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仁裕(880—956),唐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时有"诗窖"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今可考者主要包括各类史籍记载的诗集《西江集》等5种,有《全唐诗》存1卷15首(句)和散见于别集的少量诗作、句和引谚等,然截至目前总数不足20首。通观其诗集(包括诗文集),均已在他亡故后的一段时间里散佚,无完整诗集收入类书或见于别集,今据史料记载可考知其概况。从王仁裕现存诗歌,可以窥知其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甚至一些作品可以作为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的主要内证材料。  相似文献   

2.
张明华《集句诗嬗变研究》一书对历代集句诗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较系统、全面地勾画出集句诗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同时探讨了集句诗嬗变趋势与"创作诗"之关系、集句诗创作与理论发展间的互动关系等。全书既有对集句诗发展的宏观把握,又有详细的个案研究,点面结合,颇多胜义。此书与其另一著作《集句诗文献研究》一同形成对集句诗的系列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集句诗研究的薄弱局面。  相似文献   

3.
李文清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4-15,32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是"以情为主而义附之,所以成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诗,"主要作品有《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思想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讽谕诗创作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由作者创作的主旨所决定的。过分注重"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创作原则,影响了讽谕诗的情致韵味。  相似文献   

4.
孙子创作《孙子兵法》时正值春秋后期,可借鉴的文献很少。孙子受当时贵族学《诗》、用《诗》的社会风气及浓厚的《诗》学家庭氛围的熏陶,研习《诗三百》,为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而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形成,其战争诗含有孙子"为将"五事"中的"道"将"法"的萌芽,而突出军事威慑力量的描写则启迪了孙子全胜攻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唐诗史上大师的地位。历来对王维诗歌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山水田园诗的阐释,文章从王维诗歌整体创作上探寻其对"诗骚"传统的接受,阐述王维诗歌创作"雅"出于《诗》,"丽"出于《骚》,即对"诗骚"传统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7.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8.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9.
以汉代经学大家郑玄《诗》学研究为考察中心,从其现存的《毛诗郑笺》及辑佚的《毛诗谱》、《六艺论》对《诗》的论述中去寻绎《诗纬》的客观存在。郑玄笺注《毛诗》,虽"以宗毛为主",但对三家诗的引用时有,对纬书及《诗纬》的引用亦有。同时,《毛诗谱》解《诗》还部分吸收了《诗纬》解《诗》的方法与内容,并在《六艺论》论《诗》中直接引用《诗纬》论《诗》之"五际"、"六情",从细节处揭示了郑玄对于《诗纬》的吸收与运用,也彰显了《诗纬》对于汉代《诗》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1,(13):72-72
张同吾,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国际诗人笔会秘书长。祖籍河北省乐亭县,生于哈尔滨.长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多年在高校中文系执教。1983年调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专事诗歌创作的宏观研究和诗歌评论.主要著作有诗评诗论集《诗的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诗的灿烂与忧伤》《沉思与梦想》《诗的本体与诗人素质》《枣树的意象和雨花的精魂》以及小说集《不只是相思》、小说评论集《小说艺术鉴赏》、诗集《听海》、散文集《哲学的白天与诗的夜晚》、随笔集《放牧灵魂》等.多次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相似文献   

11.
怪诗辑录     
舞文弄墨是文人墨客的共同雅好。其实,文人们在遣词造句之间,也给世人留下了足可开颜的"文趣"。闲来翻书,发现有很多文人创作的"怪诗",读来颇有情趣。减法诗《乐府》中载有一首《懊侬歌》的诗,全诗20字,读起来居然是道减法:"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3300一1300=2000。一首诗,一道减法题,诗作者期盼与心上人相会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婚恋诗是描写和反映人们恋爱活动和婚姻生活的诗,文章从书写和被书写这两个方面对《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并对《诗经》婚恋诗所表达的主题及其创作手法对后世中国婚恋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唐代音乐诗发达,李颀是第一个致力于音乐诗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诗人。他在音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意象选择、整体的艺术构思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沾溉深远。被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的三首音乐诗名篇--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颍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初唐陈子昂所引领出来的古诗运动,确实影响到古文运动的发展,这是因为初唐文人继承汉儒经学传统,重视《诗经》导扬讽谕的功能,且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一脉相承的《诗》学观念看来,他们将美刺讽谕、反映现实的"比兴"手法,视为儒家诗教的主流思想,并具体落实在创作中,成为一股改革文风、功不可没的力量。柳宗元比韩愈更能运用比兴观以从事古文讽谕写作。他肯定"文有二道",其中之一是"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因而大量创作讽谏当世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等文章,他所谓"本之《诗》以求其恒"的"恒",正是来自《诗经》的传统而后创作出具有永恒感染力的古文作品。  相似文献   

15.
《白石道人诗说》为姜夔的诗法著作,但也可看成是其词论之作。从布置、精思、创新、对偶、用典、措辞和格意七个方面来看,《白石道人诗说》对白石词创作有很大影响。这种以"诗法入词"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姜夔词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王昌龄《诗格》系伪书说一度影响甚广。直到《文镜秘府论》传回国内,学界才肯定了"王昌龄确实撰有《诗格》"以及《文镜秘府论》本《诗格》的可靠性,并以《文镜秘府论》本《诗格》为参照,研究《吟窗杂录》本《诗格》的真伪。考察王昌龄诗歌创作对《诗格》引诗的接受及其与《诗格》理论的相互验证,可作为《诗格》真伪考证的两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韩孟联句诗。一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概说:认为《城南联句》有三个方面的创造性;《斗鸡联句》是一篇绝佳的咏物小品文;韩孟联句诗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彼此间的深情厚谊。二是对韩孟联句诗中所体现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认为韩孟联句诗的创作,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出了孟郊的潜能,展示了其"宏壮辨博"的过人才力;另一方面体现出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阮籍的82首五言《咏怀诗》渊源一直以来颇受关注,以梁代钟嵘为代表的一些人认为《咏怀诗》源自于《小雅》,以清代何焯为代表的一些人则认为《咏怀诗》源出于《离骚》。探讨角度不同,因此结论不同,从所呈现的雅正精神以及创作主体忧生之嗟的思想、时代背景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与《小雅》的渊源关系,从以美为美、以恶为恶的审美倾向选择与"诗缘情""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动机方面来看,《咏怀诗》则与《离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钱钟书先生不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并探索分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者的敏锐眼光。  相似文献   

20.
羁旅行役是诗歌创作的传统题材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诗的创作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诗人作家都开始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开始寻找自我的生命体验。谢朓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诗人,由于受到人生际遇的影响,开始创作行旅诗,他所创作的行旅诗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萧统在《文选》中列入了他的9首作品,可见对谢朓所创作的行旅诗的肯定。以谢朓的被收入《文选》的这几首行旅诗这类文体作为立足点,从行旅诗的概念界定、思想情感和成就等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