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年前的春天,出版界曾经有过一场关于学术出版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学术出版,春天还有多远".我当时对此表示比较悲观,学术出版的春天还很远.  相似文献   

2.
一年前的春天,出版界曾经有过一场关于学术出版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学术出版,春天还有多远".我当时就表示说,本人对此比较悲观,自以为学术出版的春天还很远.春天虽远,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放弃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在《中国图书商报》撰文说:学术出版集中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永不枯竭的好奇和探索,正是这些成果代表和推动着科学和文明的发展,这也恰恰是“出版”最原始的初衷——传播新知。从这个角度说,学术出版是无可取代的。近年来,关于学术出版的种种讨论,春天也好,尴尬也好,危机也罢,一方面说明学术出版确实遭遇了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在《中国图书商报》撰文说:学术出版集中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永不枯竭的好奇和探索,正是这些成果代表和推动着科学和文明的发展,这也恰恰是“出版”最原始的初衷——传播新知。从这个角度说,学术出版是无可取代的。近年来,关于学术出版的种种讨论,春天也好,尴尬也好,危机也罢,一方面说明学术出版确实遭遇了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5.
2006年上半年,"学术出版的春天还有多远?"这个疑问句引起了出版界的思考.而一句"须重拾人文精神,学术出版春天还很远",更是透露了出版人的些许失落与无奈.人文学术出版究竟有什么样的前景?我认为,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不能总是抱着一种文化理想主义的眼光,必须基于对产业的理性分析.这里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人文学术图书编辑出版的经验,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朱杰人在《学术出版的策略》(载于《大学出版》2007年第四期)一文中谈到,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出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人们因此就谈论学术出版的春天还为时尚早。他为此提出三个理由。其一,我们无法否认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也不得不承认有太多的功利性东西在左右着出版行业.一些出版商对书的价值判断已完全丧失了学术的、人文的、科学的和社会的起码标准,  相似文献   

7.
从推动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拓展市场角度,本文提出学术出版大众化的现实性,认为学术出版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和要求。此外,笔者还讨论了学术出版大众化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学术出版大众化的背景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学术出版编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挑战以及发展机遇。若想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术出版编辑,就需要将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争取具备更强的工作水平。因此,本文将以新时代作为背景,分析学术出版与学术编辑的现状与发展,讨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术出版编辑,并以此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实践,从理论层面针对学术出版编辑进行相关探究与讨论,旨在对实际工作开展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越来越多优秀的学术出版编辑能够得到培养并任用。并且,学术出版编辑面临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将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可以更好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了解学术图书馆对新的出版环境的感知和应对情况以及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现状,分析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潜在动力和优势条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证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过程]首先介绍学术图书馆在促进学术交流中所承担的角色与使命,分析学术出版的功能作用;讨论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潜在效益。继之,主要选取分别代表开放存取期刊、仓储和图书的DOAJ、OPenDOAR、DOAB作为开放存取出版现状的调研对象,选择ARL和SPARC研究图书馆出版服务相关报告并调研图书馆出版联盟,以了解国内外学术图书馆的出版服务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总结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所具备的内容资源、技术平台、用户、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并简要讨论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结果/结论]总结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动因和条件以及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并相应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迎接科技出版的春天──祝贺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召开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我国科技出版界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期盼着全国科技出版工作会议的召开,希望它能像全国科技大会一样,为科技出版带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当前,我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相似文献   

11.
高雁 《出版参考》2017,(9):45-46
在学术出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培育一支合格的学术图书编辑队伍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讨论学术图书编辑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如何培育一支合格的学术图书编辑队伍,以期为提高学术出版质量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2.
现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纸质版学术专著仍旧是美国大学人文社科年轻教师晋升的唯一标准,但是,学术专著销售册数却在逐年下降,大学出版社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独自承担学术专著的出版费用。缓解学术专著出版危机只能寻求外部的资助。美国大学出版社开始借鉴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希望大学和科研资助机构为学术专著支付出版费用。学术专著出版模式转向开放获取,本文探讨了两个重要问题:美国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多少学术专著?出版一部学术专著需要多少钱?  相似文献   

13.
严峰 《出版广角》2023,(8):45-50
全国出版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使学术共同体再次受到关注,对大学出版社来说,出版优秀的学术著作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的参与和支持。结合复旦大学出版社具体出版实践,从政治导向、内容筛选、学术质量、人文学科评价、海外输出、提升编辑队伍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阐述学术共同体在出版中的重要作用,以期推动大学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剑英 《出版参考》2016,(12):11-12
与其他出版领域相比,学术出版更需要倡导工匠精神,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编辑,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术出版担负着积累和传播人类思想创新成果的使命,学术著作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因此学术出版编辑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没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无法跟踪学术发展的动态,策划好的选题,也无法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把关,提出好的修改意见,指出书稿中的错误和不足.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对理论工作者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学术出版业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出学术精品.只有打造出精品,才能把握住这一机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在学术出版与传播机制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学术出版素养成为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技能。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有一定成功经验,能够为中国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以美国排名前10位的高校图书馆和中国4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这些图书馆开展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实践进行调查,主要从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美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异同。[结果/结论]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启示是:深化教育合作,促进学术出版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兼顾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针对学术出版需求,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我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的学术资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学术期刊、数据库和研究资料、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出版信息、学人介绍、热点问题讨论、研究生培养、学术资源链接等内容,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渴盼汉语学术的崛起——刘东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春天,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刘东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辑刊,甫一问世,便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普遍的关注和好评。在《中国学术》的稿约中,陈述了提升我国人文及社科的研究水准、推展汉语世界的学术成就的宗旨。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学术》的编刊思想及辑刊目前的情况。本刊特约记者张戟采访了主编刘东先生。  相似文献   

18.
初期美国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是为本校教师出版研究成果,后来大学出版社偏离了这个原始的使命,从出版本校教师研究成果转移到出版所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本校教师的图书占大学出版社出版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小。美国大学要求人文社科专业的年轻教师必须出版一本学术专著才能获得终身教职,出版学术专著是美国大学出版社的主要业务。学术专著的市场主要是大学图书馆,但是大学图书馆的经费大部分用于期刊订阅,购买学术专著的数量越来越少。大学出版社的学术专著出版陷入危机。  相似文献   

19.
任娜 《采.写.编》2023,(6):125-127
在全球学术资源共享发展的今天,地方出版社在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坚持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发展地方学术资源、促进中国学术的传播和发展,如何践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学术出版的发展变得愈加重要,也愈加迫切。本文结合国家有关出版政策规定提出了加强学术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地方出版社学术出版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地方出版社学术出版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也许对出版界来说,用“爱恨交织”这个词来形容学术出版一点也不为过。一方面,出版社对于学术出版心向往之,希望通过学术出版提升自身的品质与品牌,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与积累的职能和使命;而另一方面,学术出版又由于专业性强、受众面窄、市场需求小等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与经济效益的脱节甚至背离。这些使得大多数的出版社在面对学术出版时,都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学术出版究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还是肥美诱人、可以大快朵颐的“盛宴”?本期观察承接上期的专家采访,请国内几家有经验的学术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的有关人士谈了自己的看法。下期,我们还将请专家就学术出版中的学术普及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