六年级下学期"认识圆锥"一课.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节观摩课,让我们讨论了两年,同时也争论了两年.参与这次讨论的不仅仅有执教者、听课的教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  相似文献   

15.
卫立华 《语文知识》2014,(12):76-77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改观摩课,课题为《变色龙》。教者以“变”为中心,组织了与《皇帝的新装》的比较教学。在这节课里,笔者感受到三个特点鲜明的“变”。 第一“变”:教学内容的连接。在这节课里,教者在引导学生梳理《变色龙》之“变”的现象与本质之后,要求学生以“变”来审视《皇帝的新装》这个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寻找文中涉及“变”与“不变”的人物并挖掘他们“变”与“不变”的社会原因。这种教学将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前后连接起来,起到助推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抓手。  相似文献   

16.
听了知名教师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这节课,引发了听课教师的深思:阅读教学就应该像支老师一样,巧妙设计教学中“动”与“静”相宜的环节,让学生真正体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深情.  相似文献   

17.
张蕾 《河北教育》2007,(5):39-39
县教研室组织作文教学现场观摩课,有位教师以《难忘的一件事》为题进行了一节命题作文课。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这位教师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提示、启发、引导,一切挥洒自如;学生们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讨论热烈,一些听课老师露出了钦佩的微笑。还剩三分之一的时间,到了为体现学生主体精神而设计的让学生练笔的环节,这是演好“压轴戏”的绝好时机,就在这时,猛然问,一位学生起身报告:  相似文献   

18.
按语:2001年4月,由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广西教育学院和&;lt;小学青年教师&;gt;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在研讨会上,由各实验区选送的10节研究课展示了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每节课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的专家和听课的教师、教研员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其中,大家对一节“统计“课的教学讨论得最为精彩、热烈.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的郭恒老师把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本刊将分期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研讨课一堂接着一堂。前些日子,我也参加了本学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执教二年级的《云房子》一课。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充满自信地走进了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听课教师都说我这节课上得“好”,上得“顺”。回到办公室,望着桌上的《语文课程标准》,我心里却是空落落的。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等书认真地读,用心地反思,我发现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很多的不足。[不足之一]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就告诉学生,明天有老师来听课,并且临时规定了几条课堂…  相似文献   

20.
一、要“完美”还是要真实相信在第二会场听课的老师,一定对浙江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有深刻的印象。说这节课“完美”,是因为这节课上得“太顺了”,听到结尾处,在佩服罗老师教学设计的完美、课堂表现的精彩以及学生的出色发挥之余,忽然又生出些许遗憾来,总感觉老师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