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是指由邸吏向地方传达朝政的官方文书"报告"或"情报"总称[1].有时也叫"朝报"、"杂报"、"条报"、"邸抄"、"阁钞"、"进奏院状报"、"状"、"报状"、"京报"等.邸报的主要内容为皇帝谕旨、谕书,朝廷的法令、公报,臣僚的奏章和官吏任免、奖罚情况等官方文书.  相似文献   

2.
略论《万历邸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历邸钞》一书,系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按原抄件影印出版(1968年版),因它抄录于邸报,故曰“邸钞”;又因其邸报出于明朝万历年间,故统称为“万历邸钞”。书中邸钞的消息报道始于万历元年正月,止于万历四十五年六月。万历皇帝总共在位48年,也就是说仅差三年就可得到万历一朝的全部邸钞。据粗略统计,万历邸钞总共有45.27万  相似文献   

3.
周韬 《新闻爱好者》2004,1(7):36-37
新闻舆论管理是国家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能体现新闻管理水平的,是要有一套适合国情的新闻法制体系。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的新闻传播机构分为官报和民间报纸。官报主要是政府设立的官报房出版的邸钞,官报的发行,要经过三个环节:通政使司、六科和提塘。通政使司收受官僚题奏。明降谕旨和经皇帝允许下发的臣僚题奏,送达六科,由六科公开发抄,再由各省在京提塘抄录传送到各地。  相似文献   

4.
清代军机处,是清王朝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设立的一个中枢机构。初设时名“军机房”,雍正十年,颁“办理军机”银印,改名“办理军机事务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点。 但是,在较长的时期内,一些官私著述不承认它是国家的正式机构(直至嘉庆朝修《会典》时,才将军机处叙入)。笔者参加过军机处遗存档案的整理,拟对这一机构的设立、职掌、性质以及它在清王朝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诸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这里发表的是醇亲王奕譞在光绪六年及光绪十四、十五两年的部份信函。光绪六年的是两封致李鸿章信函底稿,选自“醇亲王府档案”,原无年月日,据信中提及“曾星使远赴异域”一事,似指曾纪泽光绪六年正月奉命使俄交涉伊犁之事;“球案”应指是年十月李鸿章与日本谈判琉球之事。据此,我们推断此两封信的时间应为光绪六年。其光绪十四、十五两年信函,选自军机处档案。原档上标有“醇亲王来信钞存”字样,当是奕譞致军机处信函的抄件。这些信函的内容对于研究清代末年政事及奕譞个人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整理发表。  相似文献   

6.
报海趣闻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中外新闻学学者公认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我国古代的邸报。在我国一些古代文献中,邸报也被称为邸钞、邸抄、阁钞、朝报、杂报、条报、钞报、状报、状、报状、除目、进奏院状、宫门钞、辕门钞、塘报、京报等。邸报是我国古代封建宫廷发行的官报。邸报的内容大致有:皇帝的起居言行和上谕、朝旨、诏书、法令,皇室动态,封建官吏的升黜,任免、赏罚、褒奖、贬斥等方面的消息,各级官吏的章奏疏表,偶尔也登载一些社会轶闻。邸报的读者最初是各级官吏,以后扩大到一般的文人墨客。据新闻史学者研究,我国邸报的出现不晚于唐朝唐…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邸报也被称作“邸钞”、“阁钞”、“朝报”、“杂报”、“条报”、“除目”、“状”、“状报”、“报状”或“京报”。邸报由“邸吏”负责传发 ,因此得名。唐朝时已经有了邸报。此后宋、元、明、清各朝均发行邸报。唐朝邸报由各地派驻京城的邸务留后使负责传发 ,唐末人孙可之《经纬集》中有记述《开元杂报》的材料 ,是关于邸报的较详细的记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 777) ,邸务留后使改称进奏院管辖 ,每日、每五日、每十日或一月发邸报一次。元朝由通政院、明朝由通政司负责发行邸报 ,清初邸报由内阁发布。邸报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军机处是中国君主专制发展登峰造极的产物,它伴随着清皇朝的盛衰经历了一百八十余年的沧桑岁月,是清代皇帝之下最为重要的辅政机关。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军机大臣赞襄皇帝处理军国大政,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负责军机处日常具体工作,其中包括中枢机要档案的记载、保管、缮修(整理)、查考(利用)。  相似文献   

