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说明文     
(一)迷雾探踪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的时候,大家肯定能看到锅上方总是有雾气产生,大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指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它们中间就有一个过渡区域,这一过渡区域被称为"锋"。锋近地面的宽度只有几十千米,到高层虽可达到200千米~400千米,但相对两侧数千米的冷暖气团来说,这个过渡区域相当狭小,恰似一薄面,故而人们又称锋为锋面。锋面一侧的暖气团因温度高、气压低、密度小,位于锋面的上部,冷气团则温度低、气压高、密度大,位于下部。由于锋面有坡度,冷暖空气交绥,暖空气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空气绝热上升,水汽凝结,易形成云雨天气。又因锋面是各种气象要素水平差异较大地区,能量集中,所以,锋是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目前,关于锋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结构状况,可以分为下列4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第二种是按照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分类,从北到南分为(北半球):北极(冰洋)锋、温带锋(极锋)、热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1983年9月24日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指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的可能触发条件,对今后预报此类强对流天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龙卷风大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团中。那里空气剧烈地抖动,导致上下温度相差过大,冷空气急剧下降,热空气迅速上升,上下层空气快速对流,在空中形成小旋涡,近地面几十米厚的一薄层空气  相似文献   

6.
强台风     
袁文良 《老年教育》2013,(11):47-47
强台风(STY)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15级(41.5~50.9米/秒)的热带气旋。当强台风继续加强,会成为超强台风,如果强台风的强度减弱,会成为台风。强台风给广大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强台风也同时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强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983年3月25~27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背景位势运动,指出散度、散度风、热成风散度和散度风动能及其时间变化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春末夏初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如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恶劣天气。我校师生组织研究小组对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及成因进行了探究,应用高中物理竞赛中的热力学知识对强对流天气形成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对研究性探究活动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教学》2005,(12):56-56
<正> 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凝结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秋冬季节,由于北方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经常在我国大陆交绥,在其交界处极易出现雨雾蒙蒙的天气。雾像一把“双刃剑”,于无声处给人们带来不少危害。雾是交通运输的“无情杀手”。出现浓雾时,眼前白茫茫,能见度很差,有时只能看到几米、几十米远的地方,使近地面阴霾低沉,视野模糊不清,这样的大雾,对高速公路来说,被称为无情杀手一点也不过分。据统计,高速公路上因雾等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大约占总事故的1/4左右。对于航空,更是如此,为了旅客安全,遇有大雾天气,不得不关闭机场。据历史资料统计,国内航班因雾影响而不能正常起降的  相似文献   

10.
台风是在热带海洋上所形成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形成原因涉及到了很多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并且台风的移动速度快,移动路径难以预测.虽然台风会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春末夏初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如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恶劣天气.我校师生组织研究小组对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及成因进行了探究,应用高中物理竞赛中的热力学知识对强对流天气形成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对研究性探究活动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杨骏 《老年教育》2011,(7):47-47
近来肆虐美国南部地区的强风暴天气,为数十年来罕见,本次强风暴的主角是龙卷风。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下因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常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其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每秒100米到200米,最高甚至达到300米,这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其破坏性极强。  相似文献   

13.
红晃 《小读者》2011,(7):50-50
气压是指地球上空气柱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压力。一个地方的气压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当气压降低时,天气阴雨,气压升高时,天气转晴。气压发生变化有许多原因。其中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震及海啸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下面以此为背景材料解析几例与之相关的理综试题.  相似文献   

15.
王善锋  成建 《物理教师》2008,29(6):36-37
大风、扬尘、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对人类社会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应用物理知识可以了解这些强对流天气的破坏程度,从而知道采取防护措施的必要性.这些强对流天气所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以流体为主的,只要合理构筑研究对象,恰当应用规律,就会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震及海啸目前已经造成十多万人死亡,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下面以此为背景材料,解析几例与之相关的理综试题。  相似文献   

17.
一、真题呈现(2011年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1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相似文献   

18.
几何位置资源航天器相对于地球表面的高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人站在地面上,即使天气再好,视野再开阔,目力所及也就是几十千米;乘飞机能看到至多是方圆数百公里的地方。而在离地球200千米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可以看到14%的地球表面,在距地面35786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的航天器,则可以观察到42%的地球表面。这种几何位置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今天,人类发射到这一高度的通信卫星,其气象、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各种服务,给信息社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9.
王振华 《考试》2014,(4):28-33
<正>一、有关天气知识的准备学天气系统当然要知道什么是天气或天气现象。高中阶段我们主要研究的天气现象包括气温、风、阴晴、降水等。1.气温与气温变化气温指大气温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近地面气温(是距地面1.5米的百叶箱中的气温)。气温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静止空气的气温变化,二是运动空气的气温变化。近地面静止空气的气温变化主要与地面温度变化有关,而地面温度变化与太阳高度有关。一日内,日出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地面温度升高,气温也升高,太阳高度正午达到最大值,地面温度滞后1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值,气温再滞后1小时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再日出前后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20.
一、建模---整合知识内容,初步构建
  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它在水平方向上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到三、四千千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