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刘旸 《中学教与学》2002,(12):24-25
众所周知 ,语言的产生是口语在先 ,书面语在后。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必须首先从“听”开始 ,“听”的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 ,甚至影响到整个英语学习的成败。可见 ,“听”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从近几年中考题目的分析来看 ,听力理解题型的难度越来越大 ,而且比重也越来越大。那种只靠“背题 ,背答案”的方法 ,已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如何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听力能力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大课题。1 培养对听力的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只有感兴趣的东西 ,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并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  相似文献   

2.
在中考英语听力测试题中,短文听力测试题是较深层次的题目。由于听力材料相对较长,信息较多,往往考生感到棘手,也是听力考试的难点所在。考生如何做好这类题目,现简单谈谈其试题的应试技巧。  相似文献   

3.
在中考英语听力测试题中,短文听力测试题是较深层次的题目。由于听力材料相对较长,信息较多,往往考生感到棘手,也是听力考试的难点所在。考生如何做好这类题目,现简单谈谈其试题的应试技巧。  相似文献   

4.
杜凤进 《考试周刊》2011,(85):10-10
从2011年高考江苏卷不难看出,英语阅读理解题的难度在进一步加大。语篇长,词汇量多,信息量大,因此对考生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阅读理解的解题误区分析着手,提出教师应用“听力法”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巧做听力题     
听力题是同学们感到比较头痛的题型之一。中考听力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单句理解、图形理解、对话理解、短文理解和信息转换。要想做好听力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紧张的心理。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同时努力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若遇到生词不必紧张,因为个别的生词一般不会影响对整个句子或语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听力理解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干扰因素常常造成部分信息丢失,影响了听力理解的效果,而语言固有的冗余信息又为成功的听力理解提供了条件.掌握和了解英语中的冗余信息对英语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和听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高考英语听力试题从听的角度测试考生接受语言,尤其是掌握并获取语言交流中核心信息的能力。它由第一节单项听力(第1-5段,每段材料仅读一遍)和第二节整体听力(第6~10段,每段材料读两遍)两部分组成。单项听力对话材料简短,语言信息量小,所设问题大部分都为直接性的表层理解题,同学们往往通过认真读题,捕捉听力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即能找到正确答案。而整体听力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语文考试命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常有测试学生听力水平的题目.这说明学生听力的训练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学的重视。但笔者从各年段一次次检测的结果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对简单的听力测试题完成得较好.如听完短文后.按原文内容填空的题目得分较高。而那些需要对所听材料加以分析理解后进行评价的听辨类题目.不少学生要么抓不准内容的关键处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9.
信息获得最新研究表明。人脑75%的信息来自听,其次为读和看。从高考试题看,听力在高考中是举足轻重的,听力占30分,比重大,是试题的第一大题,听力测试感觉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后面考试的发挥。近几年来高考英语听力的难度在逐步加大,其中对细节题的考查力度也在逐年增加。同学们普遍感觉到听力题不再是轻易拿分的题型了,甚至有些同学每次都因听力不好而大量失分,继而影响英语全卷成绩。在此仅对同学们在做听力时的一些技能技巧作些拾零,以期对大家的听力提高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信息获得最新研究表明,人脑75%的信息来自听,其次为读和看。从高考试题看,听力在高考中是举足轻重的,听力占30分,比重大,是试题的第1大题,听力测试感觉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后面考试的发挥。近几年来高考英语听力的难度在稳步加大,其中对细节题的考查力度也在逐年增加。同学们普遍感觉到听力题不再是轻易拿分的题型了,甚至有些同学每次都因听力不好而大量失分,继而影响英语全卷成绩。在此仅对同学们在做听力时的一些技能技巧作些提示,以期对大家的听力提高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短信息语言的仿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短信息采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方式,仿拟修辞格就是常用的一种。仿拟是仿照现成的词语或别人的话语,造出类似的词语或话语。短信息常用的仿拟类型有词句仿拟和文体仿拟。这种修辞方式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新颖时尚、讽刺尖锐。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垃圾短信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危害,探讨了过滤垃圾短信的分类方法,指出开发出更加有效的分类方法是目前研究者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时尚与冲突——大学生“手机短信”现象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手机短信在大学校园中日渐风靡,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样式。之所以如此,这同短信费用的低廉、内容的丰富、表达的便捷,以及青年大学生交往欲求的强烈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校园手机短信也在内容和效果等方面衍生出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与原先的信息传递这一基本功用大大背离。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对听力中的各种信息进行解码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人脑的认知模式和合理的想象建立起不同类型的信息图式,对听力信息进行加工、梳理、联想、匹配和判定,从而达到提高听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反转是一种技法,有不少整蛊短信运用反转技法来编写,即短信语段在看似理所当然中制造出人意料的东西,通过“逆差”反转出趣味来。短信反转技法有利用指示代词、词语别解、语词重复、利用多义词、利用谐音、运用排比、表明出错、刨设剧情等多种类型。短信反转是引人发笑的媒介,其机制在于心理期待的突然跌落。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云储流在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资源投入、促进系统稳定的同时,加大了隐私侵权与安全储流等风险,迫切需要通过法定所涉个人信息的范围、构筑教育信息移转与内部监管机制、统一云服务协议必备条款、确立数据权人明示同意规则、建立完备的侵权责任制度、改进云服务提供商的安保屏障并提高教育机构及利益相关者的认知水平等应对策略,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云储流环境,推动教育信息化、产业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如何交际,而交际风格又是一种文化的价值观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本文主要讨论东西方文化在传递"不中听"信息(比如,反映问题,传达坏消息,表示拒绝等)时所表现出的方式上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支配力量-价值观的差异,从而阐明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只有全面把握对方的价值准则和思维模式,选择恰当的交际方式,才能达到成功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Students' personal theories about education change as students gather new evidence about intelligenc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college instructors' play a role in changing students' personal theories with the messages professors send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N = 162) and instructors (N = 15) of undergraduate-level math and science summer courses completed surveys assessing personal theories about education and the frequency of message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beliefs. Multilevel models found that both between-class and within-class differences in reported messages corresponded with students' personal beliefs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Instructors' personal theories were generally not predictive of students' personal theories, and students' initial personal theories predicted the messages they remembered hearing.  相似文献   

19.
"零度"和"偏离"是修辞学的重要概念,已存在于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之中。从手机短信的语言世界来看,主要是语音、语汇、语义、语法、语体等各种层级结构中均存在着偏离。  相似文献   

20.
手机短信是新近出现的一股语言科技潮流。它具有移动性好、收发便捷、趣味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所以迅速被广大手机用户所接受,成为近年来社会上一道独特的现代文化景观。手机文学短信这一新兴俗文学样式,运用自古有之的各种语音修辞手段,在给我们提供最简单的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音乐之美,让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感受到了中国现代汉语的语音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