9.
王澈 《历史档案》2005,(4):F0003-F0003
上谕是皇帝向官员和民众发布的命令。据《清会典》记载,“特降者为谕”,“因所奏请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清入关后,雍正朝以前,上谕由内三院、内阁、南书房草拟。自雍正朝起,上谕均由军机处起草,分为明发和廷寄两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全宗中,有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两个文种。朱批奏折是清朝官员上呈皇帝的原件,录副奏折是军机处照朱批奏折謄写件,为朱折副本。我们在阅读录副奏折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在奏折末尾录有朱批内容,一是在奏折末尾出现“×××年×月×日奉朱批钦此”字句,朱批内容空而不录。同样是录副奏折,为何有些录有朱批内容,有些则空而不录呢?这是否是军机处謄录时疏忽所致?不是的。通过多次摸索探究,即尽量找同日的朱批奏折与录副奏折相校,或查阅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凡不录朱批之处,乃为“另有旨”或“即有旨”。 清代官员呈递奏折,均要由清帝亲阅,阅后在奏折(片)末尾留下批示,谓之朱批。对于清帝在奏折末尾朱批内容的形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清帝阅后表示阅过,知晓或要有关部门研究了解。如“阅”、“览”、“是”,“知道了”,“该部知道”、“该部议奏”等,用词极简。第二类是清帝表示对奏折上报内容的具体意见,赞成、否定或其他。用语一般要十几字、几十字,个别也有数百或上千字不等。第三类则是清帝对奏请内容事关重要,有必要单独颁发谕旨,即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宋初,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新闻与传播的机构“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共所编发的邸报发挥了发布传播新闻的重要作用。一进奏院的名称源于唐代。唐代代宗以前,各藩镇驻中央的办事处称“邸”,后来改称为“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务留后院”。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又改为“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①,有时仍称“留邸”或“邸”②,负责人简称“进奏官”,俗称邸官、邸使或邸吏。进奏官最初不少是藩镇留在京都的质子,后来换为亲信将领,他们不受朝廷管辖,可以随时入…  相似文献   

12.
清代部分 一、邸报--最早的报纸中国古代封建官报的通称.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它有时也被别称为邸抄、邸钞、阁钞、杂报、朝报、京报、进奏院状、报状和除目.邸报起始于唐朝,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  相似文献   

13.
光绪十年三月,恭亲王奕訢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而被罢值军机处,同月十四日军机处奉“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之谕,从此奕譞参与清廷军机大事。光绪十一年九月奕譞又奉命总理海军事务。这里发表的是军机处抄存的奕譞于光绪十一、十二两年致军机处的部份信函。表明了他对当时一些重大政务的处理意见。这些信函当时大都经军机大臣递送内廷,说明他的意见对清政府在实际处理政务中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我们认为这些信函的公布,除可以作为研究清廷政事作参考外,对研究奕譞本人也不失为较好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了清朝皇帝的大量上谕,对于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中的三篇上谕都是关于洋务运动的,这三篇上谕各有特点。第一篇上谕是“军机大臣字寄”,属于“寄信谕旨”,其中一句“各省将军督抚府尹等一体查照”,说明发文对象是“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这篇上谕的主要内容是咸丰皇帝命令恭亲王奕为英国人李泰国发放执照。李泰国是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咸丰皇帝下令李泰国帮办税务并要求各省提供便利,可见在办理洋务上清政府对洋人的倚重。第二篇和第三篇上谕的内容都是关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其中第二篇是“寄信谕旨”而且是“密寄”,第三篇则是“内阁奉上谕”,是广而告之的内容。这两篇上谕中都具体列出了办理洋务的内容,包括从八旗子弟中选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收取关税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发生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乾隆朝上谕档》,已由档案出版社影印出版。此书是根据该馆所藏军机处全宗乾隆时期的《上谕档》编辑而成,16开本,双栏影印,共18册,每册1000页左右。上谕在清代是皇帝发布的日常政令,是最高级的下行文书之一,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作用,是进行统治的得力工具。该馆所珍藏的《上谕档》,是军机处在上谕原件封发之前,为存档备查逐日逐件抄录,逐月为册而形成的。其原件归受谕令官员,不再退回。其底稿、草稿,又由军机处每日值  相似文献   

