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叩问人生     
以前读爱因斯坦的传记,看到有人问他,人为什么而活?爱因斯坦回答:"追问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的。"当时对此深感疑惑,不知道这位大科学家为啥这么说。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都在心里问过自己,可是有多少人说得清,人究竟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我超越是人的生存本性。生活意义的超越是自我超越的基本涵义。自我超越的可能存在于人的两重化结构之中。引导人的自我超越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我可能是什么"是教育要促使人永远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良心的召回是当代教育所面对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3.
"模拟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亮 《华章》2010,(25)
"模拟课堂"对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有"单兵作战式"和"小组合作武"两种,本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指出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意义疗法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心理疗法,被称为"第三维也纳心理治疗学派",它关注人的"存在的意义"和"求意义的意志",同时对存在的挫折、苦难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阐释,为分析与治疗大学生学习倦怠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对这个故事后人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庄子的本意是用它来说明有关养生的道理的,这应该不是问题。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的宗旨,即养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生物学意义的,保养身体让身体健康强壮,延年益寿;一是社会学意义的,即讲究立身处世之道,让自己没有烦恼,活得快乐逍遥。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评点,蕴含了深刻的解释学思想。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中还是存在于读者的理解中,读者能否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都是金圣叹在评点中思考过的问题。在金圣叹那里,人都有"至诚之性",读者应当能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但由于作者创作情境和读者理解境域的复杂性,重建作者创作意图在实际上又是不可能的,也是无从判断的。面对这一困惑,金圣叹提出,读者要"眼照古人",以自己的理解去迎合作者的意图,"与古人捉笔一刹那顷精神,融成水乳"。  相似文献   

7.
许崇麒 《辅导员》2011,(9):41-42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疑惑的事情有更透彻的了解,每个人都渴望揭开未知世界的面纱。而人的这一天生"气质"体现到思维的活动上便是:不断提出问题(即质疑)——论证论据——得出结论——检验与应用的过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人类正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不断创新、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学,即用意义治疗,他的理论不仅为了帮助受痛苦折磨的病人,更是为了所有希望主宰自己生命的人。弗兰克尔站在维也纳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吸取存在主义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但对于这个在国际上广受欢迎的治疗理论,国内对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介绍不多。文章着重就弗兰克尔关于完整人性的自我以及如何帮助寻找意义的论述作论讨,以促进对意义分析的了解和传播。旨在揭示一个信念:人类有反省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性问题,亚里士多德有三个著名的论断,"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动物".这三个论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深刻而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它,对于我们寻求"什么是教育?"、"人为什么受教育?"、"人如何受教育?"问题答案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善待人生     
周瑞金 《高中生》2010,(28):1-1
人来到世间是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过程。让生命过得充实、愉悦、有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的真谛就是:"爱自己,爱他人。"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思维的特征即否定性,是一种文学对文学的质疑,哲学对哲学的质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斯蒂芬童年、少年至青年的心理历程,展示出一位叛逆青年对学校、国家以及宗教的质疑,最终走向自由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2.
“冰山”之下《老人与海》中的哲学伦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谦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3-105,155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老人圣地亚哥与鱼的搏斗,塑造了一个依靠意志与信念,最终赢得了人性尊严的"硬汉"形象。在"冰山"之下,蕴含着的是海明威丰富的人生哲学,其中包括孤独的感伤主义哲学,永不言败的生存哲学以及超前的生态伦理哲学。解析这些哲学伦理将帮助我们理解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其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是一部新时期表现人与自然抗争和统一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通过主观移情和艺术想象,展示了一个“人化的自然”,综合塑造了北方大河的人化的艺术形象,再现了各大河与作品主人公不同性格层次相交流汇合的灵性,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刻苦、沉着坚毅、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给读者展示出一个充满了理性思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一种存在,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其表征为天地人之关系,即人和上帝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构成十字架结构的关系,而其交叉点便是人与天地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西天人哲学的比较,分析说明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个性、不同侧重的哲学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从中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是理性发现了人,也正是理性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此岸世界即感觉世界,而人的根性——理性——却在彼岸世界即理念世界之中。因为人的灵魂从彼岸世界来,教育就是人重新回到彼岸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理性是先验的,是彼岸世界里的道理,也是彼岸世界对人的预设。这样一来,人就横跨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上,人依靠理性成为人世间的巨人或者神。然而,人的理性一直被社会和人的作为作践着,社会权力、社会暴力、天启、逻辑,都是对人的理性的猖狂遮蔽,以致教育中充斥着反真理的认识,甚至,教育本身都被人为地扭曲着。理性应该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根据,回到理性就是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18.
正是理性发现了人,也正是理性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此岸世界即感觉世界.而人的根性——理性——却在彼岸世界即理念世界之中。因为人的灵魂从彼岸世界来,教育就是人重新回到彼岸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理性是先验的,是彼岸世界里的道理,也是彼岸世界对人的预设。这样一来,人就横跨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上,人依靠理性成为人世间的巨人或者神。然而,人的理性一直被社会和人的作为作践着,社会权力、社会暴力、天启、逻辑.都是对人的理性的猖狂遮蔽,以致教育中充斥着反真理的认识,甚至,教育本身都被人为地扭曲着。理性应该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根据,回到理性就是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着意阐明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既非征服亦非简单的顺应或崇敬,而是一个相生相息的关系。在形象塑造上,本文不宥于单从老人的角度分析人物的精神实质,而以老人为出发点,阐释整个文本对宏观人类精神的塑造和表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人与自然关系扭曲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它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财富增长的积极作用,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对建设全面和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