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食与美文     
作家大都是美食家,善于享受生活。没有条件时,像曹雪芹的“举家食粥酒常赊”,也能对付;若条件许可,那一定不会在嘴上亏待自己。袁枚、李渔、林语堂、梁实秋等,都有专门写关食的著作。美食方能换来美文,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纵观林语堂一生的述与生活,自由已成为其所有思想的内核。它以各种面目或明显或潜藏的存在于林语堂的人理想中,所谓别人眼里或自己笔下的“中庸”、“闲适”、“幽默”、“性灵”等说法无不包含于自由这一概念里。在上个世纪“风沙扑面,豺狼挡道”的三四十年代,抑或在国外有着巨大创作成就的几十年里,自由是原则,也是武器。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所倡之幽默,既是一种自由、活泼、意味隽永的行文风格,又是一种笑对挫折烦恼、化解矛盾、舒展心灵的人生态度,更是透视现代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林语堂幽默对当时教育弊端的深刻透视和全面曝光,主要得力于林语堂视幽默为观照、品评人生的西洋镜的观点。同时,还与林语堂幽默之来源、生成和功能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林语堂在小品文的理论表述和创作实践中标举“个人笔调”,一时间颇有影响。然而,“个人笔调”并非如林语堂自己所说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文本策略。他通过将“个人笔调”从具体的内容和对象中剥离出来,成为纯粹形式层面上的“笔调”,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无所不在的而且也是抽象的创作主体(“个人”)得以被建构起来。这个空洞和高度抽象化的创作主体,因此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也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评"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艺观。他们自由主义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供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学的高品位,其观点有合理性。即使有些主张存在偏颇,但这种偏颇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价值不应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6.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推出的《袁枚全集》,收集了清代文坛巨子袁枚一生的著述,是袁枚所有著述的首次结集出版。袁枚的著作丰博精深,文、论、史、小说、艺术、饮食文化等都有涉及,尤其是其诗作和诗论的成就,不仅使他取得了总领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于《书坊刻诗话》中,指袁枚《随园诗话》中所言与画家童钰的生死交谊为诬。然而章氏于袁枚不同,文集中除此之外,绝无提及童钰处;袁枚诗文则有多篇纪念童钰,感情深挚,细节分明,不似章氏于事情多推断、猜测之词。就交往而论,章氏与童钰为同乡,但生平绝少交集,其知童钰,惟赖史家邵晋涵;袁枚戚友多人与童钰交往密切,童钰去世前八年,且有信致袁枚。就性情、志趣论,章氏与自然、诗歌、绘画无缘,经世思想浓重,保守自大;袁、童泽均爱梅、爱诗,性情恬淡、放达,可谓志趣相投。章氏因忌妒敌视袁枚,指袁枚伪造故实,实则是他自己昧于事实而妄言。章氏力倡“史德”之说,此处可谓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8.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性灵说”诗论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袁枚诗论在乾嘉时期、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以更科学的方法、更进步的世界观去分析、评价袁枚及其诗论。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作为国内幽默文学的创作者,不仅拥有"幽默大师"的称号,还是沟通中西幽默观的桥梁之一。林语堂的幽默观以独立自由的思想为基础、以超越与宽容的胸怀为原则、以自然闲适的情愫为归宿,对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和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与沈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的人生观等方面。另外,独抒己见、善写生活琐屑、亲近自然、体察物性、笔调从容平淡,这也是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浮生六记>作者的爱人陈芸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林语堂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了解到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游戏精神是林语堂人生智慧的一种独到的体现。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的游戏精神表现出两个不同层面:一是执着于快乐体验而沉浸于人生;一是保持快乐的心性而超然于物外。以这种游戏精神为根基,林语堂建造了一座尘世里的天堂。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不仅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作家,还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东西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理解,也表现在他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林语堂倡导以自由、快乐和优雅为主旨的“游戏的艺术观”,对东西方艺术的优劣长短也给予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并试图对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期达到一种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世界性艺术。当然,对于如何达成这一融会的途径,林语堂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设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比起建设社会的功德,林语堂更关心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他的解读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暗合着,成就了《苏东坡传》被读者喜爱和流传社会的一个助缘,同时也构成了对历史真实的某种偏离。  相似文献   

16.
从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入手解读林语堂的“一捆矛盾”,认为林的一生其实并不矛盾,他将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兼收并蓄,以“中庸”为主线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复杂而和谐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一代大家林语堂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更是一位美学文化大师。林语堂用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自己本真的美学思想。其本真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热爱生命、幽默人生、中庸豁达、艺术游戏为主的本真美学,这种本真美学思想背后有着深厚的东西方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对于道家文化,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采取的是忽略、否定、批判和贬斥的态度,林语堂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他纵其一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讨和翻译道家经典,在其著述中随处可见道家语句,他对道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林语堂深受道家文化精神的熏染,这包括归于自然和天地大道、柔弱的女性美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等方面。当然,林语堂对于道家文化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林语堂等人的倡导,晚明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走上了历史舞台。鲁迅认为袁宏道提高了小说、戏曲和传奇的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是有特定的价值和地位的,同时他还认为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文人。但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得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袁宏道以及小品文的态度是不同的:五四时期的倡导,三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批评,以及同是在三十年代对小品文的希望和要求。从中我们看到鲁迅评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更从中看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态度。鲁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我们建立了科学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与徐志摩并非亲密朋友,他们互相谈及和评价的字亦不多。不过,在有限的几处,林语堂对徐志摩却给予极高的评价。在林语堂眼里,徐志摩是个天才,人品与品俱佳,同时又是个可爱人物。林语堂与徐志摩在绅士风度、悲剧式的生命体验、性灵与浪漫等方面比较相似和接近,这是他们获得成功和感应的关键;但因性情和人生观之差异,他们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遭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