16.
<正>诏书是皇帝专用的命令文书之一,凡重大政事颁告天下的命令称为诏(诏书)。即位诏书是皇帝即位时颁布的诏书。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王公大臣近侍举哀毕,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导引,奉大行皇帝黄舆还宫。寅刻,弘历进入皇宫。内侍将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秘密立储匣取下,在弘历、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原任大学士鄂尔泰面前打开封函。该封函写于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为避免皇位继承之争,亲书谕旨,立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密封后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清代皇帝后妃为题材的所谓清宫戏风行荧屏,生活在21世纪的观众,借助现代化的媒体,过了一把“人间帝王家”的干瘾。人们在熟悉了“朕”、“万岁爷”、“大人”这一类称呼的同时,对君臣朝廷之间的路数也略知一二。看戏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上折”“递个折子”这样的话。这个“折”、“折子”便是奏折。奏折是当时大臣与皇帝沟通的一条最重要的渠道,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官员而言,上一趟京师朝见皇上是桩很难的事。于是,一年到头大量的要政大事便通过奏折来禀报,并按照朝廷对奏折的批复来办事行政。同时,奏折也是臣工与皇上感情联络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报——邸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出版史料》2005,(3):124-125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是西汉时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后来作为地方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是地方和中央之间沟通信息、传播信息的联络机构。由邸吏向地方传达朝政的“报告”或“情报”,这些官方文书(“报告”或“情报”)就称为“邸报”。西汉时的邸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官方文书发布制度,只是供地方机关长官及其幕僚阅读与了解,唐以后才逐渐成为政府的公报,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是我国官报的雏形。邸报不是一个报的专名,而是中国古代封建官报的通称,是封建王朝传知朝政和地方官员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有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报刊的业务演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化报纸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中国长期处在封建制度的统治之下,落后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彼此缺少联系,没有感到对新闻的迫切需求.封建王朝不给人民以言论出版自由,它自己也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统治.到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还没产生出版近代化报纸的需要.不过,中国很早就有邸报了.一说始于汉代,难以证实,唐有邸报是可信的.这种"报"原由官方机构编发,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允许民间报房印行,称为京报(也通称邸报、邸抄).邸报、京报的内容大抵为宫廷动态、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之属,类似官方文件汇编.据有人考证:明末曾有京报刊登过出报人自撰的社会新闻.这一情况表明,很久以前,就有人作过使京报突破官文书性质的尝试.但是,刊载谕旨疏奏以外的新闻稿,只  相似文献   

20.
邸报的发展 邸报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因为由地方政府派驻首都的“邸吏”负责传发,故称“邸报”.在有些古代文献中,邸报也被称为“邸抄”“朝报”“杂报”等.汉朝已经有邸,但正式发行邸报是唐朝以后.唐朝邸事称“邸务留后使”,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长安,负责呈进章奏和通报消息.以后发展出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明崇祯年间开始有活字版印本.清代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这些都可视为古代报纸.清末,近代报纸出现,逐渐代替邸报.明代邸报的编辑发行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和提塘三个机构.其中,通政司是一个沟通内廷与外廷、皇帝与臣民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掌管章疏、封驳之事.①百官章奏除了极少部分由宦官和鸿胪寺官员代收外,绝大部分由通政司递进.“凡六科每日接到各衙门题奏,逐一抄写成册,五日一送内阁,以备编纂”,书成之后,“俱经通政司转行”.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